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信念教育方法
——基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本探析

2023-01-08 20: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燎原人民出版社信念

刘 江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7)[2021-12-01].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117/c64387-32284363.html.“红旗到底打得多久”,问题实质事关道路抉择。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提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8.。毛泽东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回答“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发展道路,展现出对革命力量和前途的强烈自信”①张健彪.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认识——重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省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而这种对革命前途强烈的自信是革命信念的生动体现。

回顾党的百年信念教育史,不同时期,信念教育具有不同的主题。②马卿誉.中国共产党信念教育的历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0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教育主题就是“革命”。其中关于如何将正确的革命道路理念转变为全党的共识,是土地革命战争早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下简称《燎原》)最为系统的回答了这一问题,体现了科学的信念教育方法,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之作。在今天,重温毛泽东这一重要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的呈现逻辑

《燎原》所蕴含的信念教育方法,体现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场和最终目标。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燎原》通过对错误革命道路认识的“批判”和“揭露”,以坚持“有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为前提,以“决不可只看他的现象,要看他的实质”为方法论原则,以激发“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信念转变成实际行动为目的,论证了信念教育在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呈现出信念教育方法在实践中鲜明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一)以坚持“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革命路线为前提

《燎原》阐释了信念教育方法要想掌握群众,首先必须表明立场,坚持正确的革命路线,即“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这是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前提和理论基础。“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因此,明确“有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的正确性,不仅是要批判“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等错误思想,更要以此为基础,通过讲清楚近代“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使党内同志认识到走“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红色政权是有根据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革命路线在党内的确立,既是信念教育方法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是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信念教育方法的本质就是用先进的理论引导全党同志统一思想,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进一步验证理论的正确。因此,信念教育方法所依托的理论来源,绝不是空想的、片面的经验总结,而是对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内外交困局面,说服党内同志需要以理服人,才能在艰苦环境中使正确的革命理念得到贯彻。《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的理论来源就是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经验,判断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来科学预言未来“革命高潮又迅速到来的可能”。

(二)以强调“决不可只看他的现象,要看他的实质”为方法论原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扩大革命战果展开的,因此,信念教育方法既不是简单激情式的讲演,也不是乏味教条式的理论阐释,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落在实处。在《燎原》中,毛泽东通过“判断中国政治形势”引出了信念教育方法的方法论原则,即“决不可只看他的现象,要看他的实质”。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运用这一方法论原则,首先,认识敌我力量属性。“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经济基础始终决定这个时代的整个上层建筑。革命力量较弱,但相应的国内的反革命力量较之于国外也是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其次,准确判断革命发展形势。毛泽东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来,我们党之所以会“犯革命急性病”和产生“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对革命发展潮流认识的不准确造成在行动中的失败,进而对革命前途产生怀疑,导致信念丧失。再次,重点把握社会中的矛盾关系。毛泽东提出:“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在《燎原》中,毛泽东通过对“资本家与工人;地主与农民;军阀与士兵;国外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等几对社会矛盾关系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指出社会矛盾的加剧必然会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带来可能。

(三)以激发“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信念转变成实际行动为旨归

《燎原》中,毛泽东如果仅为在党内确立“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革命发展路线是正确的,显然无法达到信念教育方法效果。即要想将党内错误思想得到根本扭转,信念教育方法除了冷静的批判和分析,还需要感性的激励,唤起同志们相信“革命高潮必然到来”的革命信念,进而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要明确的是,毛泽东的激励是建立在“看事情必然要看他的实质”的分析上的,正如他所指出:“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将“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作为信念教育方法的最终旨归,达到了三个方面效果:首先,在精神层面对全党给予精神激励。“革命高潮快要到来”预示着革命胜利的曙光同样不远。在土地革命时期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一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呼喊,无疑在同志们的心中增添了革命信念,让他们在革命行动中更加勇敢。其次,从实践层面看,将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之风引入党内。毛泽东的“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是基于现实的分析得出的科学论断,绝不等同于“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得出的结论。因此,信念教育方法的精髓“实事求是”得到贯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教育方法过程是在不脱离激情式的讲演中将革命真理传递的过程。再次,从现实层面看,“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了”将党内思想真正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党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为后来的中央苏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原则

《燎原》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规定着共产党人信念教育方法的根本追求和价值尺度,体现着彻底性、辩证性、实践性、积极性的基本生成原则。对这些原则的遵循,是信念教育方法发挥独特优势,实现自身使命的关键所在。

(一)“看事情必然要看他的实质”的彻底性原则

马克思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燎原》中,毛泽东指出:“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抛开现象,看到本质体现了信念教育方法必须坚持彻底性原则。

彻底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过程更具说服性。首先,“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理论是信念教育方法的前提和基础,理论的彻底性体现在对错误的问题做出革命性批判,对当下事物本质能准确把握,对未来发展方向能清晰预判。《燎原》中,毛泽东批判了党内存在的“流寇思想”等错误倾向,分析了当下的中国是处在“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强调了革命的发展高潮必然会到来。其次,透彻的讲授在教育过程中更具说服性。彻底的理论需要透彻的讲授。《燎原》中毛泽东不断追问“不愿意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而是一昧地“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的背后的原因,在分析中使同志们真正认识到过去想法的错误性,彻底批判了过去“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再次,理想信念化为实际行动是信念教育方法效果最有力的说服。无产阶级政党的信念教育方法绝不止于解决思想问题,而是在彻底性原则之下,将理论的武器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以实现民众的胜利。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信念教育方法在彻底性原则下所体现的实践说服。《燎原》中,毛泽东不断激励的目的就是希望全党同志在相信革命高潮能够到来的前提下,将信念化为行动,去创造革命果实。

(二)“革命主观力量虽然弱”和“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辩证性原则

在《燎原》中,毛泽东指出:“现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因为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这一论断阐述了信念教育方法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必须坚持辩证性原则。

辩证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过程更具科学性。首先,坚持辩证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能够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燎原》中,毛泽东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矛盾的分析,就是建立在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基础之上,为信念教育方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文章中,他以国际环境的分析为切入口,在明确各帝国主义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间、帝国主义和本国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加剧的同时,将分析视角引伸至中国国内,强调帝国主义间的矛盾激化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而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各派反动军阀间的矛盾自然也在扩大。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在国际国内的环境作用下,国内各阶级间的矛盾同样在激化当中,社会矛盾的加剧为革命高潮到来提供了可能。其次,坚持辩证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是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曲折上升的过程,革命事业同样如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成长壮大,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同志们的鲜血铺垫。困难时刻,信心永远比黄金更重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6.。因此,信念教育方法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向同志们传递出“困难是暂时的,我们终将战胜一切”的强烈信号。

(三)认清“中国革命的实情”的实践性原则

毛泽东在《燎原》中对高估革命力量的“犯革命急性病”和低估革命力量处在“悲观情绪”的两种错误思想的批判阐释了信念教育方法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过程更具客观性。首先,坚持实践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信念教育方法必须立足于现实的调查实践结果当中,去宣传和教育同志,使理论的科学性在具体的革命战争中得到印证,从而获得同志们的信任。《燎原》中,毛泽东在进行信念教育方法分析中深刻把握这一根本性原则。不论是对同志们进行宏观的政治形势教育,亦或是微观实战中的战略讨论都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深刻贯彻了实践性原则。其次,坚持实践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必须摒弃主观主义。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理论来源于实践。信念教育方法必须从实践出发,提出党内急需解决的思想问题,即必须明确教育对象的需求。《燎原》一文的产生,正是毛泽东着眼于党内出现的悲观情绪,面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他敏锐的捕捉到这个问题是个根本性问题,不回答或是回答不彻底将会影响全党全军的革命斗志,甚至对未来革命道路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再次,坚持实践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必须反对形式主义。信念教育方法不是走过场,不是自我催眠,更不是孵化“鸵鸟心态”的实验田。信念教育方法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在深入分析矛盾双方的问题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政治动员。《燎原》中毛泽东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当前革命发展形势,有理有据,打消了党内部分同志的心中疑虑,发挥了信念教育方法的真正功效。

(四)“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的积极性原则

《燎原》中毛泽东将革命高潮比作“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些比喻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信念教育方法的一大原则,即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原则决定了信念教育方法过程更具渲染性。首先,情绪能够感染他人,从教育者视角看,教育者保持积极的态度更能影响受众。同时,教育者的积极态度也影响自身的思维和观念。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处在困境当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内领导人积极总结经验,以顽强乐观的状态在全军开展信念教育方法工作。正如周恩来所强调:“‘领导者自己要起模范作用’,‘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要戒慎恐惧地工作’。”④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1-132.其次,从受众视角看,受众急切需要通过信念教育方法获得一个肯定亦或是积极的答案。信念教育过程是一个双向情感互动的过程,即受众将自己的焦虑和疑惑表达出来,教育者在简答问题过程中将积极乐观的信念传递给受众。而这一过程的背后需要积极性原则做支撑,促使理想信念在受众心中生根发芽。再次,信念教育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必须保持积极性。毛泽东指出:“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是语言,信念教育方法要深入人心,就必须在宣传教育上做文章。正如毛泽东在《燎原》中就前委给中央的回信中指出:“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屠杀主义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灭。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这种积极乐观的宣传极具感染力,让全党上下为之振奋。在中央苏区的建设宣传中,这一原则同样得到重视和贯彻。如当时的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在办报过程中常开辟专栏,以通俗性语言去激励全党同志开展各项革命运动。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过程

《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在具体革命实践中是通过“破”和“立”两方面进行阐述的,“破”是对错误思想的揭发和批判,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扫除了党内部分同志因革命前途迷茫而对党的革命道路产生的不良影响。“立”就是通过科学理论分析得出革命发展方向必然是“燎原”,使得全党同志信心倍增,为了革命理想奋斗不止。同时,破与立的关系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一)以“揭露”和“批判”为实践起点

揭露和批判“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使全党同志认识到这种革命道路的错误性和危害性,是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起点,是在“破”的维度上提出的实践路径。信念教育方法要真正发挥效果,必须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破除那种以虚构画面的方式进行的精神麻醉,在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来重塑革命信念。这一实践创新过程指明,要实现科学的理念被全体党员吸收并转化为积极的革命行动,信念教育方法就必须对错误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无情的批判,为全党廓清认识,指明方向。这一过程在《燎原》中具体体现在对“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的批判和揭露。基于此,毛泽东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产生这种观点的错误原因,同时也引出正确的革命发展道路模式应该是什么。可见,信念教育方法过程的所谓“破”具有双重任务,不仅仅是对错误理论观点和思想进行清除,更要通过彻底的批判和揭露这些观念理论产生动因,来明确正确的理论观点应该是什么,进而夯实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基础。

(二)以“分析”为实践的重点

通过揭露和批判清除了党内同志头脑中的错误思想观念,为信念教育方法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但并不意味这正确的理论会自动为同志们所接受,尽管揭露、批判和分析是信念教育方法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依存,同时进行的两个环节。在大众心中,错误观点的瓦解和正确思想的塑造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顺水推舟的过程,而是在人们头脑中进行激烈反复的斗争和比较产生的。因此,信念教育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分析”为重点,以恰当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说服。《燎原》中,毛泽东强调:“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具体表现为用“抓实质”的科学方法去分析革命高潮是否有能够到来之可能,去说服党内同志,塑造革命信念。这一实践过程的重点就是用科学精准的方法和透彻性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进而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实现理想信念重塑。信念教育方法的分析过程,其实践可能性的关键,在于理论的彻底和方法的科学。要用立足于现实环境,从同志们的需求出发确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同志们进行信念教育方法,使同志们“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形成坚强的革命斗志信念。

(三)以“聚焦”为实践的关键

信念教育方法之所以能够说服党内同志并统一全党思想,一方面,因为信念教育方法的理论指导具有科学性,通过批判和揭露错误思想,真实反映现实客观环境的情况,因而同志们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信念教育方法的分析是建立在抛开现象,抓住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基础上对全党展开的信念教育。但是,仅仅依靠批评、揭露和分析,信念教育方法的最终目标难以彻底实现,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现实,即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进行分析。毛泽东在《燎原》中论述了这一具体实践路径。在对中央来信的分析,毛泽东聚焦于“分兵”的策略问题,他认为中央来信“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这是很不能够的”。之所以是“很不能够的”是因为上级的消极建议容易影响下级的心态,进而在党内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毛泽东转换思维,从另一视角提出了兵力集中的积极性因素。此外,他还就中央争取江西的计划,从利弊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得党内同志真正理解中央的战略意图。可见,“聚焦”的关键性作用在于,有针对性地让党内同志切身体会到思想问题“症结”所在。因此,在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聚焦于现实问题,将理论与方法聚焦到微观实践中,并提出积极性解决方案,让同志们感同身受,幡然醒悟。

(四)以“激励”为实践的终点

信念教育方法因科学理论的彻底性为全党同志所认可,因分析过程的辩证性为全党同志所理解,更因聚焦现实的实践性为全党同志所接受。但是,单纯的理论批判和方法分析本身并不能让同志们激发起强烈的革命斗志和信念。不可否认,运用唯物辩证法确实为革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激发革命斗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但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终点是思考如何将“解释世界”的理论方法转变为“改变世界”的革命行动,而“激励”本身的价值就在于转化,即通过激发革命热情,让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在批判、揭露、分析和聚焦的实践过程中,还必须强调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终点必须依靠激励功能的发挥。《燎原》的结尾,将革命高潮比作是“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这些比喻都蕴含这一个关键词,即希望。以这样一种浪漫主义方式结尾,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作为领导者的个人思想魅力,另一方面通过比喻,将革命高潮可视化,强调尽管当前革命发展形势虽是星星之火,但革命高潮快要到来,革命形势终将成燎原之势,同志们只要坚持正确的革命道路,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胜利终将属于中国共产党人。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的时代启示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50.新时代,信念教育方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前提,以揭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方位为媒介,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旨归,通过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将党性教育常态化,实现信念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

(一)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新时代信念教育方法的前提

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过程是以确立科学理论为前提,在《燎原》中具体体现为坚持“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新时代,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发挥理论的彻底性、指导性、真理性作用,才能适应发展潮流,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其真理性、彻底性、先进性对信念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真理性看,“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②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90.。之所以不会熄灭,是对真理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信念教育方法注入灵魂。从彻底性看,这一新思想立足时代之基,体现时代之貌,回答时代之问,是对新时代最本质的概括,为信念教育方法指明了方向。从先进性看,这一新思想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理论层面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信念教育方法标明属性。

(二)方法必须多元并进:新时代信念教育方法的媒介

结合《燎原》中提出的信念教育方法的原则和实践路径,新时代信念教育在方法上必须做到多元并进以揭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方位。首先,教育方法要在坚持实践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引导。新时代,《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要实现坚定革命的信念没有变,通过激励作用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实践追求没有变。因此,信念教育方法仍然要坚持彻底性、实践性、辩证性、积极性原则,“使之系统权威进教材、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③中央党校党建部编.党员教育培训学习辅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94.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其次,信念教育方法要在“破”和“立”的统一中分析问题。《燎原》中信念教育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在“破”和“立”中实现的。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信念教育方法在实践方法上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信念教育方法必须同一切错误的社会思潮做斗争,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通过批判和揭露这些错误观点,在“破”的层面上为新思想深入人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根基,以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在“立”的层面上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最后,信念教育方法要聚焦现实问题。“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④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4.而“破纪”的本质是信念涣散。因此,要把纪律放在每一位党员心头,信念教育方法必须聚焦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体现组织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决不能坐看自己的同志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三)激励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新时代信念教育方法的旨归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表达理想信仰最贴切的行动。《燎原》中毛泽东高呼:“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赢得群众,这是共产党人信念激励转化为行动的现实目标,今天这一目标也从未改变。新时期,通过信念教育方法激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党的宗旨化为实际行动,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才能赢得群众基础,这是新时代信念教育方法的旨归。因此,激励什么样的人,如何激励是实现新时代信念教育方法旨归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要不断激励有理想、敢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着新的重大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一批有理想、敢当的、有作为的党员干部,而选好人、用对人是对奋斗者最好的激励。二是在为人民服务中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要担起民族复兴大任必须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因此,要在信念教育方法过程中讲清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意义,以调动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燎原人民出版社信念
火凤燎原——一图看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为了信念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星火可以燎原——记中共直南党组织创始人王子清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成语巧连线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