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脱贫攻坚精神的生成滋养、时代价值及其弘扬进路

2023-01-08 20:15杨增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攻坚精神

杨增岽 王 博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贫困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充分考验着一个国家和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施政水平。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①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8(02).在创造这举世瞩目奇迹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消除绝对贫困的精神密码,又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深刻把握脱贫攻坚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滋养与时代价值,在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科学内涵阐释

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于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的百年斗争之中,它不仅赓续传承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下,一方面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艰巨紧迫,但另一方面脱贫工作也到了瓶颈期、深水区,正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愈加需要、因此也愈加凸显出了脱贫攻坚精神。

(一)上下同心:脱贫攻坚精神的鲜亮底色

上下同心,形成强大合力。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绝对贫困问题深深困扰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由于构成贫困的因素极其复杂,大部分地区的贫困现象仅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它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耗时久、难度高、周期长的任务,只有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上下同心、团结一致,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另一方面,又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创造性。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党中央步调,积极配合中央政策,克服重重困难,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脱贫的强大动能,协力攻坚。因此,上下同心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果的必要前提,是脱贫攻坚精神的统一底色。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且“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97.。只有同“心”,才能共“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在统一意志的驱使下,全国上下的合力逐渐形成。合力在实践中形成,又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发挥出更大作用,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强化东西协作、组织开展定点帮扶,调动起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力量,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公民个人都参与到这场“人民战争”之中,把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精神的内在生命

尽锐出战,彰显脱贫决心。人的因素,是脱贫攻坚不断推进、最终取得胜利的生命和灵魂所在,投身于脱贫工作中的干部群众数不胜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脱贫攻坚基本方略,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充分发挥了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832个贫困县党政正职坚守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倾力开展帮扶、奋战在扶贫一线”②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8(02).,用足力量“啃”最硬“骨头”,其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涉及人员之广、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采取这样超常规的举措,真实展现了举国上下尽锐出战打攻坚的局面。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彰显了我们排除万难、定要打赢这场反贫困战役的坚定决心。1800多名同志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正是脱贫攻坚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最鲜活的注脚。

(三)精准务实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实干气质

精准务实,凸显科学方法。“精准”指引工作方向,“务实”强调重在行动。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从东北边境到西南边陲,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等等,必须找到科学方法才能步步攻克“贫困”这千年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以往脱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面对各种贫困情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脱贫工作到了这一阶段,要解决各地不同情况的贫困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扶贫”特别体现出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指导了脱贫攻坚战纵深开展。2015年底,精准扶贫思想不断完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核心问题得到回答,以“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为核心的扶贫方略基本形成。

在脱贫工作中,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实事求是摸清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情况,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选派驻村干部开展精准帮扶,一丝不苟落实扶贫政策、为民办事服务,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对于“怎么扶”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分类施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要求,稳扎稳打,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缺乏产业增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推进生态扶贫等等。贫困有多复杂,帮扶就有多精准。只有精准务实,才能使脱贫政策、帮扶手段落到实处、真正有效,在精准扶贫方略地科学指导下,各级党委、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敦本务实、苦干实干,解决了迈向脱贫致富路上的许多难题。精准扶贫的科学创想,干部群众因地制宜的条条措施,使贫困地区“脱胎换骨”,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

(四)攻坚克难:脱贫攻坚精神的鲜明品格

攻坚克难,冲破重重阻碍。贫困存在的时间有多久,脱贫的任务就有多艰巨。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离不开攻坚克难、闻令而动、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正如列宁所言,共产党从来就不是“争论的俱乐部,而是战斗的无产阶级的组织”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8.,与脱贫工作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作斗争,正是共产党人的本色。而之所以能攻坚拔寨,圆满完成任务,必然需要舍我其谁的担当、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脱贫必胜的信心。每一个脱贫攻坚战普通的参与者,都突出表现了这种攻坚克难、勇于斗争的精神状态,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脱贫工作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攻的桥头堡”,面对这种种主观、客观的难题,要想完成脱贫任务,每个问题都无法回避,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决心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在各方排除万难的努力下,如今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已相继解决,“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乡亲们都喝上了清洁水,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960多万人‘挪穷窝’”①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8(02).,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脱贫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井然有序、到处生机盎然。

(五)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的价值旨归

不负人民,坚守初心承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3(03).。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整个过程,正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履行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政府工作中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8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③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8(02).各种贷款发放、资金投入毫不吝惜,为打赢整个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数百万党员干部,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不负人民”的崇高信仰和使命担当。正是在“不负人民”的价值引领下,全党上下和各地脱贫干部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全国才能聚成一道力,突破重重困难,创造出中国减贫奇迹。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用一代代的接续奋斗,践行了对人民的承诺,真正做到了“不负人民”。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既层层递进又各有侧重,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上下同心,统一行动,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底色;尽锐出战,集结战力,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内在生命;精准务实,讲究方法,是脱贫攻坚精神的科学、实干气质;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是脱贫攻坚精神的鲜明品格;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负人民的追求,不负人民由始至终贯穿了整场脱贫攻坚战,是脱贫攻坚精神的价值引领。整个脱贫攻坚精神,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资源,体现了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优势。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生成滋养

一种精神形成,离不开特殊实践、特殊背景和特殊文化。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源于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反贫困伟大斗争的实践,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长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孵化于伟大建党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禀赋与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体现和升华。

(一)摆脱贫困伟大实践锻造了脱贫攻坚精神

伟大实践锻造了伟大精神。由于脱贫任务的特殊性,其时间跨度之长、涉及面之广、过程之复杂、难度之高、挑战之大、意义之重,可以说前无古人,要完成这个理想任务,必然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也必然孕育出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为消除贫困而不懈奋斗,从一定意义上讲,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领导人民摆脱贫困的发展史。1922年中共二大就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是达到共产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的价值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脱贫工作提供了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坚实的政治制度保障;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中国反贫困进入了重要的探索与创新阶段,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式打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役,经过8年的努力,2021年2月我们终于正式宣告,中华民族已经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新征程。在整个反贫困斗争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进一步制定扶贫方略、完善脱贫政策、强化扶贫制度,各级干部尽锐出战、对政策步步落实、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体人民共同关注等等,这一系列为消除贫困、替人民谋幸福的努力,是脱贫攻坚精神形成的深厚历史基础与实践来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脱贫攻坚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更为脱贫攻坚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制度基础。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1.。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社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可以说,中国制度是脱贫攻坚精神的沃土,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完成我国的脱贫任务,更不会形成脱贫攻坚精神。在脱贫工作中,我们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做到全国一盘棋,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用东部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优势来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共同发展;面对深度贫困地区,我们精准聚焦,尽锐出战,集中力量办难事,开展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军队参与扶贫,民营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与脱贫,调动各方积极性,汇聚各种力量进入脱贫攻坚战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把党、国家、人民各种力量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举国同心、合力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了脱贫攻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培育与践行,汇聚了民心民力,生成并滋养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摆脱贫困伟大实践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党中央再三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反贫困的斗争中,党和国家坚决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脱贫攻坚实践诠释了共同富裕的追求,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价值。而消除绝对贫困,打响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能得到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地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正是因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凝聚了人们共同的意志与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下,平等公正、共同富裕等价值取向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贫富差距存在的不合理性,同时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力量来抵抗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入侵。因此对普通人来说,也愿意将小我的力量投入到消除贫困的事业之中,例如:支持贫困地区产业、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网络发帖关注减贫工作、了解减贫进程等等,举止虽小,但意义深远。实际上减贫工作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扶贫干部尽职尽责、苦干实干,各级单位为国分忧、勇于担当,民营企业不计得失、造福社会,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积极投身脱贫行动,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汇入脱贫攻坚战场,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践行,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四)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了脱贫攻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在其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脱贫攻坚精神赫然在列。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各种精神表现的具体内容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孵化和演绎,而脱贫攻坚精神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从而形成的具体精神样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各种精神孕育的母体”②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报,2020(06).,脱贫攻坚精神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发与具体表现,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体现,建党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形成的共同因子,脱贫攻坚精神中的一些要素正是这些因子的具体演绎和外延拓展。正是包含了这些共同因子,脱贫攻坚精神就不是仅仅凝固在形成的那一刻,而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成时空静态与发展动态的统一,其精神价值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脱贫攻坚精神的文化根基

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脱贫攻坚精神之“魂”。脱贫攻坚精神积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如从更深层的文化渊源上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是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0.首先,中华民族历来推崇上下一体、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荀子言“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其重要因素就是伟大团结精神的存在。心怀天下、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此数不胜数,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价值目标和道德取向。其次,扶贫济困、崇德向善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就倡导“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④毕沅校注:《墨子》.吴旭民校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0.,鼓励互助互济,实际上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和慈悲观,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其义理相近,共同构筑了中华慈善的思想渊源,都是脱贫攻坚精神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脱贫攻坚精神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彰显其先进性,以融合中华民族精神而具有生命力,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而产生影响力。

三、提出并践行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①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8(02).。脱贫攻坚精神本质上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与时俱进的新内容,它丰富了这两者的内涵,成为中国道路新的精神支撑,是凝聚中国力量新的精神资源,保证了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也为世界减贫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增添中国道路的新精神支撑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而不断形成的。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脱贫攻坚精神就无从谈起。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苦干实干、培育精神的过程。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的今天,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虽然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但其中都有共通之处,都是体现了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全部行动。脱贫攻坚精神,作为党领导人民百年反贫困历史的精神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同时承载着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愿望,因此脱贫攻坚精神,与上述诸种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新精神谱系,成为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和重要补充,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精神支撑,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战胜一切困难、风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彰显当代中国精神,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精神资源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诠释和时代注解,它激励着每一个人,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将自身个体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事业中去,生动展现了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央全面统筹,各级单位广泛参与,无数基层党员干部放弃优越工作条件、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敦本务实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贫困地区的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精神蔚然成风,以必胜的信心不断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各大国有、民营企业为贫困地区捐赠筹措资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当地发展产业,互联网零售企业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搭建有效平台;全国各地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贫困地区支教活动等等,形成万众一心、合力攻坚的局面,高扬了伟大团结精神,激发了贫困地区人民内生动力和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创造出脱贫地区一幅幅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彰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的大局观念和典型的集体主义品质。在实践中所呈现的脱贫攻坚精神,带给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洗礼,让每个人都备受鼓舞、提振信心,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成为凝聚中国力量、中国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

(三)实现脱贫中国奇迹,贡献世界减贫的中国智慧

越是艰难的任务,越需要伟大的精神,精神的力量为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念支撑,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创造,它保证了中国反贫困斗争的胜利。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关系世界人民的民生福祉,中国站在人类发展的全局高度,用全球视野和世界格局,强调中国的减贫既要为世界减贫做出实际贡献,还要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智慧。脱贫攻坚精神为世界减贫事业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效方案,让世界各国都看到中国减贫奇迹充满实践智慧和人民立场的精神密码,既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减贫进程,又促进了构建消灭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脱贫攻坚精神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效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力量,也在启示世界,要全面解决贫困问题,推进人类共同发展,必须要凝聚全人类共识,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通力合作”①李晓青,唐剑.逻辑、内涵及价值:脱贫攻坚精神解析[J].理论视野,2020(11).。只有世界各国勠力同心,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才能推进消灭全球贫困的进程,实现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四、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弘扬进路

脱贫攻坚的胜利标志着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接下来我们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继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在新征程上,有无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能否顺利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在研究中弘扬:加强学术研究,注重学理分析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离不开创新学术研究。“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感性带来的是一时的冲动,只有真理才能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脱贫攻坚精神要想彻底教育人、说服人、影响人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学理分析。一是关于脱贫攻坚精神内涵,要明晰其科学、丰富的内涵,才能使人们准确把握、更加认同。二是对脱贫攻坚精神生成的分析,要说清中国道路的脱贫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对脱贫攻坚精神的滋养,从而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三是加强对脱贫攻坚精神价值的研究,讲清楚脱贫攻坚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中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价值、对世界脱贫工作开展的启示,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两个维度把握其价值,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对它的弘扬。

(二)在宣传中弘扬:讲好脱贫故事,增进奋斗信心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做好舆论宣传,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首要任务。如何让人们感受到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大与珍贵,并自觉将其转化为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在内容上,首先,要加强脱贫攻坚成效的宣传,让人们了解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任务难以想象的艰巨性、复杂性,从而真正认识到我国消灭绝对贫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其次,是积极发掘脱贫工作中感人至深的先进典型,加强脱贫攻坚精神先进事例宣传。要擅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先进事例,它使正能量、主旋律以一种有温度有情怀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很好地缓解民众对一些思想宣传的抵触,瓦解民众的心理屏障,另外,讲故事与其他表达方式相比明显具有感人的因素,人民容易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感染,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③唐国战,易思铭.论讲故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及实施路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04).。要知道,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离不开一个个伟大的“平民英雄”,他们的理想、行动和成就,正是脱贫攻坚精神最生动具体的表现,也是脱贫攻坚精神最打动人心、引人共鸣的地方,因此,要依托实实在在的事例、生动具体的故事,全面、准确、鲜活地展现脱贫攻坚精神,让人们能了解、感受、认可脱贫攻坚精神。另外,在形式上,可以把先进事迹改编成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小品、音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影响,使脱贫攻坚精神深植于人心。

(三)在育人中弘扬:发掘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育

脱贫攻坚精神的代代继承与弘扬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教育。因此要在今后走好脱贫攻坚精神弘扬之路,必须要发掘和利用好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政元素,将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动故事和典型事例,转化为现实中的教师教学素养和课堂案例,在教育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思想上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讲好脱贫攻坚这场素材丰富的“思政课”,需以脱贫攻坚精神基本内涵为基础,从学生身边的脱贫故事讲起,引导青少年发现身边贫困地区的变化,可到贫困村庄进行实地考察,让青少年亲眼目睹脱贫工作的显著成效,给予直观的震撼;可通过脱贫干部的日记笔记、脱贫工作采访实录、脱贫前后的数据对比等实物材料、视频材料、数据材料,侧面补充脱贫攻坚中的细节,从众多视角中展现真实可感的脱贫攻坚历程;还可以讲述脱贫攻坚过程中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事例,说清他们在艰巨的任务中不负人民的选择,或是请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个人进校园,为学生亲身讲述自己的脱贫工作经历等。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引导青少年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后成为脱贫攻坚精神坚定的践行者。

(四)在实干中弘扬:聚焦时代任务,继续乘势而上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核心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真正践行好脱贫攻坚精神,才能使其成为改造人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在脱贫攻坚精神的弘扬中,“我们不仅要‘走进去’,即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文化熏陶走到人们的头脑和心灵中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知、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更要促进脱贫攻坚精神‘走出去’,超越知行分离的鸿沟,促使人们把价值观念转变为现实的实践活动”①宇文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复兴[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02).,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脱贫攻坚精神的力量,从而受其感召,凝聚起更大民心、汇集成更强合力。因此,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要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之中。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如今我们虽然已经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完成了消灭了绝对贫困的任务,但是“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与2035年远景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仍然必须坚持脱贫攻坚精神。我们要在接下来消除绝对贫困基础上巩固拓展工作成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继续保持奋斗姿态、赓续和践行“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让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

猜你喜欢
攻坚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