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2023-01-08 10:27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

方 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经验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历程,“坚持人民至上”重要论断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不断丰富、民主权利不断得到保障和巩固的历史。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人民至上引领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是一部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懈探索。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武装、坚定的组织力量和领导核心,这些尝试都一一失败,直到一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担负起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使命,并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便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革命时期,党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工农群众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发展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形成了以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思想,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党努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以人民至上开展国家建设

党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开展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等工作。党的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要在执政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1]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工业化迈出了艰难且重要的一步,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国逐渐摆脱积贫积弱、“落后就要挨打”的境遇。为使人民权利获得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党逐渐制定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体系。

(三)以人民至上深化改革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做出将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更是强调了人民利益标准的意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2]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述纳入党的建设总目标和要求。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人民民主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以人民至上开创新时代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回答三大时代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铁必须自身硬”,[3]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致力于打造先进、纯洁的干部队伍,体现了实践上的“务实”特色和价值观上“为民”情怀的统一。

提出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的利益得到更广泛、更充分和更真实的保障,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创造之一。“中国的人民民主是象征性、描绘性、形式性和实质性代表四维一体的民主,是被实践证明了能解决中国人民所关心的大量现实问题的有效的民主。”[4]新时代,我党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进步,“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5]“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6]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深刻回答了“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根本标准。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初便明确了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使命,确立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依然要紧紧抓住人民至上这一坚强保障。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和工人运动发展时期,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接触工人群众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个必经的阶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他们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共产党宣言》鲜明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马克思主义正确评价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指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和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认为无产阶级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坚定了挽救民族危亡和进行革命的信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利益身体力行、冲锋陷阵。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性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和党内组织生活中。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注重从思想上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不断完善党规党纪规范党员思想和行为。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9]回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历史,党从弱小到逐渐成熟再到坚定有力,成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巨大力量是党带领人民取得辉煌成就最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向中国人民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任务。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10]“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1]党和国家要紧紧同人民连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不懈探索,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学习经验和汲取智慧。全体中国人民勠力同心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斗是完成这项伟大事业的坚强保障。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

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执政环境,以及艰巨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大的执政考验,如何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必须解决的重要实践课题。新征程上,党和国家要继续将人民至上的原则理念贯穿于各项事业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充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为维护全人类利益进一步贡献中国力量。

(一)要在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意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上有新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要增强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各级党组织要树立严格、正确、科学的用人标准,把握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注重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坚持依规治党,规范党员干部权力的运行和健全对权力的监督机制。

其次,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做人民的公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寻求符合最广大人民意愿、诉求和关切的最大公约数,坚定群众立场,倾听群众心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遵守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广大党员则要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增强服务意识和不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法行使权力,努力锻炼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本领。

第三,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党要逐渐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法律和制度体系。积极拓展民主参与渠道和发展多样化的民主形式,使人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获得保障,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促使干部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行使权力。

(二)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有新担当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征程上要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发展这一重要理念。

首先,国家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政府要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推进税收政策改革,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必须扩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分配格局,营造更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要在为世界人民谋福祉方面有新作为

近年来,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出中国的大国情怀和对和谐世界的追求。新征程上,我们仍需继续采取负责任的国家行为,在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的事业中贡献中国力量。

首先,为了改善广大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处境,中国与他国实现经济共同发展,如坚持对外援助资金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倾斜,努力向国际社会提供“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公共产品。

其次,中国要在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上继续发挥作用。对于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要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努力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传统安全问题,中国始终坚持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参与和解决国际事务的原则,始终坚定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权利的立场,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中国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和“大同”理念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坚持的重要思维观念,是中国人民最高的价值追求。中国要继续拓展与世界各国的沟通渠道,构建和发挥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增强国家间的信任。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并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