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块化理念促进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队伍精专发展路径探析*

2023-01-08 08:41唐亭婷贺彦惜
智库时代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

唐亭婷 贺彦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纽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各类事务管理、就业等方面的责任,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个人能力发展的提升及人生规划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为实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大学生目标,除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还需不断探索辅导员工作规律,拓展工作途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一、某高校现有的学生辅导员人员构成情况

以某高校专职辅导员参与专题调查问卷结果为蓝本进行分析。问卷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辅导员有明显的性别、学历、专业特征。就当前辅导员团队中,女性的占比明显多于男性,高达65.7%;调查基于工科高校,在辅导员队伍中,专业大多为工学、理学,这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配比度;在学理层面,一个显著的情况是,当前的团队成员学历基本为本科学历,所占比率为75%。但是在从业年限中,又出现了一个分化,主要在于3年这个节点,从业3年以下的达到60%的,而3年以上的总体约40%。可以看出,该高校当前团队新生力量居多,这也就意味着辅导员团队的年轻化,工作经验也会相对缺乏,工作的稳定性也会降低,而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更加缺乏。

二、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一)时间精力与工作目标缺乏契合

目前普遍认为学生在校的各类事情都是辅导员分内的工作,加之各个行政职能部门与辅导员本身所处的教学单位工作内容交叉之处多,协办的工作任务较繁重,造成了辅导员主要的时间精力被以“任务式”“家长式”常规管理占据,而削弱了辅导员在依托常规管理中如何做好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引路人的思考,工作的中心不明确,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深度及广度成效削弱。

(二)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存在冲突

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有着润物无声、长效实施的特点,并不像学生掌握一种计算方法那样轻易见效。而一批年轻的辅导员正值事业发展的上升期,都或多或少的想在工作上有突破,取得成绩。按目前现状来分析,结合不能立竿见影获得成就感、近年来日益高发学生安全事件、缺少专业化的工作内容和全面性的发展平台等现状,使多数人疲于随时待命的紧张工作状态,不利于辅导员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进步,更早地进入职业倦怠期,寻求转岗跳槽。

(三)组织层面与提升目标难以协调

当前,不少高校发展和变革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形势,如多校区办学、后勤服务商业化、学分结合学年制等等,这使得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重点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高校学生辅导员普遍感觉到繁杂、琐碎的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未得到学校的统一协调,组织层面的统筹力度不足,造成了对思政教育开展的冲击,对工作认可度低、没有按劳分配,应对各级部门评估检查等工作占用大量时间精力等,根本无暇主动思考如何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效能,有限的工作水平制约和直接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

(四)专业特长与工作成效辅助不足

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存在着如享受待遇与教师岗位存在差异、学生生源及类型复杂、办学层次多级等客观原因,这就为学生辅导员的招聘配备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例。另一方面,引发的突出问题是招聘到的学生辅导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学习专业跨度大,教育学、心理学、思政教育等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很少,专业匹配度不协调。学生辅导员置于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没有业务培训的机会,个人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还面临自我思考时间少、理论基础薄弱、所带学生超额、无心再做深层次研究的困境,造成了辅导员个人特长与工作成效无法相互完善、充分结合。

三、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模块及情况

(一)思政教育及党团发展工作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和党团发展教育中,学生辅导员作为落实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高校人才培养、成长成才、校园维稳等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三全育人”等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该工作模块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80%的辅导员在该模块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并能够知道从线上线下、传统和新媒体等渠道来开展思政教育及党团发展工作,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泛化使得其在工作中疲于任务的完成,在承担有课程教学工作或其他行政事务时,使得其对辅导员工作存在着应付的情况,工作的延伸不够。在思想工作方面,因为各种事务使得辅导员压力较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度学习,再加上提供平台的传统和刻板性,也就使得辅导员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去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事务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向下包含了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安全等各个方面;而向上则周旋于学工部、团委、教学科技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全天候的高效率服务性工作,让有些辅导员有了“保姆”或“管家”的感觉,从而感到精力分散,应接不暇。根据问卷显示,大多数的辅导员对于自己的日常基本事务是明确的,但是通过问卷也可以明显的看出,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大学生的思想多重变化,就意味着辅导员需要更快的走在前面,更新自己的各类技能,如组织协调能力、特殊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网络技巧及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等,这也是当前年轻辅导员最急需的一些能力。

(三)心理教育工作能力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受当前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的巨大的冲击,他们又承受着学习、人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就对辅导员在加强学生心理疏导、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辅导员团队普遍存在年轻化、非专业性现象,调查中显示80%的辅导员对心理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再加上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配备比例不足,应急处理问题的压力和危险性明显增强以及家校联系配合的不衔接等问题,使得辅导员在与特殊学生沟通过程中无针对性、无技巧性,在该项工作中存在有畏惧的心理。

(四)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的就业作为高校学生教育最终的成果检验评估,也就意味着高校必然会在学生就业指导上花费极大的心血。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逐步完善,辅导员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就业指导能力,在就业指导过程能够多管齐下,如就业政策解读、就业信息推荐、职业规划、应聘面试技能等来指导学生就业到岗。但在调查中也有反馈,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应该是一个从始至终的过程,而在这方面存在着不足,学生辅导员如何有意识地将就业技能贯穿于学生大学的每个关键时间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多重能力,这一工作技巧还需提升。

(五)资助育人工作

资助育人在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占比。一方面,国家和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力度在不断地提升,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资助工作环节上也逐步精细化,从而确保关注和帮助到每一个困难学生。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资助育人依旧存在诸多困境,例如:约80%的辅导员认为当前的资助方式较单一,资助范围受限制;超71%的认为资助组织不健全,资助队伍不稳定;超90%辅导员在做资助育人工作时,能够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受助学生后续的心理关注,但是缺乏灵活性、客观性和专业性。这就使得在这项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四、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队伍精专发展路径

(一)解决辅导员岗位职责明晰问题

根据高校辅导员当前的现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岗位职责明晰问题。为此,应当对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工作守则、常规工作的内容进行划定和指导,理顺辅导员岗位和校内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范畴,移出不属于学生辅导员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内容,提高思想意识,转变看法,并通过规范、适当调整辅导员工作职责,结合辅导员专职工作者的严格标准督促自己,定期地进行专业化培训和展示,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在教师管理梯队中的角色定位,使辅导员职能更明确,队伍更稳定,更具职业性。

(二)构建学生辅导员专项工作团队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角色分工,结合辅导员个人特性和发展需要,以形成最大工作合力为前提,成立“校-院-系”学生辅导员专项工作团队。在团队运行过程中,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强化因事因时因势实践研究与分类培养,在团队要素、成员分工、运行模式、工作优化等方面探索创新。同时,把握好共同性与独特性的工作特点,确保各个工作团队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相互支撑和任务转化,如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资助育人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的调适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国家发展形势与政策内容应作为学生就业意识提升的重要背景等等。

(三)重视辅导员工作能力自我提升

辅导员职业作为自身发展的主体,只有在准确自我评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符合自身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职业目标。

首先是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解读。全面学习贯彻国家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感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熟知岗位职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努力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能力。其次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探索和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在实践中锤炼道德修养,提高适岗能力和育人能力,充分认知辅导员岗位的职业使命感,充分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担当,追求优化具体的职业行为和升华自身的职业道德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业务培训和对外交流

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当前辅导员也迫切需要对日常管理、教育知识和特长优势的培训和教育,系统学习管理工作的方式。高校应紧密围绕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局面、新导向,对照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以校内培训为主体,以校外职业研修培训为依托,采取集中培训和常态培训相结合,通过分层次、分模块、多形式、多元化的系统培训,构建提升交流的平台,优化资源的分配,定期组织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汲取更优的解决方法,不断丰富辅导员的理论结构和业务知识,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五)把握辅导员长期发展规划

对于学生辅导员的发展问题,高校应有长期规划、全局考虑。鼓励和支持学生辅导员立足本职岗位, 按照自身专长及研究方向,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学科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同时,高校政策与待遇上支持辅导员在完成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兼任多重身份协调发展,如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院团委书记等相关职务,承担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职业生涯与规划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期实现辅导员队伍在教学、教辅、心理专职教师等岗位的适度流动,对于能力强、业绩突出的辅导员,争取更多地向领导管理岗位输送,在流动中求提升、发展。

(六)完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

辅导员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因而对他们人文关怀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在这样一个年轻化的队伍中是非常必要的。坚持定期抽查结合年终总评的考核原则,从学生事务管理落实、思想教育和党团发展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工作、荣誉和科研情况等各个方面对辅导员做综合的评估,对评优者提供学历深造、待遇提升等各种激励性方案;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要求,按照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方案辅助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形成一种长效激励机制,促使辅导员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将辅导员的考核步入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选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