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莉 李密娜
(河南大学)
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环境,从而快速地进入状态。适应的外延广泛,环境适应是一方面,还有对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适应分为适应不良和适应良好,是一个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适应标准,并根据标准判断是否适应。作为一位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够完全适应研究生生活的学生来说,我对班级其他同学的适应情况很感兴趣。我也相信我和他人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并在解决的方式上会有差异。
本文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所采用的人名等信息都是虚假的,文中的“我”是指笔者,用第一人称写调查报告,更好还原访谈现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越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然而,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与自身的期望并不符合,有极大的落差感,因而产生了很多想法,如:研一上学期将要结束,觉得没有学习到多少东西;研究生毕业,感觉还是找不到好工作,甚至还没有本科专业好就业;刚入学就想退学,不想继续学习,羡慕已经上班的同学。我自身的种种经历和对研究生阶段的不适应,我对班级其他学生的入学适应状况产生了极大好奇,他们是否有我的问题、是否面临我的困境、他们是如何解决的等等。因此,我通过非概率抽样,并结合自身平时的观察,选择访谈本班的一名同学(H)。
本文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就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位有可能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一方面,我之所以选择H作为访谈对象,是因为我与她最先认识。相比较班级其他同学,我对她更了解,能够较好地进入谈话状态;另一方面,根据我平时与她的接触,尤其是在刚入学的阶段,我可以明显感受到她的不适应,与我的状态很相像。
我通过开放式访谈和观察法来收集资料,访谈时间大概在两个小时,是由我们两个一起商量的访谈地点。访谈时,我征求了她的意见,对访谈进行了录音,并在访谈过程中观察她的表情和动作。等到访谈结束,我整理了录音内容,并在一些题目旁边记录了H 的表情和动作。
2021年12月5号,下午两点钟,我与H一起去操场,两点十分左右开始访谈。我们一开始在操场边走边说,刚开始我们两个都有点不在状态。不过,在慢慢聊天过程中,我们逐渐进入状态,说话也逐渐轻松起来。随后,我们又坐在草坪上说话,到访谈中后期,我们说话也更加轻松,H对我敞开心扉,也说了一些较为隐私的话。一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我们结束了访谈。
H同学1998年出生,今年23岁,家在河南省内。根据我的观察和平常的相处过程,H是一位很敏感的女生,在平时说话时,她会说:“自己特别敏感,会很不相信他人对自己的称赞,会一遍一遍地询问对方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的。自己会对小细节很关注,有时候他人的无意举动和无意地话,自己也会放在心上。”当听到H说这段话的时候,我内心能充分地体会到她的感受,因为我也是很敏感的人,不过症状会比她轻很多。此外,H内心是很善良,并且是用心对待他人的女生。因为敏感,所以她能够注意到很多小细节,能够照顾到很多人的情绪,并且会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有发现美的眼睛。最后,H是一位有自身规划的人,在以前的谈话中,她已经明确自己以后想从事的工作。
九月中旬入学后的第二天,我们开始正常上课。回忆起上课时同学的状态,都是斗志满满,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对校园充满好奇。不过,这种状态也并未持续很久。尤其记得,H来我宿舍玩时,所说的话:“感觉很不适应,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不适应,甚至想过退学。”
在访谈过程中,我首先就询问了H:“你觉得自己适应了研究生生活么?”
H所说的话,让我深有同感:“其实我不是在适应这个生活,而是这个生活在推着我往前走,我只是被动地跟着走而已。现在,一直处于没有目标和迷茫的状态。就是……飘着的感觉。”
我紧接着追问:“如果不是被推着往前走,那你觉得主动适应的标准是什么?”
H思考一会说:“嗯……自己每天都会有规划,起码是开心的,开心的去做自己规划好的一项一项的事。”
我接着追问:“那应该是说,到目前为止,还并不是很适应研究生生活吧!”
H:“也就是一半一半吧。”
我:“那你觉得自己在被推着走的过程中,那一半适应的时候是自己主动改变的,还是被迫去改变的。”
H:“一半肯定是主动的啊,你毕竟来了,对吧!你也得积极一点。另一半就是没有办法,别人都在干,你不干吧,不行。被推着走。”
我:“那你觉得什么事情会阻碍你另一半没有适应呢?”
H:“我觉得是性格方面吧,比较敏感,多想,会导致自己心情低落。然后,不想动,啥都不想干,对生活就感觉没有希望。”
我:“那你觉得在整个适应的过程中你感受怎么样呢?”
H:“什么意思?”
我:“就是你的心情、感受,就是在主动和被推着走的这一段过程中。”
H:“我还是很开心的,就是我主动去适应这个过程的时候,我还是很开心的,就比如昨天下午,还有今天早上,我那么积极地写作业,会让我觉得自己还有点价值的。”
通过以上的信息,可以得出:H适应研究生生活的情况一般,从她自身的话中可以看出,H由于自身性格,很敏感,容易想多,也就导致每天的心情低落,使得她对事情都没有兴趣。此外,H认为很好的适应状态,每天应该是忙碌的,是在很好地完成一项一项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说明,H目前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或者是做出了规划,但是没有完成或者是完成得不够好。从H说自己适应过程的心情时,她的内心是希望自己每天能完成规划,并且这一过程会让她开心。那么接下来的访谈问题就是找出阻碍H适应研究生生活的具体事情。
从上面的访谈过程中,我得知H的适应标准是每天做好一项一项的规划。因此,我问H:“研究生期间,你的规划是什么?”
H说:“没开学之前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些计划。一方面,我要认真学好专业课,因为是跨考生,课程基本都是第一次学习,所以要认真听好专业课。此外,在空闲时间多多看文献,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想过在空闲时间学习一些技能,因为自己对画画、手工、视频剪辑等感兴趣,希望自己在空闲时间学习技能;最后,我想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所以准备在B站上观看文学类的课程,比如: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讲说、孟琢老师的《中庸》等等。”
紫地榆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王丽梅,杨晓珍,蓝 海(73)
我问H:“那你认为自己执行计划的情况如何?”
H的回答是:“嗯……我觉得自己的规划也只是执行了小部分,到目前为止,我看完了四本书籍、文献读的很少、专业课也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下付出的时间很少,没有培养自己的兴趣,文学类的课也只是看了一部分。我觉得自己计划执行得很差劲。”
我追问了H:“那你的心情如何?”
H说:“我感觉自己内心有一个心路历程,一开始入学时会有很多热情,也会看书、看课,但是时间越长,并没有长期坚持下去。在最开始没有完成任务时,我内心愧疚,有很多的后悔,也下定决心明天努力,但是第二天还是按照原来一样不努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甚至到现在我内心会觉得,这样也不错。不过,还是会伤心,或者说痛恨自己。”
我问H:“你认为研究生生活和你没有开学时想象的一样吗?”
H说:“目前的生活和自己之前想象的非常不一样。感觉最大的不同还是在学习上,在没开学之前,认为研究生可以跟着导师做做课题,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讲座等等,然后也认为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很不错,但是来了之后发现,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而且了解到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等方面,也觉得自己毕业很难。此外,想象中的研究生上课,应该是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布置的问题,分享教师布置的阅读书目等等。但是,在开学后发现,上课模式等都跟本科没啥差别,内心的落差很大,极容易不适应。在生活环境方面,与我想象的有点出入,寝室没有独卫,而且澡堂距离宿舍很远,生活上很不方便。”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得出:H对研究生的生活有很大的期待,并且做出了大致的计划,但是入学后的体验与想象中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并且自己制订的计划执行情况不好。此外,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让H内心产生了后悔情绪,认为自己来这里学习跟本科没啥区别,可能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总结来说,学业方面、想象与现实的落差、不自律、过度敏感,四个方面阻碍了H适应研究生生活。
在访谈了学习和规划方面后,我进一步了解H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情况。
H回答说:“我感觉整体上是平平淡淡。我与任课教师的关系感觉是一般,老师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相比其他老师,我与导师之间可能更熟悉一点。我和室友之间关系吧,感觉是平平淡淡,相处得挺融洽,一起吃饭啊、上课啊、聚餐啥的。”
我紧接着追问:“你害怕自己一个人吗?”
H思考了一会:“我不害怕一个人,感觉经历过考研和大学四年,我对于有没有人一起,其实没有很大的要求。有时候觉得人多热闹,但是总会觉得交朋友还是要看缘分。”
我继续询问H:“入学之后,你认为最高兴和最不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H想了一会说到:“我感觉并没有最高兴的事情,可能每天能够开心就挺好的。对我来说,最不高兴的事情就是觉得每天都在上课,上课模式跟本科没啥大区别,甚至感觉来学校就是为了混学分,提升学历。”
最后,我询问H:“目前为止,你认为最难适应的事情是什么?(学业、人际、爱情、生活)”
H:“我觉得是学业吧,因为自己是跨考生,本科并没有接触过教育方面,现在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写,以前也没有写过。而且,自己导师布置的任务也很难,尤其是那个文献综述,到现在第三遍还没有改出来,就觉得相比其他方面,学业给我很大压力,不太能够适应。”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得出:H在人际交往方面,适应情况良好,与同班同学相处的状态是平平淡淡,和室友之间相处融洽,经常一起聚餐、一起上下课等等。整体来说,H在人际方面,适应情况良好。
从整体访谈信息来看,H产生入学不适应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学业方面、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自律及过度敏感。
首先,学业压力导致H难以适应研究生生活。H本科不是师范专业,没有学习过教育方面的知识。上文中H也提到,自己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很难,以前从来没有写过,然后现在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此外,对于导师布置的学业任务,H也认为很难,尤其是写文献综述部分,虽然学习了如何写文献综述,但是写的还是不好。
其次,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H状态低迷。H认为研究生的上课模式,应该是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应该是教师布置阅读书目,由学生分享观后感。但是,当H发现入学后的上课模式与本科阶段的上课模式并没有差别时,她的内心产生了失落和失望感。此外,H想象的研究生生活是跟着老师做课题、去参加学术会议等,但是当入学后发现,其实都只是想象,也会产生落差感。同时,H在入学后了解到,本专业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形势,产生后悔的心理。种种情况,都在阻碍H适应研究生生活。
再次,缺乏自律导致H无法完成规划。在访谈中了解到,H认为适应的状态是每天忙碌,在做着一项一项的规划,但是现在的自己还是没有目标,整个人都在飘着。不过,我们后续也了解到H做过粗略的规划,但是完成情况不好,她也提到自己一系列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总体来说,缺乏自律使得H没有完成自己的规划,导致H心理状态差,进而更难以适应。
最后,过度敏感致使H缺少对事物的兴趣。在前文提到,H本身的性格很敏感,对于别人的夸奖不敢相信,但是其他人的否定会让她陷入牛角尖,这也使得H心情低落,每天不想动,不想做任何事情,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首先,培养欣赏自己和肯定自己的能力。H总是看到“敏感”的消极面,应该培养H善于欣赏“敏感”的积极面。敏感也会让人更加细心,能够观察到其他人看不到的点,并且敏感的人做事情细致,能够考虑周全。
其次,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律能力。自律并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能力。从小事做起,不要事事都想慢一点、等一等,在想做一件事情后,就立即着手行动。此外,在自律能力培养阶段,也要注意惩罚与奖励的使用,可以与朋友合作,制订计划,做到了有奖励,未完成有惩罚,也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最后,调整状态,寻求他人帮助。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并不会因为自身的失望而改变,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尽可能主动地适应整体环境。
尽管本次研究操作步骤、使用方法等都是按照访谈法要求进行,但是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我使用的目的性抽样,是假设我能够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样本选择还有较大的主观性,风险大,样本质量取决于样本选择时的准确性,并且很难得出具有意义的结论,结论也不能推广运用;其次,我对H的访谈也只进行了一次,并未进行后续的跟踪研究;最后,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并且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我只对H进行了访谈,并没有访谈其周围的人,比如室友、同班同学、教师等,所收集的信息具有片面性。
笔者认为该研究问题还可以有以下方面的改进:首先,可以就学业、人际、生活环境等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可以选择调查理工科的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也可以对比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情况;最后,在措施方面,加强对新生的入学适应干预研究,可通过入学教育、定期宣传等措施,及时干预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