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沐洁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
自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工匠精神”的提出为职业教育注入了灵魂,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职业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担负着为社会输送第三产业人才的重任,如何培育文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关系着社会未来第三产业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方向。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工匠之道”意味着充分激发职业创造力,不断改进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在全社会形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推动我国成功实现经济动力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政策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给予了极大关注。2015年5月国务院确立了《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逐步建立职业本科大学,未来15年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推行职业化教育,培育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解决当前人才培育结构性供需矛盾、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因此职业教育的规划和实践需要更加具有前瞻性、深入性。
高职院校中的理科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制造业,也是传统的“工匠”行业,因此,以往的职业教育中更加重视培养理科学生的“工匠精神”,育人模式更为成熟。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指向第三产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与“工匠精神”联系不多。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兴起,第三产业中“工匠精神”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例如2016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向人们展示了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电商时代,部分主播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对商品的精准把握,不仅宣传了品牌和商品,自己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上海某超市一位普通的清管员阿姨,在超市从事虫物的防治工作长达13年,制作了《蚊虫作息表》,并免费分发给顾客,作息表里细数了蚊子24小时的行为特征,并给出了在家驱赶蚊子的妙招。第三产业中的“工匠精神”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称赞,也契合了当下品质和创新驱动转向的需求。在新信息文化背景下,社会和市场敏锐地察觉到,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质量需要更高要求,第三产业从业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更为强大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与理工科学生一样,文科专业毕业生也需要具备“工匠精神”,保持对专业职业的热情和坚持提升个人能力。第三产业中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善于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具备超前的服务意识、高超的情商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仅停留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就进入职业角色,找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树立精益求精、敬业专业的态度,能够在毕业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就业,也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行业中走得更远。
安徽某职业学院设有电子商务、会计、幼儿教育、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课题组向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发放了185份问卷,这些学生已经适应大学学习,对专业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并与相关专业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进行了访谈,以调查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及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情况的现状。
在调查中,52.43%学生选择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对专业本身感兴趣,43.78%是认为好就业;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方面,49.73%学生表示有了解过但不深入,22.16%听说过但不了解,5.41%表示完全没听过。62.7%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信仰,58.38%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体现,32.97%的学生认为很贴切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范围,还有4.86%觉得“工匠精神”虚无缥缈,距离自己很遥远。学生认为“工匠精神”体现为用心活用心干、有兴趣和热情、不论利益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15.14%的学生认为要有绝活并且靠它谋生。高达90.81%的学生觉得文科专业学习或从事文科类工作需要“工匠精神”。学生在校时关于“工匠精神”内涵或案例的学习,50.81%是听任课老师在教学内容中提过,37.84%是通过网络宣传了解,30.27%是听老师专门讲述过,其他途径还包括老师或学校组织观看的纪录片以及相关知识讲座。63.78%的学生认为全社会都需要“工匠精神”,30.62%的学生认为只有部分高精尖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和手艺人这些“工匠”需要“工匠精神”。48.11%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发展必不可少,42.7%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47.57%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联系非常密切,44.32%学生认为学校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必不可少,48.65%认为比较重要。54.05%的学生表示学校偶尔会开展技能比赛、实训、实习活动之类的实践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的概念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文科专业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度较高,这与平日里接受的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学生意识到“工匠精神”不只存在于理工科专业,在文科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岗位上同样重要,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结合本研究开展的师生访谈可以看出,与理工科专业一样,“工匠精神”在文科学生的培育中同样是必要且需要的。与理工科相比,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理论性更强,实践机会更为有限。尽管如此,文科专业师生还是会通过观看纪录片、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逐渐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作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文科教师影响发挥受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理解有所局限。有些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工匠精神”只存在于理工科的人才培育过程中,文科不存在“工匠精神”之说。文科专业更多是侧重于社科文化方面,培育的多是第三产业劳动者,与一线技术类的工作不沾边,不需要培育文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理工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为容易体现,文科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不明显;理工科教师实践教学中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多,文科教师开展实践活动较少。此外,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及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许多教师忙于科研和教学,着重于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考证升学,忽略了学习新技术,熟悉新环境,甚至在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作出的示范都是多年前的标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能感同身受,教师也无法身体力行地向学生传输“工匠精神”。
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第三产业,与理工科相比,专业的技术性不突出,更重视学生在沟通协调、理解表达方面的能力;第三产业中多为服务性质的岗位,工作标准和规范更为抽象,对从业者的道德水平、服务意识要求更高。基于以上原因,文科类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更需要打磨学生的综合“技能”。而现今的文科类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够,课程设置较为陈旧,课程之间较为割裂,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述,难以将各门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品德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很多第三行业中都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工作,但是各专业都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针对专业特点有所侧重,甚至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操作系统和软件,脱离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计算机技能用不上,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重新学习,不利于学生熟悉了解今后的工作内容。
文科类专业更多是面对“人”的职业内容,而如何服务和管理好“人”,本身就是个抽象和主观的概念。文科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都是靠教师讲述、分析案例等方式间接体会未来要面对的环境,创设模拟实践场景较为困难。在实习阶段,为理工科学生安排工厂一线的岗位,比为文科学生安排管理部门、教学场所等岗位要容易得多,文科学生相对缺乏有效的实习教育。文科学生锻炼技能的机会少之又少,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只能靠教师课堂讲述、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进行,培育方式极为有限。
更新文科教师的育人观念,理解新时代下“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认识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教师长年累月地从事着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地培育人才,并思考总结经验,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这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与社会对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决不能固步自封,做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结合社会上对相关职业的要求,对接职业准入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就融入相关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所学专业未来将要面临的职业环境,尽快确立职业道路的规划。在实践实习过程中,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尽量能保持实习环境的真实感,以规范的职业标准要求学生,避免走过场,使学生从环境到实践都能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进入职业角色。细化技能竞赛的内容,根据专业、课程等组织学生竞赛,在竞赛中提升技能,组织行业、专业能人专家进行校园讲座。
充分利用1+X证书制度,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学科学习融通,使学生能及时、准确对接企业岗位的要求,对接新规范、新要求、新发展。根据专业相关职业的岗位及企业对职业能力、技术能力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就注重将职业规范、工作流程、服务标准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中,使之与职业标准对接,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职业思维。
针对文科类学生更偏向于感性思维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社会活动、文艺创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利用文科类专业相对开放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上进的职业观。相较于理科类学生,更加重视对文科类学生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创设更多的条件使学生加深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和认同,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施加影响。除了合理的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要尽早帮助学生找准职业方向,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讲述中可引入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并积极介入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开网店的流程步骤,讨论不同情境下的销售策略;学前专业可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将学科学习与教师资格证相结合,并组织幼儿护理比赛、文艺竞赛等。
曾经,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被看作是培养高级技工的存在;如今,高职教育肩负着国家制造业和技艺发展的未来,被赋予了时代责任,有着更加广阔和光明的前景。高职教育要抓住机遇,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工匠型人才,扎根于各行各业,推动国家转型发展。努力培养新时代的奋斗者,俯下身子,坚守岗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在一个个平凡岗位做不平凡的“大国工匠”。
【相关链接】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AVCGE),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64年的安徽省合肥粮食学校,后历经安徽经济技术学校和安徽商贸工程技师学院等时期,于2012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截至2019年9月,学院共有2个校区,分别为合肥高教基地主校区和潜山北路西校区,占地340亩,总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1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余册,报刊百余种;有在校生5000余人,教职工200余人;设有6个教学系部,开设32个高职专科专业。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食品加工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博强财税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实践教育基地。
截至2019年9月,学院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23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余册,报刊百余种;开通了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等电子资源。
截至2019年9月,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