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历程及问题对策、发展策略探究

2023-01-08 07:56张瑞娇
智库时代 2022年28期
关键词:非学历办学职业

张瑞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学历教育伴随着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与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共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非学历教育是以培训、研修、进修等课程形式组织开展,不需要通过国家统一入学考试,没有学历、学位证书,比如说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兴趣班或者培训班课程都是非学历教育的体现形式。而高校非学历教育,与其专业相关联,开展的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既包括面向政府各委办局组织的干部主题培训,也包含面向企业、事业单位员工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中高管培训以及面向社会个人的讲座、职业教育课程等。培训方向主要包括职业专业技能类、知识政策普及类、岗位资格证书类、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类等。

与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最为突出的就是灵活性。它不受制于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限制,模式上多样化且因为非学历教育突出定制化服务,形式、目的、内容多数以满足需求方要求为主,既可以线上学习,也可以线下培训,或者两者结合;培训周期上既可以短期数天,也可以阶段性的数月或更长周期。再次,教育对象上,受众面宽,较为广泛。它对年龄、性别、民族、学历等不加以限制,一般是已参加工作的、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成人或者寻求继续教育提升的人群居多。最后,在学习效果上,更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历程

非学历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三大职能,面向的群体不应仅包括学历教育群体,也包括非学历教育群体,并且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开展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从时间线来看,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9年-1992年)

1979年“继续教育”概念首次引入我国,1984年清华大学成立首家继续教育学院。之后,其他高校也相继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开展非学历教育。[2]1990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份专门规范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文件。但从非学历教育引入中国开始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处于萌芽阶段。最主要的原因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之前的非学历教育还没有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能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多是技术类以及政府规划干预为主的政策类培训。多是由政府出资或资助,为国家战略教育、储备人才而设立的,主要是支持和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

(二)初步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

十四大后至21世纪初期,各高校非学历教育也处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发展阶段。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但当时报考人数不多,录取率也低。1999年开始,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展招生规模,据统计到2001年高校录取人数为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普通高校的逐年扩招、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形成较大的冲击,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高校对于其教育资源投入的比例也越来越少,重点逐步转移到高等教育培训上。另外,随着高等学历教育受益群体的增多,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普遍得到提升、自我提升的学习意识增强,故对于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有所上涨。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2022年)

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国内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全社会对人才的缺口的需求量日渐增大,对于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3]2009年,中组部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和规范高校干部培训基地的意见》,确定“清北复人”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培训高校基地。2010—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倡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4]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非学历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各高校基于现实情况,重新审视和发展非学历教育。几年来,非学历教育发展的态势有如星火燎原之势。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880所,80%左右具有自己的对外高层管理培训中心。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5]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规定(试行)》,强调更为规范化管理非学历教育,足以看出在新的时代国家对于高校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给予厚望,高校非学历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整个探究环节,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估测面积—深入探究,建构联系—推导公式,感悟度量本质”的全过程。他们在探究面积公式的同时,理解度量的本质。

(四)平稳发展新时期(2022年以后)

2022年全国两会上,“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成为热门词汇之一,代表委员们对“职业教育”等话题献言献策,也体现了广大民众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热切期盼。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可再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而如何在非学历教育领域中充分发挥、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成为当下各高校做好非学历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突破口。笔者认为高校非学历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把握及重视。

三、高校非学历教育问题分析

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高校办学单位的执行、学校的监管及国家、社会的监督,企业及个人的参与,但随着其快速发展,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逐利严重、公益属性不足,办学理念模糊,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偏离主责主业,定位不准、课程体系不系统,规范监管不足,劳动力转移个人学习意愿降低等问题,对其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阻碍。

(一)公益性不足,过度逐利现象严重

以往越来越多的高校及办学单位把非学历教育当成了学校、学院创收的第三产业,一味地追求规模及效益,忽视高校社会责任,未能充分发挥出教育的公益属性。

(二)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忽视课程内容及课程研发,忽略创新,培训形式大于内容

随着高校非学历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种培训班的增多,很多高校虽然还名义上打着“定制化”的牌子与口号,但逐渐将“定制化”发展成为“餐厅快餐点菜式”培训模式,不再注重课程内容和质量,忽视创新,很多教学内容甚至几年都不曾有所变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停留在口号上。

(三)合作办学、品牌外借,忽视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忽视教学质量与管理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办学条件或办学规模过大,整体或者部分将非学历教育项目外包,只收取“管理费”,却不过问课程及教学安排,造成教学质量无法把关,难以管控的情形,同时对各高校品牌造成不良影响。

(四)非学历教育出现“边缘化”现象

由于非学历教育需要依附于学校资源,既会出现不受重视、不予过多投入的现象,也无法充分发挥出其灵活性的特点。近年来非学历教育虽然发展势头猛烈,但整体而言,相比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部门缺乏话语权及相关资源投入,也很难纳入到高校整体的发展规划中。教育部《规定(试行)》印发后,虽然对于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有了更好的管理规范和依据,但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使得不少高校或部门负责人“一刀切”,边缘化非学历教育,甚至让其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五)个人对于职业选择出现偏移,减少了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需求

《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26596份有效问卷中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表示不想做“蓝领”[6]。央视财经数据更是显示,现在面临着劳动力大转移的情况,快递外卖从业人数增加,从事传统制造业工人减少。可见种种的客观情况会让大家对职业教育乃至“蓝领”工作仍然存在偏见。这种偏见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居民个人价值的提升,导致职业教育大幅度落后社会需求的现状。

四、问题对策与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及各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各高校处于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教育部要求加强规范管理非学历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能够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稳步有序以及人才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不断强化教育公益属性的同时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如何依法依规、协调有序地发展非学历教育,规范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摆在广大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共同的一个课题。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解决高校非学历教育中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关键。

(一)问题对策

(1)办学思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底线、不碰红线。重新定位非学历教育的地位,强化其公益属性,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培育人才,确保发展方向一致性、一惯性,不偏离、不走样。

(2)不可再单纯追逐经济效益,控制培训、办班规模,致力于专业及学科建设上,完善非学历课程体系,避免高校间恶性竞争,做有学校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致专、致精”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可采用系列或模块化课程方式。一方面根据客户方需求编排不同领域的系列课程,然后将课程模块化;另一方面根据时代要求、政策趋势及行业预判,重新架构知识模块组合,动态组合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时不断添加或删减。通过系列与模块化动态组合模式的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来应对客户多元、市场竞争快速变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还可以充分满足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时效性、针对性等需求。[7]

(3)严格合作办学,规范管理体系。严禁转移、下放、出让学校的管理权、办学权、招生权和教学权,严禁项目整体外包,以自招、自办、自管为主,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切实把非学历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4)非学历教育边缘化,难以利用资源,是各高校普遍面对的问题。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人力管理、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支持。学校要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人员队伍及管理水平,坚持管办分离的监管体系;遵循学校发展方向,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保证体系,推动非学历课程建设体系,同时加大对非学历教育的资源投入。这些都需要上升到学校高度,整体规划,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更加重视和理解非学历教育在人才培养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针对鼓励个人积极参与非学历教育,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可以补充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捕捉、传递和实施。它能使职业教育及时把握市场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用人的尺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8]同时又可以有效推动学校与市场的全面接轨、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推动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策略

在疫情大背景下,非学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联合联动(校内联合,校外联动)机制必不可少。联合联动指的是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资源上的联合,联动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联动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形成资源互通、多向交叉、趋同融合的机制体系。

(1)优化定位,优势互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可以结合自身学校及各学院专业优势,可以重新定位培训对象,优化课程内容,向社会个人针对性地开设普及性的行业走向、政策趋势、知识拓展、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创业方向的课程。帮助职业后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调整结构。

(2)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可以在开展学历教育专业的同时,逐一对应增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类的非学历培训,一方面可以让接受普通教育学生同样拥有“一技之长”,也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接受再教育的场所。

(3)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与企业联合开展职前培训、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同时在培训后鼓励企业择优录取或提供更适合的岗位给培训人员,鼓励学习人员求实、求新,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

(4)充分利用录播课程、网络课堂。录制系列及模块课程,在疫情期间,较多利用互联网线上功能,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课程内容。此类课程内容既可针对指定对象,也可使大众通过模块名称内容单独进行学习。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都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工作事项,联合联动机制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运作,存在较高难度,但也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需要各高校运用顶层设计理念规划发展,整体考虑。

五、结语

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个人、高校、社会、国家多方的参与与配合,提高个人的参与意愿,提升高校的办学能力,拓宽社会的监督与理解,加强国家的规范与管理,每一方面都至关重要,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非学历办学职业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形势下开放大学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中女性培训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探究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