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帆 黄渝雁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步变化,老年人的康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的养老服务研究大多从供应方、支持方的角度出发分析客观情况,没有考虑到养老服务发展数据背后的文化要素,忽视了老龄人与家庭的主观态度及需求,而精神需要、文化浸润[1]正是关乎老是否有所养、养是否有所乐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从养老需求方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尝试进行养老参与影响因素分析,剖析当前政府、社会组织积极作为而民众看似积极性不高的矛盾由来,探索广西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广西近年来不断出台更新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多措并举加大养老机构与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统筹、智慧平台与网络建设,健全制度保障,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而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高“空床率”与民众的“养老难”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2019年全区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30个,养老床位总体入住率27.27%,入住人数占全区老龄人口的0.82%。2021年3月至7月,我们开展的广西养老现状调查,展示了当前居民的传统文化观念还较为浓厚。91.5%的居民倾向于居家养老,82.59%的居民重视家庭的构成,66.8%的居民认同养儿防老与传宗接代,61.54%的居民认为应该由子女养老,仅17.41%的家庭愿意为个人养老每月花费2000元及以上。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断层,传统文化在其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从“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耳熟能详的语句中,家庭本位观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2],居家养老也是我国社会几千年来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影响力大体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完整性
家庭成员认为家庭应该是完整和睦的。表现为在情感中重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家庭成员的减少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团圆期待值。“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从古至今,家庭团圆是人们常年不变的愿望与追求,因此人们往往很难接受将老年人从家庭转移到机构的养老方式。因此,持有家庭完整性传统文化观念的家庭更亲赖于日常居家参与社区活动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
2.家庭信任感
信任是影响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家”文化中,和谐稳定的家庭成员往往对家庭具有高度的信任感,从而对社会的信任感也较高,于是家庭信任感对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然而对机构与社区养老的特殊信任与普遍的社会信任又有所不同[3],老年人及子女往往会将机构或社区提供的服务与家庭的行为、条件作比较,这就将家庭信任与机构或社区养老置于对立面,家庭信任度高对机构或社区养老接纳的概率呈现出负面影响。
3.家庭适应感
这种适应感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与心理依赖上,老年人往往呈现出一种“念旧”情怀,对于过去一直相处的空间、物品、日常生活方式甚至于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等表示出极大的依赖性。反之,当老年人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生活习惯等发生变化,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问题[4]。因此,家庭适应感使得老年人对于传统居家养老以外的形式具有较大的排斥感与反抗性。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与重要内容,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巩固创新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上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5]。
1.“孝”文化的正向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备受推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其思想内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当前养老服务发展的助力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善事父母”,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传统居家养老常常难以实现,“善事父母”者将另谋出路,以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等方式为依托来尽孝。二是敬与爱,孝不仅表现在赡养上,其灵魂是敬。敬与爱鼓励子女用心赡养父母,对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助力与支持[6]。三是道德教育,孝不仅是孝顺恭敬,更有人性中的仁与善,以谦逊温和的态度、规范的言行举止影响人的品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风尚。
2.“孝”文化的负向影响
“孝”文化对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其衍生的“养儿防老”等陈旧观念与狭义孝道上。这里狭义孝道要求子女按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标准来赡养父母、包含愚孝以及一些违背现今生活常理的孝行思想。被“养儿防老”与狭义孝道束缚的老年人笃信传统居家养老与子女亲力亲为,将倡导其他养老方式的年轻一代视为“不孝子女”。另一方面,部分被狭义孝道束缚的年轻人在个人发展、社会价值实现与尽孝之间徘徊,往往顾此失彼。
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精神产物,侧面反映了相应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情感倾向。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老年生活多有描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做奉献,焕发余热志未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表现了即使进入老年,也要继续保持朝气发挥余热的生活态度;“清心知足天伦叙,一切价值在此间”“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戏儿孙”描绘了一幅幅与家人在一起寻常而幸福的生活;“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描述了老年人生活的平静、规律与怡然自得;“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书写了进入暮年对于老、病、愁的无奈与悲凉。在这些诗歌、俗语、典故的传承中,延续了人们对于老年生活的向往与选择,由内而外影响着人们的养老服务需求。壮心未已、乐享天伦、豁达随意、悲老愁病等皆有对应,首先,壮心未已型,身体康健、心有余力的老年人对于人力资源短缺的养老服务是一大助力;二是乐享天伦型,这类家庭和群体对居家养老具有难以撼动的偏执,如何减少养老过程对家庭的依赖且保持家庭成员亲密频繁的互动将是机构养老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三是豁达随意型,这类群体注重精神文化追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都应将文化生活作为核心,使得老年人从精神层面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圈子,获得美好生活;四是悲老愁病型,普遍特点是心理脆弱、或有病痛缠身,对于年岁增长、身体机能弱化、病痛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从而引起心理的无奈与伤感,相对应的身心健康是服务这类老年群体的重要内容。
在2021年开展的广西养老现状调查中显示,老年人对于收费养老项目的选择率仅有8.23%,养老服务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成为影响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观是在社会发展积淀中形成的,而我国居民主流消费观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经济思想影响。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勤俭节约”,《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董仲舒“黜奢崇俭”的理论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成为消费文化的核心。千百年来,学者大家们将节俭视为修身养性、治国安家之法宝,它代表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主观态度。在这种价值文化观念的熏陶下,老年人面临机构养老、上门服务、智能穿戴与智慧辅助等各类养老服务时总会精打细算,本着节俭的法则能省则省,回绝效率更高、专业性更强、体感更佳的各类养老“消费”。其次,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传统商业经济的缓慢发展、长期的生产资料缺乏等形成了社会普遍的“保守型”消费观念,追求温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理想,老年人在完成基本生活开支后,不愿意再在其他方面消费。另外,在“传宗接代”等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为下一代活着”的家庭思想较为突出,人们更愿意将个人储蓄或家庭财富进行代际传承[7],因此养老行业的市场始终难以进入理想局面。
上文对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分析发现,这些文化元素当中一部分对于发展多层次融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促进作用,一部分具有抑制性或者反作用,同一元素中也可能同时存在正向与反向影响。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未经现代社会更新升级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成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动力。
通过上文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梳理发现,家文化与孝文化对于家庭承担老年人赡养责任具有极高的支持度,但多层次养老体系的发展中除居家养老以外的其他方式却囿于“养儿防老”、狭义孝道的陈旧思想与“节俭”的保守型消费观念。这就启示我们:一要重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加强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教育,强化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向上向善的思想追求;二要加强文化的研究发展与教育,让传统文化“活化”前进,使之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民生活习性和精神内涵;三要创新传统文化传播与表现形式,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广西地区拥有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等众多特色民族节日与传统,可结合民情民俗实施多样化、全方位、有导向的文化工程。
通过对传统文化各因子的影响作用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家文化、孝文化还是价值观念都呈现出对居家养老的明确支持,和对其他养老方式的弱支持或不支持,而当前机构养老条件与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又进一步弱化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选择动力。因此,要完善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除了开展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引导外,还应加强社区、机构的改革优化。一方面,养老机构与社区服务中心可充分借助传统文化力量,凝练文化内涵,形成品牌吸引力,进而影响老年人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与留宿社区服务中心应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监测与科学干预,辅助老年人及时调整平衡,制定入住适应期特别方案,确保老年人平稳过渡;再者,可通过增设环境个性化定制、家庭场景迁移等技术与服务,来弥补老年人由于家文化缺失的消极影响;最后,在当前空床率较高的状况下,优先考虑将有限的发展资金投入到现有机构、社区的条件改善中,当空床率下降至一定水平后,再逐步开展扩大养老床位数的机构兴建或扩建。
当前,我国正着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是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个人或家庭的集合,其中的群体在生活、心理、文化等各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与共同性。从地域范围来看,社区是居家养老最便捷的依托;从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来看,由于社区成员的关联性与共同性,老年人接受家庭所在地社区的养老服务适应性将大大提高,相对完全脱离家庭的机构养老具有很强的优势,具有较大的需求量。因此,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需进一步优化并规范社区的职能与运行机制,增强社区社会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逐步提高社区资源统筹协调的能力,以形成较高的影响力与行动力,将社区养老服务深入家庭、深入老年人心中,真正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
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规模大,其中蕴藏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凡事应有度,过而不及,俭而有度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真正奉行的节俭。加强消费知识宣传,引导民众形成科学养老消费观,提倡以适度提高养老生活质量为中心,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养老消费,促进养老消费潜在需求的释放[8]。同时,应充分利用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如试行公建民营模式,塑造服务机构的政府化、正规化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与信任感;其次,营造积极的消费环境,如实施养老产品补贴、养老机构入住补贴等,提升居民购买意向与购买力。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促进,共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文化影响触及的是心灵,关注老年群体心理状态与健康将是养老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养老方式中,社会的变迁使得代际冲突和矛盾进一步深化,与子女分开的独居或机构养老等方式中,子女照护与陪伴的缺失,都会引起老年群体心理忧郁、不安等异常。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爱,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设置老年人学习、付出与提升获得感的项目,如厨艺、收纳等;提供代际间共同活动相互交流的平台,开展“孝老”“祖孙式”等针对老年人、子女、孙辈间的娱乐活动,对于提升老年人心理满足感、幸福感具有较好作用。在这种积极引导的正向影响下,人们对养老服务的参与度将不断提高。
在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探索中,文化推动是最具有感染力、最深入人心的途径,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尊老敬老爱老思想,是推进孝老养老全局形成的根本动力。对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发掘与利用对于养老服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