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红
(中共普安县委党校)
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整合发展,增加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管理,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在互联网上对此事发表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会给网络空间治理和现实社会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迫在眉睫。
针对于突发性网络舆情对于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政府更加全面了解舆论环境,获取主动权,及时发布更加客观与全局性的灾情信息,有效增强对网络舆情不良影响的管控力,为此要求多方协同发力,强化治理。协同治理中既要注重治理技术方面的协同,也要加强对各治理部门的相互协调,方能形成应对突出事件的强大合力。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生后,从以往的治理实践看,为了阻止因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删帖、技术屏蔽”等常规手段,但对网络舆情传播的控制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在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行业专业人士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突出,技术的垄断性和可控性较弱;并且,网络技术在探索中实现发展,技术环境瞬息万变,相应的网络控制技术在应用中难免存在漏洞,常规技术控制手段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需要在原有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强化技术攻关与技术协同,为应对舆情打牢技术基础。
公安、工信、文化等政府各职能部门均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但这些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缺乏有效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合作的局面。对于具有网络信息收集、分析、引导、处置能力的相关部门,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统一组织起来,成立有效的专班,各负其责、互通信息、统一口径,避免在处理舆情事情中互相推诿扯皮以及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比如,政府牵头召开联席会议,最大化进行网络舆情信息的沟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深入分析舆情产生因素、发展阶段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适时掌握舆情变化动态,并进行科学研判,从而制定出舆情应对策略。
为有效增强政府对披露信息的有效控制,增强突发性网络事件回应与处理能力,需要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强化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与积极回应,最大限度保障公众权益充分实现;同时,积极开设专门的网络舆情处理窗口,建立网络舆情处理网络平台,通过各种新兴媒体,最大限度的保证政务信息的及时有效公开,为全面实现对政务信息的公平、公正、透明化公开做足准备工作。
政府部门提高舆情治理能力的关键策略在于善用法制思维,在网络舆情治理全流程中践行法制化治理方式。“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中国特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中,需要高度强调法治化的主导原则,结合现状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后,有利于优化治理环境,彰显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色。网络舆情治理作为法治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也必须遵循法制化的原则,以此为准绳,竭力优化网络法治秩序。
随着各职能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对网络舆情治理重视程度的提升,互联网管理获取更多的契机,互联网信息传播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对政府部门、互联网服务商、网民在网络信息传播时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各网络参与者能够清晰地在特定的“范围”进行网络操作。但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立法工作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相较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而言具有滞后性,遇到各类以往未曾出现的网络治理问题时,政府主管部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网络治理束手无策,或是由于盲目采取网络治理方法而影响工作成效。因此,在网络法治化治理中,需要提高配套法规的制定水平,首要前提是以网络基本法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持续推进网络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根据网络环境动态优化,强化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心系网民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安全,做好隐私信息的保护工作。
联动线上、线下两条路径,协同建立网络执法机制,评估网络舆情传播行为,识别构成违法犯罪的部分,依据法律法规予以惩处;强化网络执法力度,避免信息传播对国家安全、个人因素等方面造成威胁。政府执法部门需密切关注现行制度的适用性问题,及时予以优化,同时共享执政信息,提高信息流动效率,降低执政成本。
切实提高网络舆情治理的科学性、增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性、强化网络舆情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均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增强社会公众政治认同感的重要策略,亦是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必由之路。加强对高素质、精技能的网络舆情监管人才的培养,有效构建一支专业技能强、思想素质能力高的青年干部积极投身于网络舆情的监管队伍中来,为进一步完善与优化舆情隐患监督与联动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在当下,网络舆情治理如果只是通过网络空间互动或者是政府部门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由政府主导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变革,需要多方共同参与进行网络舆情治理,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局面。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意见领袖”的发言就如同“一只蝴蝶抖动翅膀,就能煽动空气”。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部门怎样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平息民愤的作用,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去化解矛盾,引导事件发展,避免出现错误、偏激的现象,从而使社会朝着和谐、稳定的局面发展。从以往的经验所见,负面信息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可以飞快的传播、扩散,立刻成为舆论焦点,非理性的发言更加剧了传播速度,让网络舆情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最终形成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使整个事件恶化。此刻,关于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发布信息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事件的解决,特别是通过大众认可的“意见领袖”及时指出真相,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信息化空前发达,网民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海量的信息。突发公共事件后,网民为对整个事件的真相进行还原,通常会多处收集信息,但网民对该事件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做出相关的评价,不能被情绪化的信息影响自己的判断。部分网民经过一些机构的培训后为达到某些目的写出很多煽动情绪的信息时,我们要客观正确的看待事件缘由,保证自己不被带入传播陷阱。其次,网民参与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起来,倡导网民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例如:全国辟谣平台、谣言粉碎机等诞生后,为网民发现有害虚假信息注入“强心剂”,引导网民参与网络舆情治理,营造出清朗的网络环境。
社区组织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在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召开决策及部署会议,回应网民所提出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期,如果在最佳时期错过回应网民所需,利益诉求者会加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会延伸出负面网络舆情信息。其次是社区组织在处理舆情相关问题时,相关人员必须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还要具有相应的判断力,对待民众的利益诉求要公正的对待,必要时还应为民众提供帮助。最后是社区组织与民众沟通交流时可采取协商对话形式,通过社区组织与民众协商达成一致,防止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为维护网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挥好政府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职责,转变网络舆情治理的思想观念增强舆情意识,注重培训,推进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优化,培养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会随即而来,各级党委政府首要任务是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工作宣传报道有关事宜的统筹、调度。领导小组下应设应急管理、广播播出管理、新闻宣传报道、信息收集、舆情管控5个工作组。其次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管是在管理的范围,还是事件影响的范围,影响到的是多个部门,所以各政府部门职责必须进行明确。
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后,首选要提出工作原则,一是注重权威性。各级政府部门及舆情疫情应对部门应及时转载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国家卫健委等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及各项防控工作举措,宣传内容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二是注重规范性。严格按照卫健部门发布的信息报道,不改标题,不采用道听途说、来源不明、未经核实的信息。科学宣传疫情防护知识,讲究时、效、度。最后是注重纪律性。加强采、编、播、发各个环节管理,严格执行“三审三核”机制,重要信息要向卫健部门核实,重要稿件要严格按程序送审。
其次要明确工作要求。首先,各级党委部门注重政治站位,明确网络舆情应对小组具体做好网络舆情宣传工作。其次网络应对舆情相关部门不得在有关平台擅自发布宣传报道有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情况和有关案例,必须由舆情应对宣传小组统作宣传报道,确保信息准确畅通,宣传工作上下联动,确实提高宣传的准确性、针对性、时效性。第三,关于疫情网络舆情的宣传报道必须严谨、准确,按照“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严格审核把关;涉及专业性强稿件必须经卫健康部门审签刊播;涉及数据方面的报道不得自行采写刊发,必须得到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的审核认定。
1.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方式改变
网络舆情主体多样化、波及范围广泛性以及集中持续性等特点,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如果还沿用惯性思维显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
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中我们同样也要做到为民服务,各级党委在处理网络舆情的时候,为正确有效的引导舆论,除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外,还需培养包容的、理性的、开明的理念,敢于面对网民吐露的真实社会状况,鼓励网民“敢说话,说真话,会说话”,赋予网民真实言论的自由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为民服务意识。
3.摒弃封堵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的信息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网络舆情应对中,不能再采取过去封堵删等方式来解决网络舆情,而是需要立足实际,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应对。在舆论控制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需要汇聚信息,进行权威发布。
一是直接面对民众、以便收集最真实的民意信息;二是积极主动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三是加快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速度,避免信息滞后;四是实行网络舆情处置干部问责机制,依托制度强化相关人员的工作。一方面使相关部门干部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提高重视度,改变工作态度,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实现对各级干部日常工作状态的全效监督,发挥出网络在反映干部廉洁程度方面的作用,此契机下,由于网络受众群体可观,将取得社会公共监督的良好效果。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网络舆情也逐渐增多。尤其是突发性网络舆情现象的不断加剧,迫使社会公共秩序缺乏稳定性,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性因素,这对于政府来说无疑是其治理能力的一大全新挑战。在课题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深感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共事件,更为深层次的是一个涉及公共心理、思想意识等更为微观层次的问题,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永远是一个进行时,也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不断践行与调研的过程,这也是笔者研究本课题的初衷所在。
【相关链接】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通信技术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所谓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了一个得力工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