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胡明蓉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1]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的源源动力,可见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劳动教育与普通劳动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劳动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融入具体育人目标、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立德树人工程,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一环,贯穿着思想意识教育,而非简单的社会生产劳动。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施,以及教育部出台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劳动教育正式纳入到了我国教育体系之中,将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劳动教育深入开展,不仅能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延续的重要实践,还能引导广大学生养成强烈的劳动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素养。多形式多载体的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得,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踏实干事的民族精神,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人民,进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个人修养,切实成长为国家和人民靠得住、可信赖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中国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2]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占有着重要地位,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在逻辑,高职院校只有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方式和载体,重构更加科学全面的人才目标培养体系,让广大学生有机会、有纪律地去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锻炼,方能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切实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学校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校发生质的飞跃,全面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信任。同时,劳动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综合过程,蕴含着独立操作、协作完成,融合着人际交流和分工部署,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培养动手能力强、团队意识强的人才目标,为社会提供有用之才。融入育人理念的劳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还可能进化为一种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认可高职院校的人才目标培养体系和个人的自我价值,从而愿意去劳动,愿意去干事,成长为道德更加高尚,举止更加典雅,心态更加积极,职业能力更加突出的时代新人,为社会所需。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创业的浪潮席卷着整个中国,高职院校站在创新创业的风口浪尖,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创造能力强的学生来对接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决定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因其特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必须要与市场相接轨,与行业同发展,因此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创新创造能力并非是仅仅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就能够培养形成的,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去总结、去萌发的,实际上也就是与劳动教育的一个过程结合。而实施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实际和问题本身,引导学生从客观存在本身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激发出的创新创造才更加经得起实践检验,才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需求,具有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劳动意识作为主体对劳动这一客体的具体反映,包涵着价值关系和需求关系,这深刻影响着劳动主体如何认识劳动和开展劳动实践。劳动意识强烈自然会积极拥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反之则将成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一大阻力。而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欠缺劳动意识,对劳动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表现为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目的以及形式等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甚至存在误区,导致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产生不良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严重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施与效果。同时,受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以及学校因素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从小就相对缺少劳动实践和劳动锻炼,生活自主独立能力、解决困难能力、抗压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相对较弱,最终体现为劳动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在面对和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长此以往自信心容易受挫,引发了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广,积极性不高,劳动教育易受阻的一系列问题。
学校要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家庭的支持,而当前社会各界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认同感还相对较低,部分家庭传统认为孩子上学主要是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而不是进行所谓的集体劳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动是维持或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层面,没有真正了解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不能理解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所在,这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或多或少造成了一定的外部阻力。同时受家庭的过分溺爱与家庭尚未形成良好劳动家风和氛围的影响,部分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尝试过劳动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存在对劳动者不尊重,对劳动成果不珍惜的不良现象。而部分家长遇到孩子不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和浪费劳动成果的行为非但不批评不引导,更多地却表现出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没有第一时间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良行为,严重影响着这类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虽是学校老师,但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思考问题时存在角色切换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部分老师时不时就会出现对劳动不屑或消极怠慢的行为,究其根本还是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响应,而是被动地在组织在开展,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引导,没有形成正确的示范引领教育,这极大削弱了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造成了较大的阻力。
劳动教育虽作为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尚未完全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地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区分开,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德育、轻劳育的现象,没有完全跳出传统教育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居多,社会实践与实训教育课程相对较少,并且课时也不多,课堂主要以理论说教为主,深入到生产一线的教育教学相对欠缺,类似技工实际操作类的课程学习较少,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实际锻炼和提高。虽将实习锻炼纳入到了教育教学体系和毕业条件中,但缺乏专业导师的过程指导与实地管理教育,管理上存在着空档期和松散期,部分学生在实习锻炼过程中经常出现请假多甚至旷工旷课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未真正地参与并完成实习锻炼,尚未达到实习锻炼的育人预期目标。学生管理方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相对不高,大多数学生管理教师更多地是以说教灌输的方式去开展劳动教育,缺乏以身说教、示范引领的过程,较少或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普通劳动或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或公益劳动,导致劳动教育没有实际载体和榜样教育,难落地,更深入不了学生内心,严重阻碍着学校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也不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劳动意识是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和内化而形成的,要想引导广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热心劳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劳动意识和较强的劳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的进行劳动,而是需要深刻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事前做好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总体目标的宣传和普及,劳动教育的载体和方式要通过充分调研和筛选,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尽可能贯穿趣味性和协助性,不能盲目的没有准备的去开展;事中根据劳动开展实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如有问题及时做出合理调整,不断增强学生劳动的快乐感和获得感,并将不良风气及时扼杀;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总结,将每一次劳动体验内化为学生品质里的劳动观念,外化为劳动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质和劳动习惯。最终让学生愿意去劳动,喜欢去劳动,渴望去劳动,并进化为科学正确的职业观,辐射到未来的就业和实际工作中去。
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可以泛化到社会环境和组织,也可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面对社会对劳动教育认同感相对较低的问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推行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利用不同场所和重大契机对劳动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积极协调社会各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鼓励引导广大企业支持高职院校产学研融合,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地和必要基础设备设施。而高职院校既要做好教师层面的劳动思想意识教育,更要通过家长群、家长座谈会以及专人专讲点面结合的形式,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深刻把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创造型、复合型的职业人才目标,劳动教育是必要的手段也是优势所在,进而拥护劳动教育的广泛开展。
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占据着主导优势地位。因此,要想全面落实国家劳动教育的相关规定,切实引导广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规范的可支持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教育机制,高职院校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明确自身定位,准确把握好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大学的区别与联系,有力将劳动教育作为突出优势和必要手段贯穿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去,[3]通过制度保障将劳动教育全面纳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要讨论研究形成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4]还需大力从社会各界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成为劳动教育的讲师和导师,并邀请劳模或工匠代表人物入校宣讲,更要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将实习锻炼的面拓宽,点增多,量提高,从课程学分、毕业条件、论文设计等层面纳入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引导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习惯。同时,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等校内组织积极探索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教育形式载体,有机整合学校周边区域资源,有组织、有纪律地深入到社区、农村以及企业工厂去开展劳动教育,让广大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倒逼学生更加急迫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并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反补传统课堂理论说教的短板。最后,学校还可研究形成劳动素质学分专项毕业条件,充分结合志愿服务时长,从制度上扼杀学生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错误观念,引导其参加劳动,接受劳动教育,倍加珍惜劳动果实和尊重广大劳动人民。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教学手段。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和因事而化,积极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切实丰富劳动教育的方式,规范制定劳动教育的制度,深入思考,及时总结,方可全面把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精准解决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遇到的种种问题。
【相关链接】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电子信息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元市人民政府实行“委市共建”,入选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培育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