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康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警务化管理源于人民军队军事化管理,人民公安队伍由人民军队发展而来,早期的公安教育事业的领导大部分为军队干部,因此早期的公安院校管理模式为军事化管理模式,培养了一批作风优良的公安民警。
警务化管理中的人本理念,就是在警务化管理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价值和尊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各种合理需要,运用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目标。
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培养人民公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是保障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对高等教育规律的不断总结和完善,人民公安事业迫切需要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公安事业的接班人,公安院校根据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公安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行警务化管理。自2000年公安院校普遍实行警务化管理起,“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安民警”。[1]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作为基础的。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的作用被重新发现和认识,逐渐成为管理学的核心,完成了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超越。与以物为本不同,人本管理理念主张在管理活动中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2]让每个人在管理过程中体会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各项工作要重视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一种根本性的位置,正确认识人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完成人的培养工作,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过程。其目的是现实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在警务化管理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各项制度规范时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秉承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因素,产生优化的管理效果,最终培养更多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警务化管理随着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被运用警务化管理中,其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所采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警务化管理实践中,高度集中且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改变,计划经济时代残存的行政管理模式还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级对下级,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包揽一切事务,学生只能消极的执行,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对学生的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就不能很好的考虑教职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对警务化管理缺乏话语权和参与权,对警务化管理目标的实现缺乏热情。这种行政管理模式的存在,必然影响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导致人本管理理念难以深入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之中。通过设置不同级别的机构、任命不同级别的干部来从事管理工作,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构架,权力较为集中,等级较为分明,实施层层负责制。对学生的管理中,人的因素也被长期忽视,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在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只能被动的执行各种命令,管理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建立系统的高校管理制度体系。长时期以来,这种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工具理性发挥到极致,忽略了更为贴近人性价值观和理念的柔性管理,人的需求和目的在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中被忽视。警务化管理中主要采用刚性的制度管理,利用量化指标体系考核学生的实绩。这种刚性的管理手段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但不应成为唯一手段。不同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学生素质存在差异,管理的侧重点也存在不同,用一种刚性的量化手段来考察和检验学生不能很好的实现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人的目的。规范和统一在刚性的制度中会取得满意的效果,但个性特征(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和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因此受到抑制或损害。
从警务化管理的发展来看,教师处于教育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利用制度化的规范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只需要根据警务化管理的规范要求,不出错、不犯规,符合毕业条件顺利毕业就达到了管理的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学生在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规范下学习与生活,培养出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同质“产品”。“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中这种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不断增长,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3]警务化管理的过程还是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是唯一的主体,学生成为事实上被动的客体,本应该是双向互动关系,变成了单向的制约过程和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缺乏师生互通,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质疑精神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在培养公安高素质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公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优化校内环境,就是在警务化管理中,确立人本管理理念,将人本管理理念贯穿到管理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表达自身的需求,及时调整不符合人本管理理念的政策和制度,使刚性的制度柔起来。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制度的实行和反馈都应当充分听取学生的诉求,努力构建相对公平合理的成长环境。形成教师醉心学术研究、传道受业;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努力构建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良性互动的氛围。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转变行政管理体制的观念。首先,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完美的规范制度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一定是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管理者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转“物的管理理念”为“人的管理理念”,放弃对规范和制度的迷恋,自觉将自己转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服务者和人本管理理念的倡导者,其次,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每个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学生也要转变观念,将被动的管理对象变为积极的参与管理主人。
1.建立为人服务的科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校实施人本管理的有效保证。“在具体运行评价机制时,应注意做到,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广泛参与性,制度修订的及时性,对评价结果要进行客观分析,对刚性制度要作柔性分析,要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特别是在执行刚性制度时更要注意体现人本管理的精神。”[4]在运用规范化的制度管理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柔性管理的方法,在从严要求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安全的训练场所,科学的训练方法。
2.加强人文关怀,实现人的目的
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肯定学生在警务化管理中心的付出,管理过程享有充分的发言权、知情权、决策权,尊重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能动力和创造力。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全面发展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转变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的观念,只有管理者与学生的良性有益的互动,才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只有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规范化的制度管理用所谓的体系性的知识结构的分数考核学生,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本管理理念下,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学生自由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学习方式。加大对实验教室的开设和完善,开放管理,为学生的创造研究提供专业的设备和环境。改变体育馆限制进入、租用的制度,为学生提供开放便捷的运动场所。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公安工作是实践能力很强的工作,需要培养更多的实战型、应用型人才。步入社会时实践能力的欠缺是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却缺少相应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难以胜任基层公安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发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当代社会,学生的个性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发展中去。
5.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符合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
大学生暑期支教、运动会、迎新晚会等的开展,不仅是当代学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积极乐观、合作意识强、敢于创新的大学生,也是学生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