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贞 余育文
(1.广东理工学院;2.肇庆学院)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共同富裕作出了重大的部署,到2035年取得更为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消除贫困的一条重要的方法就是教育。通过教育,能够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可以不断提升人的价值,获得较多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大力倡导共同富裕的大环境下,人民需要更高质量教育,国家需要提供质量的教育资源,学校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当今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人民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资源分布之间的矛盾。因此教育需要均衡发展。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各级政府积极探索解决路径,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问题。本着自愿的原则,公费定向师范生从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之初与政府签订合同,完成规定的师范院校培训后,公费定向师范生被安排到指定的农村教师岗位定向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地区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作为定向就业的主体——定向师范生,是否真正的能够在偏远地区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定向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现行的招生录取制度的局限性,定向师范生在录取之初需要签订定向就业的协议,通常定向就业的方向为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导致致力于在城区发展的学生在填报专业的时候,选择会有所偏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区的学生,习惯于城区生活状态,对于定向到偏远地区乡村就业的兴趣较低。定向师范生相比于非定向师范专业的生源,基数会小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生源质量。定向师范专业有制度的优势,比如免学费,不愁就业问题,同时还提供读大学期间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报考。
定向师范生相对于非定向师范生来说,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部分定向师范生的生源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在填写高考志愿会偏向定向师范专业,这是定向师范政策优势,高外部动机的选择结果容易导致专业认同的缺失。同时,定向到偏远农村就业的发展前景不清晰,职业发展目标不具体,也容易造成专业认同缺失,不利于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和成才,从而导致专业认同度不高。
定向师范生由于其就业的定向性,在入学初就已为其设计好出路,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比如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毕业时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也要按要求定向要农村就业,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好学习坏一个样,存在吃大锅饭的心态,容易导致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定向师范生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缺失对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正确的引导,需要全程的持续教育输出,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房玲玲博士的实证调研,定向师范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表现相对于非定向师范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非定向的学习行为更为积极主动。有压力才有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由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定向的师范生为了寻求优质的就业岗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定向师范生的定向就业,没有这一层压力,从这一意义上看,定向师范生的学习行为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定向师范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乡村教师就是定向师范生的唯一出路。在现阶段,在偏远的乡村就业容易会误认为是低质量的就业,乡村通常与低收入,低福利待遇,低生活条件等绑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定向师范生的就业想象空间。在具体的大学生涯规划中,容易出现不想规划,不愿规划的情绪,这也是当前急需要破解的难题。而在现实层面,由于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各级政府部分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乡村就业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只是少部分学生不了解现实情况,容易产生误解,需要在大学生涯过程中加强宣传及正确的引导。
针对当前定向师范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定向师范生培养的主体——学校,要主动担当起重任,积极破解定向师范生培养困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开始,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
学校“三全育人”实践体系下,积极构建全员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所有育人力量,不断充实育人队伍,完善育人机制,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能够不断提升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建立全员育人体系,培养定向师范生,不仅是只任课教师的责任。学生的辅导员、学校各行政管理部门,班主任,都应为定向师范生作出积极的贡献。但现阶段,存在少部分学校部门间的人员是条块分割,不成体系,没有真正形成育人合力。这就需要学校有部门牵头加强全员育人的顶层设计,综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状况,不断提升全员育人效果。目前,部分学校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开展“书记项目”,以党建为引领,实施一年级党员带班(朋辈指引),二年机关管理人员带班,三年级专业导师带班,四年级党政领导带班的全员育人体系,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一新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新环境,新学习方式的压力,各方面都急需要正确地指引。党员带班是新生的知心人,他们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年级由在机关工作人员担任班级的副班主任,指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三年级由专任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专学学习及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四年级由二级学院党政班子带班,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整合各方面的就业资源,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书记项目很好的整合各类学校人资源,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给予正确的影响。在全员育人的环境下,极大地提高了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全程育人的探索实践。定向师范生在全员育人的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地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养成,在很在程度上就各种类型的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正式教育及非正式教育,隐性教育及显性教育。因此,在定向师范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关键期中,我们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想让定向师范生在乡村中留下来,除了尽可能的提升各种福利待遇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加强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地影响。这就需要在定向师范生一生的关键期——大学时期,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教育。比如在定向师范生入学之初,开展定向师范生政策的专项宣传,不断拓展受众面及影响力,扩展定向师范生项目的广度,激发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升生源的质量。在学生入学后,要有计划地开展价值观的教育。除了在思政课上开展价值观的显性教育之外,还可以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比如每年三年的学习雷锋精神各类主题活动;到边远的西部开展实习实践,通过西部计划的宣讲,引导定向师范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在入学之后就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价值观的指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有了这一意识之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会逐渐变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增养的质量。
定向师范生的定向就业的特殊性,确定其教育也相比非定向师范生有一定的不同。在全程育人方面,定向师范生的价值塑造贯彻整个大学生涯。在开展价值观塑造时,还要有针对性加强定向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定向师范生的定向就业属性,就是全程育人的具体体现。从招生标准,到学生的定向就业,每个阶段,都要学生要达到的规定的要求。定向师范生的四年大学生生活,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高校给予具体的指引。实施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是实施全程教育的具体实践案例。在学生入学之初,学院为每位学生分发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手册。手册是根据学校各项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每学年、每学期、每月、每周的奋斗目标。手册将大学生涯的最终目标不断的进行细化,最终目标由多个小目标的实现而达成。在具体小目标的设计上,采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个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能给这样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目标的相对容易达到,可以给予学生较高的成就感,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一主要是适应大学生活,在入学之初,开展新生适应教育及专业教育,带班党员指导新生适应新环境及新的生活方式。大二大三加强专业学习及技能训练。主要体现机关带班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教育,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想方设法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提升定向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将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大四是开展实习与就业能力的提升等。党政班子积极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不断深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及联系,为学生的就业拓展渠道。近期学校也正探索整合校外各类人力资源,在“新师范”等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搭建UGST育人协同平台,U是指培育学生的主体——师范学校,G是地方教育主管理部门,S表示地方中小学校,T是指,指导学生的教师。搭建UGST平台,对于定向师范生来说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师范院校在平台上积极作为,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资源提升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师范院校通过不断地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采用与地方政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的形式发挥平台的作用。师范院校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培养有针性的教师队伍,包括教师的规模、专业结构等等,能够极大地缩短新教师岗位的适应时间,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宏观上讲,也有利于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各地教育公平的实现,提升地方乡村各个方面的教育质量。学校结合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标准,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在UGST平台的建设上起主要作用。沟通政府和地方中小学校,积极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地方中小学为定向师范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不断强化定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及职业认同。同时也解决了地方中小学师生短缺,教学质量差的问题,实现了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T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分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在大学时期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教育实习相关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个层面,是指在当地中小学的指导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指导。也就是说,学生的实习实行两导师制,在大学期间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学习,在实习期不耽误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UGST平台,能够很好地整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为学生的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不断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推进程育人向纵深发展,是高校定向师范培养的有益探索,在乡村师范教育上,走在前列。
实施以党建为引领的全方位育人。学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高度重视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党建为引领,能够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三全育人”工作小组,更是强化了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执行力。学校以贯彻立德树人为主要核心,结合学校现阶段的发展目标,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综合各个方面的育人力量,建立“一个引领、三个阶段、九个路径”的“139”“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学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从9个路径实现全方位育人,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大格局。在学生社会实践上,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模式,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学校立德树人的效果。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品德的养成,专业教育与品德培养相统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课程思政是着重解决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什么校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地在优秀传统文化上进行创新,积极为社会向前发展服务。同时,指引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偏远乡村培养更多的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青年教师,进而提升各地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背景下,学校正逐步建立以党建工为引领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一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网络体系、教材体系、资助体系、管理体系等,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定向师范生的教育包括学生的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线上引导与线下指导,学生校内教育以及校外的实习实践指导纳入“三全育人”实践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育人无处不在,为偏远乡村培养有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以及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能够较好地解决定向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三全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强定向师范生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强化定向师范生专业认同;在全程育人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引手册,能够帮助学习提升职业规划能力,精心设计的具体化目标和及时的正向反馈,可以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生行为,不断提高定向师范生生的培养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不断向前发展。让定向师范生在偏远地区真正实现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