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工作》课程改革研究*

2023-01-08 07:07伍娟王江
智库时代 2022年32期
关键词:居民思政社区

伍娟 王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更妥善地解决社区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和评估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

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发挥党组织作用参与社区治理已然成为目前社区工作的方向,《社区工作》这门社会工作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急需与党建引领社区工作建设的内容进行融合。通过《社区工作》的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践行服务社区、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党建引领社区工作的国家治理格局精神。

一、研究现状

《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重要的工作教科书是各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程,严春鹤(2020)认为《社区工作》需要形成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习与服务并重的教学理念、参与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呼应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最终目标。金碧华(2015)认为,在转型期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基础平台作用,以职业化为导向,以《社区工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建构从“知识为本能力为中心”到“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刘华强(2019)对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的社区工作教改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成果导向为中心的教学评估。雷大霞、龚利姣(2019)谈到了基于OBE理念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认为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参与,依托项目制教学法,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总体上,当前《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主要侧重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探索,但是对于如何将党建引领、政策纲要,以及将政府关于社区治理的政策内容融合到该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研究较少。希望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工作》课程改革研究,能够为《社区工作》课程思政内涵的建设提供借鉴。

二、《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拓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内容融入教学讲授环节

《社区工作》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明确《社区工作》课程的研究方法、目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全面掌握我国关于社区工作的基本内容。教学改革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解实时的社区政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区现实问题,促进教学中社区工作理论知识的内化和运用,寻求助人自助的专业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之处。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社区工作》“助人”内涵是互融互通的,需要在本门课程涉及到的《社区工作》的社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社区服务、社区矫正、社区组织六种模式中,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社区治理、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突出《社区工作》的时代性、现实性、服务导向。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背景下,促进《社区工作》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社会实践方式

在社会实践的环节,延续《社区工作》的“课堂教学+社区社会实践”的模式,精准化“选题—调研—实习—评估”的教学实务模式,创新拓展社会实践空间,除了到社区进行实习实践,还可以拓宽到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进行。另外,还需要创新增加社会实践的信息交换方式,除了学生“走出去”,还可以把社区工作人员“请进来”,为同学们讲授社区工作的实务经验。通过创新社会实践的方式,将服务社区发展的理念深度融入教学。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而言,社区是实务学习的第一场所,结合社区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合作模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中开展专业性志愿服务。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参与社区服务的切入点,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方法,进入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在社区及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进行专业化的、多方面的志愿服务。正如《学记》曾说过这种归类学习的方法:“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教与学都必须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声并不属于宫商五音之一,但没有鼓声五音就不能和谐协调;水色并不分红黄蓝黑,但没有水则五色无法彰显。社区实践学习就是《社区工作》的归类学习、系统学习和专业学习。

促进大学生社区服务的教学改革,让专业知识服务社区,在社区治理的专业实践中促进课程知识的创新,这一过程最明显的教学效果有三:第一,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结合现实,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通过社区活动,充实课余生活,提升实践能力,了解社会需求,更加明确学习方向;第二,社区志愿服务促使学生习得志愿精神的无私奉献、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才具有重要价值。第三,社区参与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应用型专业,可以设置学生的社区参与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还可以促进充实健康的大学生活。《学记》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也就是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发生之前,这叫预防;当需要教学时教育,这叫及时;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取人之长,这叫观摩,这四个方面,就是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社区服务的自然化状态,正是预防教育、及时教育、循序教育、观摩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在《社区工作》的概念范畴、历史沿革、课程理念方面,将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通过社区工作功能方面的讲解,建立学生的法制体系和依法治国的意识。其次在主要涉及社区工作的六种工作模式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党建引领社区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充分体现”以及社区工作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识,在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的学习中,充分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熏陶。最后涉及我国社区工作的过程方法中,加深学生对国家宏观政策及区位政策的理解,如乡村振兴、适老化建设、幼有善育等等,并在各个环节,穿插各类思政教育案例,开展课堂互动讨论。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环节,对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社会化”的思政教育,将联合实习落地到社区和社会组织,并且联合开展多样化的专业思政主题教育。

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内容融合于传统内容的讲授之中,具体内容包括:政府对社区工作的引导、社区服务中以群众利益为导向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区组织建设中充分挖掘社区党员力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以及社区治理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同时,在《社区工作》的课程实践中,融入社区治理的政策解读。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有关社区治理的精神:“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以及四川省2022年1月18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治理”决议,使学生明确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当前社区治理的政策背景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1.完善《社区工作》实习实践的各个培养环节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的方式,实现“课堂教育+基地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专业知识中思政元素内涵,既突出专业课程的知识性特点,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内涵,丰富《社区工作》思政教育的实践实务教育方法,与地方、社会组织共建针对性的“专业思政”基地,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广泛开展思政类的教学实践,并形成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下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使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区的实务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以建设《社区工作》“专业思政”为目标,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探索“1+6”的党建内涵深入《社区工作》实习实践当中。“1”是以党建为抓手的社区治理理念为主,融入“6”个社区工作模式讲解中,使学生明了当前社区治理体系中党建力量如何实现对社区基层的管理和治理。

2.完善社会工作实验室在《社区工作》实验课程的功能分配

阿东大惊。阿里耳朵不好,他是知道的。想必他会把声音放得很大。房屋的隔音差,天天听到哀乐,邻居们自是无法承受。

《社区工作》的部分课程内容也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需要对实验室进行社区工作功能的调整。首先,活动空间可以打破传统布局,以6-8人为单元,以小组的方式作为排列和布局,同学们便于彼此的交流,也便于与老师的互动。在不同单元区域,都有电子显示屏,这些显示屏可以有相同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各自小组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显示内容。虽然实验室容纳的人数比传统教室更少,但从教学效果上,这样的教室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特别是需要讨论和学生合作的课程中,空间布局的灵活性设置可以成为考虑的一个方面。比如小组讨论式的空间布局,老师与学生互动式的空间布局,都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这样空间的改变,同时颜色的布局上采用科学的设置,使学生感到放松,打破传统教室的沉闷的气氛,能够有效促进《社区工作》讨论、展示等教学环节的开展。

3.依托“专业思政”基地建设,实现校园到社区的辐射

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实现思政内涵的不断丰富,首先可以三方共建“专业思政”基地,实现新型合作育人模式,这一方式可以不断延伸到更多的社区,影响更多的居民。通过这一模式,能够进一步树立学生正确、积极的社区工作职业观、拓宽社区问题的洞察力,具备为社区特定群体进行方案设计、执行、评估等能力。

其次,大学校园也是社区,通过《社区工作》在校园内的实践,综合运用各项社区工作技能,可以服务在校学生,内容可以包括新生适应、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以及自我发展等内容。通过《社区工作》的教学实践,还可以为周边社区做服务,比如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四点半课堂,为社区青少年做课业辅导工作;为驻社区的小学进行不定期的小学生安全教育;为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进行动员和宣传工作等等。

最后,《社区工作》也可以从原有的线下教育,不断扩充教育传播途径,并开始完善课程微视频的录制。依托校级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平台资料,一方面实现信息化授课手段,另一方面扩大课程的专业影响力。

(三)党建引领社区工作“课堂教育+社区实习”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促进农转非型社区的社区融合。

教学内容:学生在社区实务中融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让不同社会身份的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中,共享社区治理成果,并在实践中学习《社区工作》的社会策划、社区发展、社会融入的内容。

服务对象:社区居民

教学目标:促进农转非社区的凝聚与团结。

教学方式:

1.“校地联动”:协同居委会“走家串户”

学生协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向居民大力宣传倡导社区融合理念,如:向居民介绍该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便民措施、解决困难的信息,居民可享受的各项权利和优惠政策等,同时也了解居民的需求,对社区的期望,对社区建设的建议,给居委会以更好服务于居民的方向。增加居民的社区融入意识,加强社区认同,营造有利于社区人口融合的社会环境,加强居民团结意识,和谐社区氛围。

2.学生的“社区行”:聊聊“我和社区的故事”

通过学生和居民的交谈,了解居民从搬迁至此到生活至今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经历和心路历程。还可根据居民的一些照片文字资料,用平常视角记录身边的故事,见证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书写居民自己的社区故事。向居民介绍社区的资源,使得居民对社区有更多的认识,一定程度提高归属感。

案例及本文总结:

通过农转非居民社区融入的教学实习,学生学习了《社区工作》中要求的社区调研、方案策划、社区发展的内容,同时农转非居民社区融入的实习内容,涵盖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重点将农转非居民纳入到社区治理的共享群体中,促进了他们的社区参与社区认同,为共筑“更加美好生活向往”的社区做出实在的工作,学生通过实务更加生动的理解政府关于社区治理的政策和理念,更生动的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区工作》的工作理论和方法是社区工作在长久实习实践中形成的,结合今天中国社区治理政策导向,以《社区工作》的思政内涵建设为目标,促进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更加广泛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充分的结合我国社区治理实情,践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精神,提升观察、参与社区工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居民思政社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石器时代的居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