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方敏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目标要求,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着力在提升良好环境普惠度、增强环境支撑保障力、提高绿色发展含金量上谋实招、见实效,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奋力绘好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省部共建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巩固深化生态省建设成果,让全省人民共享普惠均衡的优质生态环境产品,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一是打造宣传阐释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沿阵地。建设集研究、展示、体验为一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实践示范基地。统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力量,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阐释和宣传,推出一批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二是积极探索推进生态富民。着力提升良好环境普惠度,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组织开展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培育,争取更多的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项目列入国家试点,培育发掘生态富民、生态惠民最佳实践。指导丽水生物多样性引领区、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景宁畲族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场所建设,扎实推进省级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绿色细胞创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生态环境教育模式。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以“浙江生态日”和“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生活的美好画卷。
坚持好环境就是竞争力,发挥生态环境引导保障功能,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环境要素保障力度。加强省级排污权储备调配,优先保障国家和省级以上重大项目及民生、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完善排污权有偿交易制度体系,拓展排污权交易种类,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区域、优质企业集聚。二是加大生态环保投资力度。围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任务,谋划实施一批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争取丽水、衢州等市纳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气候投融资模式、机制创新,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三是深化环境准入制度改革。完善重大项目环保前期工作分析报告制度、“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抓好环境准入制度集成改革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推进“多评合一”改革,开展小微企业环评“打捆”审批,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四是维护良好环境秩序。指导发布正面清单企业名单,推进正面清单制度与环境信用评价、“双随机、一公开”等制度衔接,对环境信用记录好、信用评价高的诚信企业给予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统一执法标准、统一裁量尺度,营造公正有序的良好营商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未来导向”,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一是拓展“生态环境在线”综合集成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一体推进“1+5+N”的生态环境在线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开发“生态环境在线”驾驶舱,上线“碧水提质”“蓝天保优”“生态环境准入”等三个场景,推进“浙里无废”等已上线场景全贯通、全应用,实现生态环境核心业务全覆盖,提炼形成一批理论和制度成果。开展空气污染监测预警数字孪生试点,着力解决大气污染成因复杂、监测预警难等问题。二是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重点突破。牵头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各项改革任务,聚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环境准入、塑料污染治理、危险废物闭环监管“一件事”、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等改革,努力放大改革牵动效应。三是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试点开展固定污染源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 “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新模式。推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信用评价试点,在湖州、金华、宁波试点基础上,向全省面上铺开。牵头做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环评改革。
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印发实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降碳五大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高位稳定改善,不断提升群众环境满意度、获得感。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能源、产业和运输三大结构调整。推进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和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1000个重点工业废气治理项目。加强移动源废气治理,推进露天焚烧、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城镇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28个县(市、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率先收官。巩固陆海水环境质量成效,落实国控、省控断面“一点一策”治理,持续推进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控制,分类推进入海污染源排口监测、溯源和规范化整治。推进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定标和电子围栏建设,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保持100%。三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涉土源头防治,实施耕地土壤污染溯源排查,完成20个县(市、区)“源解析”工作。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制度,强化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环境监管,确保住得安心。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稳步实施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地下水污染管控。四是深入打好清废攻坚战。提升“无废城市”建设载体功能和品牌理念,完善省市县贯通、跨部门协同、政社企联动的推进机制,培育“无废城市细胞”2000个以上,50%设区市、30%县(市、区)建成“无废城市”。聚焦“趋零填埋”目标,完善固废利用处置体系,新增危险废物年利用处置能力20万吨以上,实现一般工业固废收运平台县域全覆盖。五是深入打好降碳攻坚战。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工作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严格“两高”项目环境准入。持续推进第二批低(零)碳试点建设,打造一批最佳实践案例。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我省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和推进机制。抓好 《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全面推进八大水系水生态健康评价。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开展《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期评估和修编。二是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300公里,推进13个水生态环境示范试点县(市、区)建设,打造一批水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和实践案例。以山区26县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摸清生物资源家底。完善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持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做好COP15第二阶段会议线下展布展和平行活动筹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宣传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坚持抓保底、抓提升“两手发力”,建立健全源头问题自动发现机制、企业主体和基层监管部门主动作为机制,聚力构筑生态环境齐抓共管大格局。一是全力做好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落实绿色办赛理念,编制实施环境质量保障方案,加强省市联动,强化会前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会期环境质量监测、预报会商、执法巡查和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确保环境质量安全。二是紧盯紧抓中央督察问题整改。一体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环境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加强调度对接、跟踪督办,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督导责任,形成督察整改工作闭环。提升主动发现问题能力,紧扣实用、好用、管用的原则,迭代升级“生态环境问题发现·督察在线”应用场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确保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三是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推动出台“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展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主观故意、性质恶劣的环境违法行为。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根脉、传承红船精神,不断提升生态环保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推进生态环保铁军建设。一是纵深推进“双建”工作。坚持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和“双建争先”工程。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用活用好“浙环论坛大讲堂”。深入开展“三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二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正风肃纪,驰而不息推动“四风”纠治,常态长效开展警示教育,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细致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和防范化解专项行动,打造可控、可监督、务实管用、有效运行的廉政风险防范化解体系,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干部人才队伍规划,认真落实选人用人“一体系三机制”,下管一级、联动两级,常态化开展业务大练兵、大比武,探索推进市县垂直管理提质增效。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澄清保护、松绑减负机制,为担当实干的干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