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义
(临沂职业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7)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身处沂蒙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红色文化基因、奉献开拓精神,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并实践沂蒙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深化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把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创新教学理念、活化教学方式、锤炼学生能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沂蒙红色文化,泛指沂蒙地区的人民坚定信念跟随中国共产党,党政军民在沂蒙这片热土上所创造的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的总和。沂蒙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时期,其精神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齐鲁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丰富了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沂蒙红色文化的核心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沂蒙红色文化具有地域特征鲜明、思想理论先进、时代价值重大、军民情义深厚、开放兼容并蓄、覆盖广精品多、政治站位高等精神特质。
2013 年11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讲话,赋予沂蒙精神崇高的政治地位,从新时代伟大事业发展的角度明确要求“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老区高职院校要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把沂蒙精神为核心的沂蒙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沂蒙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准则,能够指导、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强化道德信念、道德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能吃苦、能担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沂蒙红色文化全方位赋能思政课,能够调动本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团骨干,校外思政课教师和实践基地辅导教师等各方力量,形成红色文化全员育人合力;校内、校际、校地协同,在思政理论课、实践课、延展课堂等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元素,发挥其育人价值,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育人。
一是加强教学供给侧改革。挖掘沂蒙红色文化典型案例,贴近高职学生实际,选取红色文化素材,运用故事宣讲、情景体验、成果展示等方法,活化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通过讲- 演- 析- 悟走近“沂蒙母亲王换于”“女子火线桥”等故事,深刻理解人民群众为什么对党领导的军队掏心掏肺,科学阐释“概论”课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是推进VR 沉浸式体验学习。三是以赛促学,物化教学成果。通过组织沂蒙精神手抄报、微电影、唱响沂蒙、沂蒙舞魂等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助力青年学生成人成才。
一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接地气、难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地方院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教师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能力弱,地方红色资源利用率偏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素材不够鲜活生动,教学内容不能“落细、落小、落实”。
二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形式不丰富、激趣难,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不活泼,“三贴近”原则落实不到位,教学中不能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多种形式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学不能兼具“深度、力度、温度”。
三是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高、落地难。校内红色教育场馆利用率偏低,校外实践基地活动不丰富,不能辐射全体学生和地方实践基地,教学主体间缺乏互联互通,红色文化融入不够或内容重合,缺乏联合育人机制以及育人方法和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有声、有色、有味”。
四是高职思政课中对红色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激励不科学,监督指导不到位。尽管老师设置各种任务和实践项目,但没有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措施,学生参与度不高,不能激发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一是沂蒙红色文化赋能思政主干课程。高职思政课两门核心必修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开发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必修课程、限选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沂蒙红色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二是沂蒙红色文化赋能校本教材、微课程。沂蒙老区高校可以开发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具有沂蒙山区特色实践项目的思政课实践教材,制作“红色沂蒙”系列微课、举办沂蒙精神大讲堂等。
三是沂蒙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线上平台、网络空间。积极建设思政课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沂蒙老区高校可在思政课教学平台设置沂蒙红色文化专栏,把弘扬沂蒙精神的经典影视作品、红色歌曲、民谣,文学作品、舞台剧,微视频,学生的红色主题实践作品等分类呈现,学生通过登录平台,能随时随地接受红色教育。
四是沂蒙红色文化赋能思政延伸课堂,锤炼学生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 号)和《山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 个学分, 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
五是沂蒙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专业课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结合。思政课教师通过与专业课教师手拉手备课,将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经验,及时推广应用到专业课课程思政中,共同挖掘红色育人元素,并将这些德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唤起学生共鸣、共情,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全方位育人课程体系,建立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依据大思政课理论,坚持“开门办思政”原则,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从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中开发利用的现状出发,坚持大思政课和红色育人教学理念,促进校内、校际、校地三维协同,共同探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科研以及实践教学的路径,提高思政课教学育人实效。
一是校内协同,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团骨干等力量,推动构建沂蒙红色文化教育的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合力。在红色思政实践项目设置和实施中,形成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团骨干三大领域、三方管理、三方评价的机制,保障实践教学落地落实。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手拉手备课,共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元素。比如可以通过VR 这门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学生通过互动和多维展示,对沂蒙红色场馆进行专题学习和体验。可以化身“渊子崖保卫战”中的村民,不惧日伪、保家卫国、殊死搏斗,感受沂蒙人民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二是校际协同,结合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理论和山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双协同双提升”项目,积极同当地本科学校、中小学结对协作,共研红色教育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明确不同学段红色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协作交流机制,使红色教育设计更合理、符合每个学段的特点;在校际协同中实现沂蒙红色文化教育理论教学和科研双提升;联合开展校际教师“红课”示范、“磨课”交流,红色实践研修,合作申报红色教育主题的课题,一起开展同城大课堂活动以及合作展演沂蒙革命故事情景剧等,促进师资共育、优质资源共享、推动红色教育共同进步。
三是校地协同,学校和校外革命纪念场馆等地共建沂蒙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基地。“走出去”,依托沂蒙山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主动签约共建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合作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进来”,把沂蒙红色文化数字展馆、微电影等红色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引入到校园。结合校外场馆资源优势、校内学生人才优势,和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完成沂蒙红色文化主题情景剧。校地合作开展思政移动课堂、思政宣讲进高校、志愿服务到社区、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拓展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实践的空间。
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向发力,驱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挖掘整理沂蒙红色文化典型教学案例,以专题教学的方式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立足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实践项目、提升实践育人实效,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
二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频共振,驱动红色教育虚实结合。线下思政教学改革、线上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坚持把红色做成教改和课程建设的底色,用好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三是“主干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步提升,驱动特色课程建设。沂蒙老区院校可以增设“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校本特色课程,可作为校级思政必修课或者限选课,形成教育部规定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有机融合、价值共鸣的课程教学体系。
四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驱动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沂蒙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播者,每门课程都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载体,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总之,沂蒙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搭建了多元化课堂,活化了教学形式,形成了育人合力,坚定了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了思政课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要锐意改革,不断探索,要善用大思政课,将“立德树人”这节大思政课开在祖国大地上,引导青年学生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