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述评

2023-01-07 17:24:34张家昊
浙江体育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者体育教师思政

张家昊,洪 捷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0 前 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自强,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责任感[2]。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张伯苓提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学者赵富学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指的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在体育课程教学语境中挖掘和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合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3]。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课程类型,其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于此,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问题: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究竟包含哪些元素?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推进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首先对中国知网篇名以“课程思政”进而以“高校体育”为关键词搜索的171篇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梳理、归类,试图找出近几年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热点,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本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文献资料显示,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问题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等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1.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理念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今天,对于很多体育教师来说体育课程思政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尽管大家都知道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元素,但还不是特别清楚体育课程教学中究竟蕴藏着哪些思政元素?这也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落实[4]。对此,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成果可知,学者们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1 恪尽职守、爱国奉献。俞文谦认为让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在国家体育文化事业的影响下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团队协作的意识[5]。杨祥全认为给学生灌输思政思想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譬如前几年在我们口中广为流传的女排精神就充分体现了体育的魅力,运动员的每一次国际比赛不仅代表了他的祖国,也代表了不同的人种与肤色[6]。喻欣楠认为爱国主义是思政教育的灵魂,它用其特有的方式在对人们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尤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对高校的学生们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在高校体育课中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相结合能有效地增进学生们的爱国奉献精神[7]。

1.1.2 顽强拼搏、永不言弃。赵富学、陈慧芳等学者认为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往往能彰显出高尚的体育精神,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出的拼搏精神,让无数观赛者为之动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中发挥出的积极作用[8]。杨祥全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极为重要,在体育课中融入思政不仅能让学生变得顽强,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拼搏精神[6]。吕贤清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说在课堂中给学生们介绍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体育名人的典型事例和赛场上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的真实案例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9]。谢伟等人认为,体能类的项目比如说田径、游泳等,对速度、耐力、力量要求较高,难美类体育项目如体操、舞蹈等,要求动作难度、动作规格、动作创意,这些运动项目更能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坚忍不拔 、超越自我、不言放弃的精神[10]。

1.1.3 自信自强、良好的人际适应。谢伟等人认为,难美类的一些体育项目,比如说像体操、瑜伽、排舞、健美操等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而那些团体类合作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要求团队合作、也需要集体执行技战术安排,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10]。学者杨祥全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最主要的就是能给学生建立自信自强的体育精神,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实力,怎么能在竞技场上击败其他强劲的对手呢?运动员平时“三从一大”的刻苦训练,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6]。

1.1.4 团结协作、集体观念和规则精神。俞文谦认为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不仅仅对学生竞技能力、进取精神有重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对团队能力的培养,对现代90后一代独生子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5]。胡亚明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团队合作已成为提高社会竞争力和个人实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正确认识个人在团体当中的作用,并且团队活动可以让优秀学生树立良好的带头作用,引导较差的学生及时跟进,提高团队整体水平[11]。喻欣楠认为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是目前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学校体育培育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建立集体观念十分重要[11]。谢伟等人认为,团体类体育竞赛项目,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团队协作、集体观念和规则意识[10]。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恪尽职守、爱国奉献,顽强拼搏、永不言弃,自信自强、良好的人际适应,团结协作、建立集体观念和规则精神这几点体育课程思政能带来的优势之处被学者们反复提到。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单一的思想道德理论无法让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枯燥的课堂学习也无法让学生形成长久记忆和道德习惯,体育课程可以通过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活动,试着让热爱体育课的学生去了解“立德树人”观念的重要性和核心价值,这样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尽管在国家各级各类政策法规的推动下,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学者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2.1 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较低。俞文谦认为体育课程的地位与专业课程相比,受到重视程度较低,从现阶段情况来看,由于长久以来受传统式教学意识的影响,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核心理念上欠缺,所以无法有效地具备思政教育的水平,大部分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识也较为薄弱[5]。赵鹤玲认为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课与思政课存在分歧,如何让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发挥专业课的价值导向,是我们学者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2]。熊双认为,学生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认知水平高低决定了其吸收思政内涵的关键,因为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未能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就很难理解课程所包含的思政意蕴,有时还会产生负面情绪,会极大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4]。

1.2.2 体育教师对思政和体育课的融合能力不够。学者谷婧认为思政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首要的承担者,将思政教育与体育课顺畅融合也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方面,目前很多体育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不够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实现[13,14]。学者赵鹤玲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后发现,只有22.6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结合的,高达65.6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稍有结合,还有9%的学生两者完全没有结合。进一步在对专业课体育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有部分老师认为有的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度较低,很难在体育课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从而不能真正实现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在专业体育课程中的有机统一[12]。

1.2.3 体育思政课程大多采用传统大班教学,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缺少活力。赵鹤玲通过问卷调查后发现目前大多数的体育课程思政课都采用大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育,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课堂上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极少互动,互联网+、讨论式教学等新媒体和现代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未被及时运用到课堂,现实情况通常是一个老师面对几百名学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思政教育资源不满足学生进行小班化教学的诉求,在思政课程内容方面也过分注重理论性,未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12]。

综上研究可以看出,“立德树人”的理念提出以后,思政建设关注度大大提高,学者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课程和思政建设的融合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各项政策也在鼓励体育课程大力进行思政教育的开发,但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和教师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不入心不入耳,其次表现在部分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的欠缺,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进行融合,并且目前大多数的体育课程思政课都采用传统大班教学的模式,甚至是仅仅在下雨天无法进行室外练习的时候召集大家在报告厅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敷衍了事。这是目前发展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的不足之处。

1.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为了更好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提高学校体育层面的政治思想教育效果,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常态化发展,很多学者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1 加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认识和教学能力。熊双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政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水平和高度,学校应该积极、灵活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宣传材料,帮助教师理解体育课程思政理念内涵提高认识水平,这是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向的关键[4]。刘盼盼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保障体育课程思政承担“立德树人”重任,必须发挥好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15]。学者董翠香认为卓越的师资力量是推进思政建设的核心,也是推进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合作的中流砥柱,卓越的师资力量的优势之处在于师德素养、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16]。赵富学、陈慧芳等学者认为“育人需先律己”,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推进,必须先从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培养和思政意识的提升开始,进而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将育人育德的目标融入教学活动[8]。学者田鸿芬认为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认知与拓展,其实就是结合思想政治理念和教育观念融为一体的过程,即将传统的体育课转变为学生们普遍能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17]。学者李在军、刘美等人提到教师的认知水平与教学能力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真正领会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促进“知识传授”“技能提高”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4,18]。学者徐成立认为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思政素养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想要将思政之盐融入体育课程之汤,既要求体育教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体育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敏锐性[19]。

1.3.2 配置与构建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应机制。制度是一切行为的保障。章翔认为,国家层面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成型,高校体育要紧随国家政策步伐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相关制度,以制度为主导保障高校课程思政的落实与深化[20]。学者赵富学认为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教师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需要具备的能力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构建思政教育的相应机制尤为重要。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强化自身思政建设能力的主动性,对不断增强自我道德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理念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扬,而保障机制则是对思政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提供技术环节的保障,来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合理化建设[21]。学者李在军认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关键的是需要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建立完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首先应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和强化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并将教师提高自身思政教育水平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这两点最为重要[18,22]。

1.3.3 找准学生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吸引力。赵鹤玲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不管是专业课程还是思政课程中,都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否则就会与现实脱节。因此,在课堂中运用什么样的案例,选择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一直都是各种专业课能否更好融入思政元素的重点和难点[12]。喻欣楠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教师在体育理论知识建构中起到主导作用,而我们的学生作为互动主体如果能提高兴趣和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7]。王秀阁认为,教师在选择课程思政元素时,不仅要考虑与体育课程的知识内容相吻合,还要考虑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本身特点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22]。

1.3.4 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体育教学整体评价体系。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和引导的功能。学者熊双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积极推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但都是沿用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案,并没有把思政元素纳入评价指标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还应该把思想政治素养指标纳入其中,真实反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4]。学者陈帅指出与现今学校体育德育相对应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并未创建,而且其量化水准相对较低,难度也比较大,教学的评价体系理应涵盖思想道德性评价,评价应具备科学性、教育性及可操作性[23,24]。学者孙洪涛认为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理念,突出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制定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课程计划,提高教师综合素养[24]。学者王秀阁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进行思政建设的一点就是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高校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体现不够,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17]。

上述研究可知,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已有研究主要从加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能力、配置与构建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的相应机制、找准学生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堂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体育教学整体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其进行理论分析,较少有学者运用实证研究给出具体的支持数据。

2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自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政策目标以来,许多学者对高校体育的课程思政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的进展,也为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的参考依据 ,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研究方法方面,就目前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文献而言,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这些研究得出的观点多以逻辑分析的方式,凸显了经验主义的思想,特别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方面,缺乏实践依据和实证研究,使得研究结论的真实性以及可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在研究内容方面,系统研究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尚未见报道,课程思政功能实现缺乏实践支撑。研究某一现象的目的除了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寻找解决问题对策。从已有文献看,众多学者从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体育教师对思政和体育课的融合能力等方面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泛泛的、形式化的对策建议,缺乏可以具体操作的思路和方案,使得研究结论空洞,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与广度。从文献可知,对如何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非常少,更没有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研究体育课程思政的成果见报道。

3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政元素,但体育课程思政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理论。笔者结合2020年教育部颁布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供同行们参考:①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的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当前不少学者从理论上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教法进行了研究,然而相关的实践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依托现代教育学、课程思政等相关理论、文件,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计不同的、融入相对应的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并进一步运用实验法验证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②设计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相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尽管有很多研究都提出了改革现有课程评价体系、务必将思政元素纳入其中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这些研究基本上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因此,如何将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设计全面、科学、可以落地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学者体育教师思政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学者介绍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