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2023-01-07 14:45薛艳艳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世界发展

薛艳艳 陈 驰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于国内外发展大势,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围绕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一系列见解独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规律,解答了科技创新的时代命题,擘画出科技强国的蓝图愿景,把全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技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深刻学习、领悟这些重要论述,需要从战略地位、实践指向、世界意义三个维度出发,厘清科技创新内涵的深层机理,力求把握其精髓要义,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核心地位是习近平对科学理论和科技实践的系统总结

科学技术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对我国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判断,他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572,应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着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3]这是习近平立足发展新阶段、把握发展新形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节点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作出的高度概括。这个概括既一以贯之继承了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又与时俱进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成为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法宝。

(一)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武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概念,但是他们准确预见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其著作中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5]等观点。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6]的著名论断,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保障,要让科技服从和服务于共产主义建设。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源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把它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党的历任领导人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这是党站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对科技创新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均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一脉相承,充分昭示了党对科学理论的传承,为习近平确立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借鉴。

习近平对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阐述不仅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内容,而且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对这一科学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理论基础,而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则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是对中国科技发展轨迹的总结与反思

习近平对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重要论述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作出的科学阐述,是对中国科技发展轨迹的总结与反思,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这要求我们以史为鉴,准确判断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较量,任何国家都无力阻止科技创新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正如习近平所说,“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7]27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在军事、农学、药学、建筑工艺等科技领域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远超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甚至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成为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成就斐然,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近代中国却陷入被动落后的艰难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制度落后等因素外,也和科技停滞不前密切相关。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8]科技实力强大的古代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科技实力落后的近代中国则总是被欺侮。这一强烈反差警示中国共产党务必站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来认识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务必准确判断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先后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同时将科学技术现代化纳入“四个现代化”之中。这足以证明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在这一阶段,我国在各领域特别是国防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构建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科技事业得以顺利展开。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颁布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推动科技事业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使我国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另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倾注了无数学者的心血,是满足国家科技发展诉求的实然之举,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深入探索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在计算机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技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历史依据。

(三)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是对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与应对

习近平对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论述来源于科学理论,根植于深沉历史,离不开现实基础,是科学审视国内外发展局势得出的结论,也是对世界科技竞争的准确判断。这要求我们既着眼当前,又放眼未来,坚持自主创新理念,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新时代,习近平总结过往经验教训,紧抓时代脉搏,作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9]6的重要论断。为此,我们需把握战略机遇期,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不断探寻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力求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角色的转变。事实上,“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7]24。这一转变虽给我国相关产业带来了颠覆性变化,但是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仍处于落后状态的境遇并没有改变。习近平一再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9]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国际科技竞争,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解决困扰国家发展的难题,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大课题。

当前,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持科技竞争优势而不惜代价对我国进行的恶意打压,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艰难窘境,习近平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当前瓶颈的重要出路,提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10]9。我国需要牢牢瞄准突破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可以说,只有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才能在谋篇布局中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力推预测性、前瞻性研究,以科学技术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努力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历史证明,哪个国家拥有最先进、最顶尖的科学技术,就能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而在世界发展大局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对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准确判断,既是中国共产党在保持清醒头脑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推动我国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科学指南,更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推手,推动我国向着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扎实迈进。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习近平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根本遵循

选择什么样的创新发展道路不仅仅是攸关国计民生的理论问题,更是关乎国运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7]41我国之所以有自信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因为我国的科技事业经过七十多年的积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是因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因为我国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成为我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并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强大武器。立足当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共同发力,协同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习近平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7]50回望过去,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而最大弊端则在过于依赖引进国外技术。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发展模式会使我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与我国做大做强的发展需求背道而驰。因此,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国情均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全面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列为科技创新的首选,直面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挑战,扫清阻碍科技创新的障碍,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当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7]39。创新自信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撑,也是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精神底气。我国要从战略高度出发,既不宜妄自菲薄,又不宜妄自尊大,努力破除对西方科技的迷信,积极使用本国创新成果,促进原创性科技成果优先为我所用,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第二,做好基础性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9]12,也是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我国要聚焦于基础科学,加大基础性科研资金投入,组织一系列基础研究任务,通过对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改变其薄弱现状,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发动机”功能,推动基础性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第三,做好关键性技术研究。“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11],也是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关键。我国要着眼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打破技术壁垒,最大程度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着力提升科技整体效能,推动我国走向科技产业链顶端,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

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1]338成事之要,关键在人。科研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科研人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队伍,但是也存在人才结构性不足、创新激励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领军人物缺乏等问题。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从国家现实需要出发,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创新选人用人标准,全方位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科学、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当前,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特别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重视科学普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1]339,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将科学普及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持续推进,自觉承担起科学普及工作,在全社会传承与弘扬科学精神,以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为己任,塑造出一大批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研后备力量。第二,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科研人员。“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7]121,是国家科技事业接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对科研人员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其智,选拔任用专业技能拔尖的科研人员,更要注重其德,选拔任用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科研人才。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坚持按需引进策略,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畅通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做到广招天下英才,借助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手段吸引海外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服务,使他们在得到相应物质报酬的同时,也能获得更高层次的科研荣誉,真正实现名利双收。

(三)走科技创新之路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习近平反复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9]13七十多年来,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和科技“碎片化”现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敢于突破旧有科技体制机制的瓶颈,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活力,克服“碎片化”现象,消除“孤岛现象”,将分散在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有机整合起来,建立起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紧密衔接的科技体制机制,通过共享科技优势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效避免重复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

当前,改革科技体制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7]67,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也就是说,既要立足全局,做到心中有数、综合施策,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科技体制机制,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又要强调重点,做到准确预判科技发展趋势,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核心领域寻求突破。第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各归其位、各司其职”[12],共同服务于科技发展全局。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战略性指导、服务性工作,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活力。第三,统筹各类创新主体,“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10]10。也就是说,既要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建设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又要注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地位,在大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为科研院所制定个性化改革方案,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科研平台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历史证明,科研人员没有对本国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态势的清晰判断,就没有扎根中国大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信念,也没有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的锐气,更没有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科技主动权的底气。依循中国发展实际对科技创新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赋予了我们应对危局、开拓新局的勇气,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依循世界发展局势对科技创新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展现了我们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自信,体现了我国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

三、坚持科技在全球平衡发展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当前,科技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日益成为国家之间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习近平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他指出,“造福人类是科技创新最强大的动力”[13],也是科技发展的核心与归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投身世界科技创新洪流的过程中始终将为全人类造福当作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担负起促进发展的责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14],推动全球科技事业迈向新征程、呈现新气象。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科技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道路,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改变全球科技格局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方面彰显出多重世界意义。

(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15]。当今世界,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人类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尤其在应对各类错综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利益相互交织,各国人民对共同发展的渴望也愈发强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能独善其身。习近平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将国家利益放在世界整体利益范围内考虑,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表达出为全人类谋福祉的主旨,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增添新动力。为此,世界各国只有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共享的发展理念,共同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手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恶化、能源短缺、资源浪费等共性问题,才能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多年来,我国“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16],积极以科技创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是为了把握机遇发展自身,更是希望以此为契机引领世界人民共创美好未来。众所周知,解决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不能只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而是应该让所有国家团结起来,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合作,推进科技文化交流互鉴,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与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满足了世界人民的殷切期盼,已逐渐得到世界主流价值观认可,而科技创新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在深化全方位科技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在推进国内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成为全球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坚定引领者。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联合国宗旨高度契合,扩大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是根治全球性问题的“良药”,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昭示了我国大国风范。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高度一致,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为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内容。这昭显了我国大国担当。

(二)为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经验

中国力求“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7]26,为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经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科技加速全球化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生态破坏、信息泄露、伦理失范等科技治理问题,成为横亘在科技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另外,在科技治理规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科技保护主义,成为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变革的“拦路虎”。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实践表明,我们必须要警惕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以正确的价值观约束科技行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此,世界各国唯有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变革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制定世界共同认可的科技治理标准,采用行之有效的科技治理手段,才能妥善清除阻碍科技创新发展征途中的“绊脚石”和“拦路虎”,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治理体系。

多年来,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既是为了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增强我国在制定全球科技治理规则方面的话语权,使我国成为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为了打破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科技治理格局,剔除旧有国际科技治理体系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创全人类合作共赢、良性竞争的科技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多次倡导要携手建立全球科技治理新秩序,加大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使绿色科技创新日渐成为全球共识。一方面,变革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是搬开“绊脚石”的不二法门。这要求世界各国树立底线思维,增强伦理意识,制定并严格执行公平、民主的科技治理规则,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对破坏生态安全、泄露个人信息、违背道德伦理等不良行为予以制裁。另一方面,变革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是清除“拦路虎”的有效方案。这要求世界各国深刻认识科技保护主义的危害,在坚决捍卫自身科技主导权的同时,积极建立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好“一带一路”、亚洲博鳌论坛等平台的作用,拓宽各国交流渠道,缩小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升相关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

(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始终发挥着表率作用,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中国方案。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必然走向,但是不同的国家所选择的方式不尽相同。当前,世界上发展科技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引进国外技术,另一种是自主创新。如果一味依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必将在科技上受制于人,进而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事业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多年的科技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不仅创造出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求创新之路提供了战略借鉴。中国经验雄辩地证明,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推动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实力、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保障。为此,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只有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多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坚持以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发展的理念,矢志不渝地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既是实现绿色科技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好示范的应然之举。由此可以得出,远离“依附式”心态,做到开放不依附,是中国成功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发展道路拓宽了落后国家走向强大的路径,给那些渴望独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思路,是中国为构建全球发展新格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强势崛起是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的大势。这要求他们意识到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开放创新,切实加强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将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列为本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切忌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强势崛起是破解全球性难题的“金钥匙”。这要求他们意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7]40,坚持自主创新,尤其要加强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最大程度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忌依附于人。

历史证明,科技创新发展既是国家问题,也是世界问题。中国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既造福于广大中国人民,又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是顺应科技全球化发展潮流的结果,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重塑世界科技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中国经验也为世界上其他落后国家依靠科技创新走向独立富强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智慧。

四、结语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映照理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是党中央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得以有序开展的理论指南。其中,战略地位、实践指向、世界意义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分别从不同向度揭示了当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地位、发展走向以及现实意义,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准确的战略地位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前提所在,科学的实践指向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所在,深远的世界意义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价值所在,三者统一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中,共同构成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精华,为科技强国梦的实现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科技世界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科技在线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