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一流专业”建设之路

2023-01-07 10:56曹藩荣陈文品李丹谭新东马红彥
广东茶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茶学茶文化茶叶

曹藩荣 陈文品 李丹 谭新东 马红彥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 510642)

一 专业的定位与特色

历史沿革: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源于1930年创建的中山大学农学院茶蔗部,1932年由林家齐教授编制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茶蔗部之设置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茶糖业改良、茶蔗部设置经费预算及试验场设置;同时编印了《茶作改良》自编教材(约6万字),这门课程列入了中山大学农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开始了茶作本科专业的培养。1974年成立茶叶教研室, 1977年设茶学专业本科,1990年设茶学专业硕士点;2002年创立全国最早的茶文化与品牌营销(茶艺)方向;2001年成立茶叶科学系;2003年设立茶叶加工与贸易方向;自2003年茶学系转入园艺学院,设茶学博士授予点,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建成了拥有茶叶科学、茶叶加工与贸易、茶叶文化与品牌营销三个本科专业方向,实现了本、硕、博到博士后贯通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茶艺获批省部共建特色实验室,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 2010年批准为广东省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2019年列入广东省一流建设专业,获2021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定位:本专业根据我国茶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掌握农学、食品科学、文化艺术学基础,掌握茶叶产业的栽培、加工、市场与茶文化服务全产业链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满足区域乃至全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华南,面向全国,坚持立德树人与“四个回归”教育方针。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及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及产学研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创新与产业服务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集“农、工、贸、文”知识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国内一流本科人才。

特色优势: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具有地处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和世界茶文化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以及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华南茶区茶业资源丰富、茶类最齐全、现代茶业全产业链发展领先全国的资源优势,国内成立最早的茶学教育的机构历史文化深厚优势。目前本专业已发展为茶叶科学、茶叶加工与贸易、茶艺与品牌营销三个本科专业方向,是国内发展最全的茶学学科,在校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近400人,具有稳定而有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已形成了成熟的多层次人才教育结构,产学研结合紧密,就业形势发展势头良好。

二 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建设思路:以新农科培养人才的理念,贯穿整个茶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建设中。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名片,是当今世界最普及、商品化最高的健康饮料,茶叶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输出功能;茶业是8000多万涉茶人口的优势富民产业,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65%,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近50%;茶业已从过去的粗放的农业产业发展成集茶园生产、初精深加工、市场贸易、文化服务、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现代产业,现代茶学将生物科学、食品加工学、市场服务学、文化艺术学融入传统茶学形成新茶学,市场贸易与文化服务与国际化趋势也将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及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茶学本科人才培养应该适应茶学学科与产业发展,要把现代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信息化、自动化技术融入茶业教育,朝着培养农、工、服、贸一体化,全产业链品牌化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方向发展。

建设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建设成为省一流专业,5-8年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将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建设成为培养模式科学、课程体系合理、培养质量良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茶学专业,稳定为我国茶叶事业输送兼具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农学、食品科学、文化艺术学基础、掌握茶叶产业的栽培、加工、市场与茶文化服务全产业链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懂茶业、爱茶业、有良好服务与合作精神,有志于献身振兴中国茶叶事业的一流茶业人才。

三 建设的内容与做法

1、育人模式

针对专业定位和我国茶叶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未来三年将目前茶叶科学、茶叶加工与贸易、茶文化与品牌营销三个专业方向调整为:茶叶科学、茶叶贸易与文化服务、茶文化与品牌国际化三个专业方向:

(1)茶叶科学方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茶叶品质形成相关基础知识,熟识茶叶品种、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加工技术设备,能适应茶叶生产和品质控制环节高级人才需求的专业管理技术和科研人才;

(2)茶叶贸易与文化服务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茶叶贸易、茶叶品质基础理论、茶文化理念、具备茶叶冲泡与服务、茶叶深度开发应用、品牌打造、宣传推广能力的人才,而对茶产业前端基础和茶叶品质形成与控制环节基本了解即可;培养能适应茶叶市场贸易和品牌打造与文化服务环节高级人才、综合性管理和服务型人才;

(3)茶文化与品牌国际化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扎实的茶文化学与茶叶品质基础、茶道艺术与服务能力、基本了解茶产业前端基础和茶叶品质形成与控制环节,具有国际经历,能精通1-2门外国语言和相应文化交流、懂得相关西方国家生活与商贸与文化服务、培养能适应现代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国际化发展和推广的国际化人才。

对三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设计,通过课程体系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加强培养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2、教学改革

成立茶学专业发展建设专家组,通过分工合作与论证,围绕茶叶科学、茶叶加工与贸易、茶文化与品牌营销三个专业方向调整为:茶叶科学、茶叶贸易与文化服务、茶文化与品牌国际化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开展相关专业建设的系统性理论实践与平台建设的研究,特别是对茶叶贸易与文化服务、茶文化与品牌国际化两个专业方向建设在招生、学制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国际化文化视野构建、国外合作单位与就业目标契合度设计等方面设立专项研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发展。同时积极勇立项参与“智慧课程”、“慕课”建设。

3、课程建设

现代茶业集茶园生产、初精深加工、市场贸易、文化服务、科研教育于一体;茶学集农业科学、生化科学、食品科学、市场贸易学、餐饮服务学、文化艺术学于一体。在课程建设上围绕茶叶科学、茶叶贸易与文化服务、茶文化与品牌国际化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茶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抓好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智慧课程”和慕课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优秀教材,与时俱进、在提炼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同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效率,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整合,减少课程知识碎片化和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对《制茶学》,《茶文化与茶道艺术学》、《茶树栽培学》进行线上课程的建设,争取更多课程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建设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食品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国际学院、外语学院等学科体系的课程互通与共建。

4、抓好教材建设

近五年,主持编写并使用的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助教材有《茶树栽培学》、《茶树病虫害 防治学》、《植物饮料资源》、《代用茶加工学》《茶学概论》、《茶学专业英语》、《茶学生物学实验技术》、《制茶学》和《茶艺学》等10多部。支持“十四五”计划继续申报主编和参编专业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根据茶学专业发展和教学课程特点将目前茶学专业“茶树高产优质栽培与育种学教学团队”和“茶叶加工与品质化学教学团队”两个教学团队拓展为:“茶叶育种与生物技术”、“茶树栽培生理与品质”、“茶叶初精深加工与品质” 、“茶艺与茶文化服务”、“茶叶贸易与品牌”五个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形成实质互动,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对建设内容提出系统性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数;鼓励教学团队和专业系通过集中备课、集体听课等方式,注重集体听课后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团队和教师个体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配合学院成立本科教学骨干小组。学院组织成立了年轻本专科教学骨干教师小组,其中有多名茶学系年轻教师在其中,本专业将根据情况把相关专业教师也按学院本科教学骨干小组形式来建立。

(3)发挥教学团队和专业系在课程建设和提升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一是以教学团队和课程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并通过同行听课提出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通过开展学院教学竞赛前要求教学团队和专业系组织辅导,在课件制作和讲授艺术上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发挥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有经验的年长老师,在教学上指导年轻老师,上好每一堂课。

(4)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全国性或者行业性教学竞赛。每年全国茶叶学科组都开展年轻教师教学竞赛,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参加。

(5)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我们将通过定期开展学术报告,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茶叶产业的发展速度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些知识可以通过书本、通过互联网或学术会议获取,但有些必须要到生产实践中才能获得,要求专业教师经常性深入茶业企业,对茶叶生产非常熟悉。

(6)建立学校与生产、科研单位相互交流的机制。利用与合作单位的紧密合作关系,以及以建立产业学院为契机,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合作单位,具体指导和参与茶叶产品生产、流通等过程,每个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在教学科研生产上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请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的科技人员来学校任课,每年聘请一批茶业企业家和一线专家进课堂,传授他们的产业实践经验和技术。

6、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保证各课程实验课的全面开出,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成更多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同时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高校内实践性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有条件的系或教学团队可以展开智慧教学基地建设研究。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7、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抓手,建立包括质量目标、资源支持、组织管理、监控反馈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师生四个层级。突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及时反馈、改进提高,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有效。

(2)实施教学质量常态监控。长期坚持开展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同行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对本科教学实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坚持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根据领导同行对每位教师提出的听课意见讨论改进和提高的方法,同时在教学竞赛赛前集体辅导。对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建立建设、评价与支持奖惩制度,成立茶学专业教学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进行教学质量研讨会。

(3)开展教学质量专项评估。定期组织实施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试卷质量评估、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估。根据学校专项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方案与措施,根据每年状态评估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并开展相应的培训,交流学生实验报告、试卷批改规范等,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利用机制。通过简报、通报、专项报告等形式及时将各类教学检查与评估的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师、学生、学院以及职能部门。并将相关教学检查与评估结果与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结果挂钩,提高院级教学组织与广大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绩效的津贴比重和教学奖励占奖励绩效津贴。

(5)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安排年轻教师到先进的学校交流学习,聘请同行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研讨,对“茶叶育种与生物技术”、“茶树栽培生理与品质”、“茶叶初精深加工与品质”、“茶艺与茶文化服务”、“茶叶贸易与品牌”五个教学团队建立明确的项目组长负责制和成员责任制,赋予项目职能,设立实质经费支持。

猜你喜欢
茶学茶文化茶叶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香喷喷的茶叶
高等农林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讨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