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杰
(山西三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长治 046000)
多数建筑工程会由于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造成多种不良后果,如外观质量不良、抗渗性能被降低、耐久性降低以及结构强度受到损失等,严重的会造成建筑物坍塌,影响施工质量及安全,对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如果建筑基底架构开裂,并使得建筑立面出现开裂现象,就可能使建筑整体的稳固性产生改变,甚至会使得建筑立面出现大范围开裂现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假若是没有出现断层的现象,那么开裂就仅会使建筑外观性发生改变。假若是本身存在开裂现象,就需要将所涉部件进行清除,补上规整的部件。建筑物的某个部位有混凝土裂缝出现,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功能发挥,如水塔以及水池等构筑物会产生开裂,进而出现渗漏水,从而影响到正常使用;对一些气密性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如核电站出现裂缝后,就会造成气密性降低而造成严重后果。
(1)温度裂缝。在普遍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其开裂缝隙的走向都不具有恒定性,而且开裂处的宽度不一致。同时,工程实际区域的客观条件及其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也存在差异,在这样的条件下,混凝土结构的凝固过程也会具有明显的延迟,可能由此而引发开裂。
(2)收缩开裂。根据经验说,若是混凝土结构出现碳化、凝固的状态,就容易出现明显的开裂。
(3)沉降性开裂。假若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宽度较大,就有可能会导致楼板出现明显的沉降现象,假若是沉降现象相对严重,就会导致开裂处的宽度进一步凸显。
在进行整体建筑工程施工时,质量高的混凝土材料其不仅有利于工程建筑施工效果,也有利于提高整体工程的建筑质量。但现阶段在进行建筑实际施工建设时,建筑商对混凝土材料的整体应用情况还会出现较多问题,混凝土质量问题和裂缝情况时有发生,具体如下。
在施工中,促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原因是由于建筑结构发生变化、湿度变化、温度的变化以及周边建筑环境等。有关人人员在进行实际工程建设时,工程建筑结构其整体设计不够合理,且出现建筑施工作业缺陷,这些因素都是促使建筑裂缝出现的直接原因,在进行实际设计时,设计概念以及设计方案并不适合当地建设工程项目,以及设计方案其与实际建设环境不匹配等问题,会直接促使工程建筑过程中产生裂缝。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会因为操作失误等因素导致不同裂缝出现,例:浇筑楼板形式、整体墙体刚度突然增大等都可能促使施工裂缝出现,而现浇楼板竣工后,整体的承载力没有办法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便施加荷载也可能造成工程裂缝的出现,这些都会促使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实际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先明确建筑设计理念,进一步合理科学运用建筑理念进行实际设计,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进一步确保工程建筑设计在实际建筑环境内的执行性和可行性,确保工程建筑质量得以保证[2]。
在混凝土建设原材料配比时,不仅会掺入水泥、沙子等材料,还会掺入水和外加剂等,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配比以后,可以确保混凝土材料的结构性能符和工程建设实际要求。因此,在实际混凝土材料配比时,若选择材料或整体配合比例搭配不当,则会直接导致材料产生物理性的质量问题,促使材料胶凝无法达到实际工程要求,从而出现结构裂缝。在进行实际工程混凝土结构和材料选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建设环境以及建设温度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这样不仅直接减少了工程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工程裂缝出现的概率,为后续混凝土材料合理配备打下基础[3]。
一直以来,整体建筑主体结构其运用的主要材料便是钢筋,钢材料在整体建筑材料固化以及土结构固化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筋材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抗腐蚀性较差,且材料自身物理结构性质较不稳定,造成在实际施工过程遇到多种外部施工问题,没办法满足实际工程建设需要,因此,若不能够运用合适的添加剂对整体钢筋进行辅助以及性质加强,则会直接造成腐蚀问题严重化,影响整体支撑结构稳定性。同时此类问题在二次出现以后,也会直接导致内部结构和外部支撑之间的连接不稳定,从而进一步降低工程建筑结构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出现工程建筑裂缝情况,影响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在具体修建过程中,其混凝土往往都会存有较高的含水量,水资源都具有蒸发性,促使混凝土出现硬化现象,同时,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也会随之散失,更加会使得混凝土结构发生缩减,促使混凝土的强韧性弱化。另外,混凝土结构也会在板材重力的影响下,产生强韧性的改变,并且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也不相同,导致工程浇板的稳定性弱化,也使得混凝土结构发生形变现象。因为混凝土结构在空气接触时,产生水分蒸发现象,同时,在环境温度的作用下,也会促使混凝土结构散热速度发生较大改变,而温度的改变也会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严重开裂现象[4]。
4.1.1 干缩裂缝控制
建筑工程中的干缩裂缝主要是由混凝土浇筑后,内部毛细管的压力产生的。内部毛细管失水后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力,导致混凝土浇筑体收缩,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收缩应力,如果是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材料的实际抗拉强度,就会产生裂缝。所以,控制干缩裂缝主要控制内部毛细管的收缩应力。一方面,相关人员必须要降低混凝土体积的用水量,避免毛细管内部失水过多;另一方面,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不同品牌的混凝土材料产生干缩裂缝的情况不同,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经验,选择质量优等的混凝土材料[5]。
4.1.2 温度裂缝的控制
针对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要由专业人员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外部温度差,避免因温度差过大导致的裂缝问题。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重视时间的合理选择,尽量选择符合标准的时间进行混凝土浇筑。针对因季节气候因素影响,导致的内外部温度差过大等问题,施工单位一方面要做好外部低温度的防护,对浇筑后的混凝土外墙体进行必要的保温保护和养护,尽量减少温度差值;同时,施工单位应通过改善混凝土的配合比,尽可能地提高混凝土自身特性,解决混凝土浇筑时不耐温差的开裂问题,如控制骨料的含泥量、掺加一定量的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6]。
在专业人员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根据混凝土的施工整体状态,选择强度较低混凝土材料。需要对抗裂薄弱部位进行精准抗裂计算,若结构设计不存在足量的变形量,则还需要对构造配筋进行适当增加,通过这样的方式控制温度裂缝宽度,保证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若是建筑物结构长度大于40m,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后浇带,并在后浇带两侧位置设置加强钢筋,才能够减少不均匀沉降,减少因结构温度变形而引起的裂缝。另外,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以整体设计意图为参考,提高钢筋性能、水泥强度以及混凝土材料检验工作,降低温度裂缝以及结构裂缝的产生的概率[7]。
首先,必须优先对级配碎石进行选用,且要将材料的粒径都处于5~40mm 范围内;其次,在水泥材料的选择时,必须先对水化热较低的泥料进行选用,同时还应切实保证混凝土本身稳定性切合相关要求,确保在合理范围内最小化水泥的投入量,落实符合预期的开裂防控成效。在外加剂的选择环节,必须优先对最具效用的外加剂进行选用,假若在泵送环节会涉及缓凝剂的融入,就必须对复合型外加剂慎重进行选用,投入相应量的减水剂可以最小化水资源的投入量,能够切实保证水灰比例的相应,投入切合相关标准的粉烧灰,可以明显的优化混凝土的性能,增进可泵性,降低水化热的现象,强化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也很大程度上防止混凝土结构发生回弹现象。
若预防混凝土结构的开裂现象,相关人员就应对混凝土中成分予以精细掌控,才能够切实保证混凝土状态符合工程上的相关标准,并且会体现明显的防裂效用。那么在具体的混凝土成分实际调配环节,相关人员就务必对水灰比例进行掌控,还应当将优质级配碎石和泥料进行选用,将骨料含量予以掌控,最小化混凝土结构的孔洞量。在具体的泥料灌注和调和前,就需要借助湿润模板和底板。待混凝土结构出现凝固征兆时,就需要考虑在完全凝固时予以复压,从而大成度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韧性和密实度,最小化混凝土结构形变的可能性,假若混凝土结构存在些微开裂现象,有关人员就应当再次进行抹面,并且还应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洒水和遮盖[8]。
振捣施工时,专业人员必须要依据设计顺序进行合理施工,且要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即振动棒在混凝土中缓慢插入施工,切记振动结束时,必须进行缓慢撤回,预防在张紧设置期间对内部结构产生任何影响。当上部的混凝土振动时,必须把牵引杆头插入下部混凝土约5cm,以最大化提高整体性能。确保其整体行为不会导致开裂。在振动过程中,合理控制气泡,避免溢出,同时避免气泡和油泥的形成,避免了振动过大的现象。同时,必须注意振动器和夹具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其半径的一半,并且不要与棒材及其嵌入的元件接触。
沉降缝是项目施工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类型,对于施工技术人员来说,必须要对该问题引起重视,在日常项目进行施工期间,相关人员需多次反复的对现场进行检查,确保其沉降的深度符合要求,促使后期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际检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若是出现不合格的现象,最终会造成建筑施工的地基其承载力一定程度上产生下降,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当前项目工程的建设需要,与此同时,这也会使得建筑物整体地基难以支撑建筑的重量,从而可能导致建筑物整体倒塌,出现严重的建筑施工事故。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对沉降缝进行深度检测,避免沉降缝不符合实际工程需要而出现的工程问题。此外,应严格对待检测的步骤,避免施工过程中检测出现误差,进而导致后期更多施工问题的出现。相关人员必须要从根本上确保沉降深度,才能在达到相关要求后,不影响进行下一步施工作业。同时,对相应施工材料安排专门的质检人员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整体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同时应当对材料质量的源头进行把控,避免不合格材料流入现场。在对结构变形缝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管控,还需要使用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对整体结构稳定性进行把握,保证施工建设稳定进行[9]。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必须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正确保温,做好养护工作,才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浇筑与养护过程中降低内外温差值,才可以降低因温度控制不当造成裂缝增多,对于混凝土浇筑体自约束应力的降低也有积极影响,只要能做好控制,就可以通过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而加强抗裂能力。同时,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混凝土养护以及环境温度的变化,在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补偿,才能够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10]。
混凝土裂缝作为建筑建设中最常见的病害,其处理技术至关重要,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求专业人员从材料、工艺以及技术各方面进行控制,把建设内容以及指控目标控制在合理范围,才可以降低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概率,控制混凝土的整体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