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作为传达相关政策信息、表明国家立场及联结两岸关系的重要媒介,其内容属于政治语言的一部分。文章运用凡·戴克政治话语中“语境模式”概念,对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中的涉台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发言人在充分考虑到现场语境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话语的“政治含意”,从“正面的自我陈述”和“反面的他人陈述”两个方面回答记者的提问,既树立了为国为民的良好形象,又揭露了“台独”势力的丑恶嘴脸,同时通过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准确又不失分寸地表明态度、加强两岸交流沟通,有利于团结台湾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向好向上发展。
关键词:涉台话语;语境模式;正面的自我陈述;反面的他人陈述;模糊限制语
中图分类号:G206;D67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4-0107-04
“政治语言通常包括政治家和其他政治参与者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政治讲话以及新闻报道、社论和其他媒体就这些政治家和他们的活动所进行的传播”[1]。目前国内对政治话语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从话语修辞和话语与权力的角度对我国对外政策、领导人的讲话及新闻报道展开分析,鲜少从话语语境的角度来分析。如岳圣淞[2]从话语制度主义和政治修辞的角度,提出了安全化视角下的对外政策分析模式;赵永峰[3]以福柯的话语权力观为理论基础,研究了美国历届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话题;康俊英、陈晨[4]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对《华盛顿邮报》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指出美国主流媒体通过运用大量消极态度资源孤立、打压、歪曲中国,企图实现妖魔化中国国家形象的政治目的。
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作为传达相关政策信息、表明国家立场及联结两岸关系的重要媒介,同样属于政治语言的一部分,国内对其的研究较少。王蓓[5]分析了2013年国台办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建构的语用身份,认为话语选择、身份建构与立场表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陆蓉[6]分析了2013年国台办发言人在回答记者话语中的指称语分布形态和效果,指出发言人恰当的指称语使用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积极发展,维护国家主权。这两篇文章都从语用的角度对2013年的语料进行了分析,而人们知道,自2016年民进党执政、蔡英文当选及连任以后,两岸关系日趋紧张,在这样的语境模式下,分析这一时期的国台办发言人的讲话,更能体现目前的对台政策,揭示话语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凡·戴克[7]在《话语与权力》一书中分析了政治话语和政治认知的关系,将话语、认知和社会三个维度结合在一起,认为政治话语的分析要考虑说话者的心理模式及潜在的意识形态,从而从微观层面深入挖掘话语产生的原因及作用。他提出了“语境模式”这个概念。“语境模式”要求说话者明确“现场的交流情境(如假设听话者已有的认知及可能存在的看法等),同时为了使观点的表达更加符合当时的交流情境,他们还要弄清楚说话的场合”[7]。“语境模式控制话语产生的过程,确保所说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在当前形势下合适且恰当”[7],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谎言”。“知识”即听话者对该话题的了解程度以及话题参与者的共享知识;“谎言”是相对而言的,说话者表达的观点,在反对者听来便是“谎言”,同时如果说话者自身不受信任,他所说的话在听话者看来,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国台办发言人正是通过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件,揭露出民进党当局的欺民谎言。
“政治话语文体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语境化,如说话者和听话者分别是什么身份,扮演着什么角色,参与到何种行动中,有着何种目的等等”[7]。其中意识形态也在发挥作用,福柯在《知识与权力》一书中指出“权力的运行总是伴随着意识形态的产出”[8],知识在产生过程中,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影响。“现代社会通过意识形态实现权力的行使,特别体现在包含意识形态的语言文字中”[9]。说话者在政治语境下说的每一句话,有其特定的“政治含意”[7],这包括他的立场、代表的政党、自身的优势以及对方毫无根据的言行。
因此,政治話语表明发言人的政治立场、体现国家观点,并对不符合己方观点的表述进行驳斥,在政治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正面的自我陈述”和“反面的他人陈述”。“正面的自我陈述”是指“说话者倾向于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7],与之相对的便是“反面的他人陈述”,即“贬低对方的话语”[7]。
同时,出于交际背景语境的考虑,新闻发言人还会适当地运用模糊限制语对话语进行打磨及推敲,以使话语顺应当时语境要求,言语行为恰当充分。乔治·莱考夫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语的概念,他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有点”“严格说来”“经常的”等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模糊地反映实际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但不等于话题所说的典型”[10]。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出发,何自然将模糊限制语划分为两类:改变对话题的认识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语义模糊)与不改变话题内容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语用模糊)。在言语交际中,模糊限制语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和语气、避免绝对的作用。因此,在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适当地运用模糊限制语,可以在提供正确信息和传达对台政策的同时,为后续工作留有一定的可控空间。
本文的研究将从语境模式中的“政治含意”及模糊限制语这两个方面对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的回答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在政治语境中如何通过话语表明态度立场、树立良好形象以及团结台湾民众。
本文选取2020年1月15日到2021年9月29日国台办新闻发布会辑录,涉及22场新闻发布会和马晓光、朱凤莲两位新闻发言人。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一是2020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蔡英文连任,岛内“台独”势力更加倒行逆施,加上国外反华势力的推波助澜,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国台办发言人的涉台话语也有了相应变化,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对台政策的重点;二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防疫工作需要,国台办2020年2月开始暂停现场发布会,2020年9月才再次启动,因此,此段时间正好为一年,语料较为充足。
(一)政治含意
1.正面的自我陈述
“正面的自我陈述”应极力创造自我好的印象而避免坏的印象,这在政治话语中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可以树立说话者正义和友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无端猜测和指责,因为听话者不仅包括公众,还有媒体甚至是反对派,他们从批判的角度解读说话者的言论,如若表达不当,势必落人把柄,影响政府形象。国台办发言人代表国家,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尤其注重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家,会“尽最大努力”保障台湾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惠台政策与两岸合作。分析发现,每次提到惠台政策的解读和执行情况、两岸合作的现状和进展情况,两位发言人列举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实效都非常详尽。
在2021年3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台办专门邀请了蒋建平副主任、胡元辉副主任一起回答有关“农林22条措施”的问题。蒋建平副主任向记者们介绍了30多年来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三个重要方面,通过“交流日益频繁”“多元化”等表达以及“15”“28”等直观数字,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让听话人能够切实感受到大陆的惠台政策取得的巨大成效,惠及了广大台胞台企,这向台胞台企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信号。
马晓光在2021年1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大陆为广大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同胞提供的支持他们在大陆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两岸一家亲”“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同等待遇”等表述,表明我们从各个方面欢迎并且鼓励台湾青年在大陆开展学习或就业计划,“对于台湾青年人,我们绝不会放弃”,体现了我们对台湾青年同胞的重视,希望他们同大陆青年一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2)文化交流与联系纽带。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两岸的历史文化连接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加深血脉联系和民族认同,共同抵制“台独”分裂势力。
在2020年10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抗战”“共御外侮”等词的表达,向人们展示了两岸同胞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振奋人心的同时,也将广大台湾同胞团结在了一起。
在2021年1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向记者朋友们介绍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设立和进展情况,如两岸妈祖庙联合举办的文化节、博物馆之间的互通交流等活动。从各交流基地举办的广泛的交流活动中,人们可以看出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更有利于加深两岸同胞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为祖国早日统一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2.反面的他人陈述
“反面的他人陈述”指在话语中道出对方的缺陷,如思想的反动性,言语的不合理、不合法性,所作所为不符合甚至会损害人民的利益。通过揭露这些问题,引导听话者对话题涉及的对象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排斥或厌恶心理。
国台办发言人主要对民进党“谋独”行径及国外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进行反面的他人陈述,具体表现在:
(1)民进党的“谋独”行径。第一,赤裸裸的“台独”言行。民进党自2016年执政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支持纵容“台独”分裂活动,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导致两岸关系不断恶化,台海形势更趋复杂。发言人指出他们的惯用伎俩,严厉批判各类“台独”言行,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说明这些言行的不合理性,违背历史进程,势必遭到失败。
在2020年9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晓光指出民进党各类试图分裂国家的言行,如压制岛内呼吁统一的声音,刻意制造两岸对立局面,“这种拙劣的政治操弄不得人心”,必将失了威信。在2021年5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也正告“台独”分子,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无论“台独”分裂分子如何篡改历史,这一点都毋庸置疑。发言人表明了坚决的态度,“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法理事实不容改变,任何逆历史和形势的言行最后都将失败。
第二,勾连外部势力。民进党一方面大肆宣扬“台独”,另一方面通过讨好国外反华势力而獲得他们的“支持”,甚至不惜牺牲台湾民众的利益,谄媚嘴脸如司马昭之心,国台办发言人严厉谴责此类行为,因为我们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马晓光分别在2021年4月14日和4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民进党当局拉拢美国、讨好日本的谄媚行径。民进党“倚美谋独”和为日本排放福岛核污染水辩解的行为都充分说明他们为了实现狭隘的政治利益,“挟洋自重”,“牺牲台湾民众的生命健康和利益福祉”,“拿台湾同胞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当儿戏”,不得人心。
第三,诋毁大陆。民进党当局也会运用“反面的他人陈述”在诋毁大陆上大做文章,对台湾民众进行政治洗脑,然而这种拙劣行径并不能蒙蔽两岸同胞。
在2020年12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揭露了民进党当局口头上讲着“和解”,行为上却勾结外部势力,恶意攻击大陆。政治交往中,说话者模棱两可的态度和大相径庭的言行会让听话者不知所云,从而对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心态。民进党言行不一致,攻击大陆的话语自然便失了信度,反而如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驳斥“反面的他人陈述”最好的方法便是用事实说话,在同年12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谴责了岛内部分持特定立场媒体的不当言论,并介绍了中国台湾网和中青网这两大联系大陆和台湾民众的官方网站和媒体。这类网站和媒体向台湾同胞展示了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大陆同胞的真实生活写照,对官方媒体功能的解释正是对民进党污蔑大陆之言行的有力反驳。
(2)国外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国外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主要为美日两国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在2021年3月31日和9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分别列举了美国和日本一些政客支持“台独”的错误言论和行径。美日两国罔顾一个中国原则,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不断就台湾问题向我国挑衅,“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为民进党“台独”言行站台撑腰,对我国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极其不利,广大中华儿女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应该坚决抵制。
3.正面的自我陈述和反面的他人陈述相结合
在政治话语中,比较常见的是将正面的自我陈述和反面的他人陈述结合在一起使用,共同為话语目的服务。
在2021年5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指出在抗击疫情中大陆和民进党当局的不同做法,大陆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帮助台湾同胞;而民进党却恶意污蔑大陆的有关做法,甚至粗暴阻断抗疫的可能性,将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弃之不顾。通过两者的对比,孰好孰坏,清晰可见。
(二)模糊限制语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当发言人不想使话语趋于绝对或者武断时,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产生了,“把一些接近正确但不敢肯定完全正确的话题说得得体些”,或者在不确定具体数字时,“给听话者讲出话题的范围,使他能在这个范围内理解事物”[10]。前者可理解为程度变动语,后者为范围变动语。
(1)程度变动语。程度变动语一般用“有点”“几乎”“适当”等限制程度的词来实现。
在2020年9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及台湾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朱凤莲指出这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且强调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台湾才能以“适当名义和身份参与世界贸易组织”。“适当”这个词的使用,限制了台湾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表明了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
再如朱凤莲在2021年1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如果直接说“台湾同胞不了解‘统一战线’这个概念”,未免过于绝对。因此发言人用“不太”这个削弱性的词,使语义委婉恰当,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后续再详细解释“统一战线”的宗旨,便更能让人接受。
(2)范围变动语。范围变动语主要用“大概”“基本上”等词来限制所要表达内容的范围。
如马晓光在2020年9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及台湾的青年同胞中支持加强两岸交流的人数,民调结果中没有提供具体的数字,发言人通过“近六成”“七成多”这样的表达,一方面避免数字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有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听话人在这个范围内去理解,从而使大家了解,大部分台湾同胞还是支持并期待两岸合作交流的。
再如朱凤莲在同年11月25日回答记者关于“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的问题中强调,这份清单针对的是极少数“台独”顽固分子,并不是广大台湾同胞。“极少数”这个词的使用表明“台独”分子仅占一小部分,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台湾同胞是支持祖国统一的,另一方面也让支持祖国统一的台湾同胞放心,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不会受到影响。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指“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对话题作间接的评估”[10]。前者即直接缓和语,后者即间接缓和语。
(1)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常运用“我认为”“就我而言”等词来表达说话者本人的猜测及想法。
如2020年10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凤莲解释了解放军的战训活动是针对“台独”分裂势力,而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出于谨慎考虑,发言人对于无法肯定或者没有把握的事情,用“我想”“可能”这两个词使话语趋于缓和,对台湾同胞担忧的“战训活动”的目的也做了相关解释。
再如2021年1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引用台防疫部门负责人的话,认为台湾核酸检测费用高是因为台湾检验比较准,而大陆检测准确度低。朱凤莲表示“对这个说法我想大家都是不信的”,确保了话语的严谨性。
(2)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不直接阐述说话者的观点,而是通过“据……”“某人说……”等第三方的数据或观点来间接地表明说话者的态度。
如马晓光在2021年6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多次强调疫苗是一个专业问题,并引用世卫专家的提醒,一方面缓和了语气,另一方面通过权威机构的观点使话语更具客观性,增加了可信度,更有利于使听话者接受所发布的内容。
再如同年9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指出民进党指责大陆暂停输入台湾地区番荔枝和莲雾的行为,损害了台湾农民的利益。朱凤莲表示“据海关方面反映”,从台湾输入的番荔枝和莲雾中确有有害生物,同时“依据大陆有关法律法规”,决定暂停番荔枝和莲雾的输入。从中可以看出,大陆的所有做法都是有法可依、有理可据的。
对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涉台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发言人在充分考虑到现场语境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话语的政治含意,从“正面的自我陈述”和“反面的他人陈述”两个方面回答记者的提问,既树立了为国为民的良好形象,又揭露了“台独”势力的丑恶嘴脸;同时通过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准确又不失分寸地表明态度、加强两岸交流沟通,有利于团结台湾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向好向上发展。本文采取的方法主要为凡·戴克的话语语境模式,分析方式较为单一,尚有不足的地方。日后的研究可以将多种理论相结合,更好更全面地对涉台话语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笑.话语分析:论政治语言的社会功能[J].考试周刊,2008(3):222-223.
[2] 岳圣淞.再论安全化:理论困境与对外政策话语分析的新探索[J].国际关系研究,2021(3):3-27.
[3] 赵永峰.福柯话语权力观解析:以美国历届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话题为例[J].外语研究,2019(6):9-14.
[4] 康俊英,陈晨.评价理论视角下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以《华盛顿邮报》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8):92-96.
[5] 王蓓.话语·身份·立场:国台办发言人涉台话语分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23-29.
[6] 陆蓉.指称表达选择与关系建构:以国台办发言人对台政策话语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30-36.
[7] 凡·戴克.话语与权力[M].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 2008:155-256.
[8] 米歇尔·福柯.权力与知识[M].纽约:众神图书公司,1980:11.
[9] 诺曼·费尔克拉夫.语言与权力[M].伦敦:朗文出版社,1989:2.
[10] 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1985(5):27-31.
作者简介 吴梦寒,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警务英语教学及翻译实践、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