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原则下中国法庭问答互动中模糊限制语研究

2016-07-18 18:45熊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6期

熊叶

摘 要 本文以廖美珍教授提出的目的原则为理论基础,对法庭问答互动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在法庭问答互动中参与者是在不同的目的下使用模糊限制语这一策略实现其话语目的,突显模糊限制语在中国法庭问答互动中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目的原则 模糊限制语 法庭问答互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法庭话语是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典型机构性话语,是近年来法律研究的焦点。目的原则下对法庭问答互动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法律从业人士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以目的原则为理论框架,通过几个案例的定性分析,揭示中国法庭庭审参与人的目的如何通过话模糊限制语这一语言策略得以实现。

1目的原则和模糊限制语

目的原则由著名语言学家廖美珍在2002年首次提出,它表明人的任何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的,说话就是表达目的,说话就是实践(实行)目的,说话就是实现目的。而目的原则是言语行为的目的分析的基石。目的原则下的语用研究和言语行为分析把目的置于中心地位,以目的为轴心来描述、分析与解释言语行为。根据大量的互动话语语料分析和长期观察,我们可以把林林总总的目的从人际关系着眼归纳为三类:目的一致、目的冲突、目的中性。(廖美珍:2005)。

Lakoff(1972/1973)首次指出“模糊限制语就是一类将事情弄得模模糊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这种语言现象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会话中,还广泛应用于法庭审问中。尽管近年来法律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己经起步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模糊限制语在法庭话语中的使用现象还未引起我国法律语言学领域的足够重视。

2三种目的关系下法庭问答互动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

基于Verschueren(1999)的语用综观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法庭问答互动中参与者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他们会选择模糊限制语这一语言策略。下面将探讨模糊限制语如何在目的原则的三种关系得以应用。

2.1目的冲突型法庭问答互动中的模糊限制语

在法庭上参与诉讼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冲突是主要的,即为目的冲突型法庭问答互动。

例1:辩护人:第二份鉴定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鉴定的?

鉴定人:4月10号接待了来的人,当时没有立即进行。

辩护人:什么时候开始鉴定的?

鉴定人:具体的日期我记不清了。

辩护人:在您接手之前有人鉴定过了吗?

鉴定人:我也不清楚。

辩护人:鉴定是否两个人同时进行?

鉴定人:是的,按照规范就要求两个人。我和赵某一起看,但也会

有喝口水、上洗手间偶尔离开的情况。

在这里,鉴定人用“我记不清了”、“我也不清楚”、“偶尔”作为话语策略,表面上像是回答了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假象,拒绝了辩护人的问答。很显然,鉴定人知道辩护人的问话目的,但由于本身记不太清,或是不想回答,采用“不清楚,偶尔”模糊限制语,使辩护人容易接受其真的记不清楚的事实,从而顺利达到了其话语的目的。

2.2目的一致型法庭问答互动中的模糊限制语

互动中双方的目的一致,或者相同,或者相似,即为目的一致性法庭问答互动。

例2:辩护人: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过滤不良视频?

被告人:肯定有,比如图像识别一种技术,可以识别淫秽视频的一些编码,这就是一种主动防御,这个技术全世界都在研究。

辩护人:其他公司有哪些屏蔽办法?

被告人:从技术角度看,应该差不多。

在这个案例中,辩护律师想澄清快播公司有制定相关执行准则监控不良视频,为公诉人投诉快播公司涉黄辩解。当辩护律师问被告公司有哪些屏蔽不良视频的方法,被告人用了“从技术角度看,应该差不多”这一语用模糊限制语,积极对问话做出了相应的配合,达到了他们的共同目的,即被告公司不存在涉黄这一说法,如果存在,其他公司也存在涉黄,不应该只起诉被告公司一家。

2.3目的中性型法庭问答互动中的模糊限制语

在法庭问答互动中,说话人的回答既无益也无害,即为目的中性型法庭问答互动。

例3:辩护人:片子都有多长?

被告人:有一小段的,有很小的,还有音频的。一般都是视频。文件一般都是几百兆。

辩护人:一个视频有多少时间?

被告人:不一定。有长有短。

辩护人:您是否从头看到尾?

被告人:鼠标一拖进度条,就能出来影片的某一个情节,一般如果是淫秽视频就能确定了。

在此案例中,被告人用“有…,有…”、“一般”、“不一定”等模糊限制语,表面上回答了辩护人的提问,实则回答没有说明任何问题,既不直接拒绝,也没有给出相应的配合,对被告来人说既无害也无益。

3结论

通过在几个案例中对法庭问答互动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分析,发现为实现不同的话语目的,法庭参与人会选择不同的模糊限制语作为语言手段,说明模糊限制语在法庭问答互动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以后对法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2] 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一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修辞学习2005(3).

[4]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下)一语用话语分析新途径[J].修辞学习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