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绿
摘 要:人才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人员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结合高校财务工作实际,在全面梳理高校人员经费管理的基础上,总结了高校人员经费管理的特点及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并从人员经费管理流程优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规范人员经费支出管理,从而提高人员经费管理效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激发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校;人员经费管理;信息化;绩效工资
中图分类号:G475;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291X(2022)35-0095-03
高等学校是人力密集型单位,其人员经费支出相对稳定且比重较大。据统计,2016—2018年,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45.65%—48.44%之间波动,3年平均值为47.38%。人员经费支出占到了总支出的半壁江山,不仅关系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更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学校资金的安全完整[1]。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办学模式、经费来源渠道、业务活动及管理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员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部门酬金审批流程复杂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人员经费管理的特点
人员经费是预算概念,包括基本支出中安排的“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与公用经费共同构成基本支出[2]。总的来说,高校人员经费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员经费项目繁多、经费来源多元化
从预算收支科目来看,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离退休费、助学金等。其中,基本工资又包含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等,津贴补贴又包含责任岗贴、管理岗贴、教师岗贴、人才津贴、课时补贴、科研绩效支出、购房补贴、采暖补贴等。据了解,有的高校人员经费支出项目达到了三四十项,不同人员经费项目有着不同的管理办法、适用范围及发放标准。
从经费来源上看,除了财政基本支出预算拨款外,项目支出预算拨款的种类和金额也在逐年递增,包括“双一流”建设专项和各类科研专项等,此外还有省市拨款、横向科研经费、社会捐赠、产业收入等。繁多的人员经费项目、多元的经费来源以及多样的管理模式给人员经费管理提出了挑战。
(二)人员数量庞大、情况复杂
高校教职工数量庞大,仅在职人员就多达数千人,此外还有逐年递增的离退休人员。此外,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外籍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加,使得教职工身份组成情况越来越复杂。
从聘用制度上来说,主要有事业编制、合同制、人事代理及劳务派遣等,另外还有历史遗留的集体职工;随着人才引进、人才激励政策的不断创新,柔性引聘、长聘岗位等新式聘用模式相继出现。这使得高校人员经费支出在薪资标准及管理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人员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规范津贴补贴的管理要求日趋严格
人员经费的发放不同于其他费用报销,其他费用报销只要发票是真实的、项目经费有钱就可以报销,而人员经费在发放时要严格按政策规定执行[3]。
2013年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计署共同发布的《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监察部令2013年第31号令)指出,要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津贴补贴执行;明确提出了禁止的12项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行为。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情节严重的,将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高校用工形式复杂、人员经费支出项目繁多、经费管理政策多样,这就给高校人员经费管理埋下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隐患。
二、高校人员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程度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投递式报销、智能凭证等功能,简化了财务业务流程,解决了日常报账排队等待时间长、工作量超负荷等问题。但是,随着政府会计制度以及个人所得税的改革,相关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互联网发展的便利带来的深刻影响,让师生对财务工作有了全新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4]。
1.数据“烟囱”现象严重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学校层面的数据库,而是主要以各部门独立使用的数据库为主,各个数据库不联不通,形成了诸多数据“烟囱”,导致各个数据库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和共享,无法满足更进一步的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的要求,给高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5]。数据重新录入,效率低且容易出现系统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在财务部门内部,数据“烟囱”现象同样存在。人员经费支出同时在工资和酬金两个系统中进行,两个系统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两个系统的操作给财务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可预知的隐患,可能出现两个系统人员信息不一致、人员经费重复发放、人员经费计税错误等问题;而且人员经费的统计分析也需要跨系统、多个工作人员同时配合进行。
2.信息化水平低
高校内部很多部门使用的办公软件较为简单,数据处理主要使用电子表格,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现简单的数据错误。例如,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特殊文本格式、新增行等导致的合计金额错误,反复修改后电子表格数据与打印的纸质版数据不一致等。财务人员需要认真核查相关数据,并反复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严重影响了人员经费发放的效率。
(二)部门酬金审批流程复杂
部门酬金的审批流程一般要经过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归口管理负责人等。以科研绩效支出为例,科研绩效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贡献给项目组成员发放的奖励,发放科研绩效支出时需要项目负责人、学院、人事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逐层进行审批。由于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高校还是习惯于“面对面”审批,审批环节复杂、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人员经费支出的效率。高校中高层领导公务比较繁忙,往往身兼教学、科研及行政数职,有时候一个签字可能要跑多次,大大拖慢了审批进度,打消了教学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三)人员经费支出多门管理、激励效果欠佳
为了更好激发二级部门活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二级部门的财务自主权逐步扩大,各二级部门都有了人员经费支出的权利。高校内设二级部门众多,人员经费支出出现了多门管理的情况,产生了大量的部门酬金,主要包括自筹绩效、课时酬金、监考费、评审费等。在实际工作中,部门酬金缺乏学校层面统一的管理办法,出现了二级部门酬金差异较大的情况,导致校内不同二级部门之间同岗位工作人员收入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让一些教职工产生了“不给钱就不干活”的心理,人员经费支出失去了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高校人員经费支出管理流程优化
(一)建立人员经费管理平台,提高人员经费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人员经费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中嵌入财务、人事、后勤等模块,外部与财务系统、税务局“个人所得税”APP、银行代发系统建立连接,对人员经费支出流程进行再造,解决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的问题,打破数据“烟囱”,实现数据融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减少低效重复性操作,全面提升人员经费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大力推行网上办公,提高教学科研人员财务服务体验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网上办事服务大厅”,传统的纸质办公逐渐被网上办公所取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的突如其来,更是催生了网上办公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涉及上万师生安全的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是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财务保障工作。不少高校紧急推出了财务业务“不见面”“不等待”的“零接触”线上办理模式,打通了财务报销审批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让老师有更多时间、精力投身教学、科研工作,为疫情下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优化后高校人员经费支出流程
优化后人员经费支出流程见图1。
1.二级部门、科研教师申报其他人员经费
二级部门经办人或科研教师登录网上投递报销系统,申报其他人员经费支出。经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网上审批后通过系统传递至人事部门。
2.人事等部门更新人员信息及薪资信息
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当月入职信息、薪资变动信息以及各部门上报的其他人员经费支出等信息,在管理平台更新人员信息及薪资信息。人员信息包括人员基本身份信息、职务信息、受雇信息等,薪资信息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代扣五险一金等。后勤等部门在管理平台更新代扣费用信息,包括物业费、托费等。初始数据完成后,人事等部门只需每月在有人员变动或薪资变动时对相关人员信息进行变动处理,系统会自动汇总形成当月薪资明细,经人事等部门负责人网上审批后通过系统传递至财务部门。
3.教职工填写专项附加扣除信息
教职工登录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系统填写个人受雇信息及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财务人员每月发放工资时从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系统获取当月教职工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并在代扣个人所得税前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4.财务人员发放工资
财务人员根据相关政策在管理平台对人事等部门传递的数据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做接收处理,生成当月工资,代扣个人所得税,智能生成财务记账凭证,复核人员复核后由出纳进行支付。
5.教职工查询工资情况
工资生成后管理平台直接将当月薪资明细、代扣五险一金及代扣个人所得税等数据传递至薪资查询系统,教职工通过个人账户登录后即可进行详细信息查询。
四、实行更为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规范其他人员经费支出
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中央有关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通知》,要求中央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机制尚未健全,绩效工资构成还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基础性绩效在总体绩效工资中所占比例较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很大一部分还是以“身份”为主,根据岗位类别、职务职称等基本指标进行分档定级[6]。这种分配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以岗位、职称为中心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容易使教师产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从而消极怠工。也会导致学校在分配岗位任务以外工作的时候难以安排。为了激发老师完成超越岗位任务的热情,在学校统发工资外又产生了部门酬金,导致了绩效工资失去了其原有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埋下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隐患。
高校应积极探索实行更为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严格清理、规范学校和二级部门的其他人员经费支出,建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绩效工资体系,实现绩效工资向关键岗位、关键任务倾斜,在充分保障教师的基本收入水平的同时,达到奖励性绩效的激励目的,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结语
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构建人员经费管理平台,优化人员经费支出流程,实现各部门财务信息共享,解决数据“烟囱”问题,改善人员经费管理效率低的现状,加快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转型与升级,推动高校财务体系由核算型逐步转变为管理型。借助“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建设,推行人员经费支出网上审批,打破财务审批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解决人员经费支出“审批难”问题,提升财务服务保障水平。严格清理、规范其他人员经费支出,实施更为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发挥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员经费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汤雯雯.内控视角下高校工资岗位风险管理的探析[J].当代经济,2017,(29):102-103.
[2] 梁怡爽,张睿.财务视角下高校人员经费管理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0,31(1):39-44.
[3] 刘燕.财务视角下高等学校人员经费管理风险控制研究[J].齐鲁珠坛,2018,(3):55-58.
[4] 蒋燕梅.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纳税,2019,25(13):49-50,53.
[5] 杨颐.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经济师,2019,(8):78-79.
[6] 陈柏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之路[J].人力资源,2021,(8):122-123.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