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桂民族地区乡村生态建筑发展策略

2023-01-06 17:19王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发展策略

王艳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生态化是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想选择。滇黔桂民族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民族众多,文化氛围浓厚,是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业的重点区域。乡村生态建筑的特点是融入自然景观,具有和谐统一性;坚持保护原则,具有内容复杂性;坚持地方特色,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而对于其在设计、环境、节能、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从科学规则设计、改善人居环境、落实节能任务、重视建筑文化传承等方面来研究解决。

关键词:滇黔桂;民族地区;乡村生态建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4-0024-03

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备受关注。在大生态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帮助农村摆脱贫困,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推动力。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音乐”,“乡村生态建筑”也渐渐成为热词。因此,具有节能减耗、自洁自净、舒适实用、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性能的生态建筑将是乡村建筑的发展方向。

一、乡村生态建筑的特征

生态建筑和乡村生态建筑是包含的关系。“生态建筑”是一种生态系统,组织不同的物理因素,改造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空间中的建筑、材料和能源,目的是营造一种高效、低能耗、清洁、无污染和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它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乡村生态学建筑是指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农村建造的住宅建筑,渗入生态学因素。乡村生态建筑的研究方法主要在物质结构和空间上建立现代与传统、人造与自然的各种联系,从传统地方建筑中汲取创新的灵感[2]。

(一)融入自然景观,具有和谐统一性

生态建筑在整个建筑使用周期中对大自然的影响最小,巧妙利用自然资源,给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1]。农村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体现了符合自然生态演变规律的原则。乡村生态建筑是一种低能耗和强调和谐性的建筑,能让人产生视觉美。

(二)坚持保护原则,具有内容复杂性

乡村生态建筑基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村经济、人文背景和历史文化,融合现代发展技术,在坚持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下,打造极具特色的传统乡村景观意象。它的设计内容较为复杂,主要是对建筑及其内在环境与周围环境的一种重新审视,目的是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促进节能节地、环境保护和优化生态三者的统一。

(三)坚持地方特色,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性较强,乡村建筑的发展需充分考虑乡村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方向、规划原则和模式。多数民族地区的建筑造型都比较美观独特,具有经济价值、鉴赏价值、审美价值,其发展能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促进可持续发展、利于打造“最美乡村”[3]。

二、滇黔桂乡村生态建筑的基本情况

(一)云南古朴浓郁的民族居所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人民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坝、低山、高寒山区。云南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格存在差异,比如傣族著名的干栏式竹楼和缅寺、哈尼族的原始祭坛、彝族的土掌房平楼和土主庙、藏族的平顶碉房和喇嘛寺等,白族的本主庙等建筑,设计明显体现了民族特色。

首先,白族的“三房一照壁”注重照明和美化,建筑艺术非常精湛。“干栏式”建筑是傣族的特色建筑,设计特点是让人居住在楼上,牲畜被饲养在楼下,既能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又能防止洪水和牲畜、避免受潮、有助于通风散热、节省建筑成本。其次,基本的民宿都会有一个庭院,四周绿树环绕,树篱低矮,被宁静的周围环境所环绕。对于彝族和哈尼族,土掌房既强调均衡、对称和规整,又强调住宅建筑与地形模型的组合,有高有低,错落有致。丽江古城依山傍水、古朴自然,房屋青砖瓦舍,布局考究,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形成“流水绕房,户户垂杨”的美景[4]。

西双版纳是傣族人的聚居区,亚热带气候特征为全年无霜雪,雨水调匀,日照强烈,河谷纵横。当地工匠就地取材,用竹木作为主要的建造材料建造干栏式住宅[5]。2018年,西双版纳共有8个村被列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示范村一共集聚了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等。还包括民族风情型、卫生宜居型、生态宜居型等十余个村镇。以上村庄出名的原因是都注入了生态元素。

(二)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民族传统生态聚落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山脉众多,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优质的秀丽山水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贵州的生态优势,喀斯特地貌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贵州农民热情且朴实,保持着由“山与石”文化构成的传统生活方式。“山”环境塑造了以岩石为元素的建筑材料的生产,“石”文化提取了简单的喀斯特建筑文化。起伏的优美轮廓已经成为建筑的景观背景,建筑在聚落中依山而建,井然有序,体现着时空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区域性[6]。

黔东南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底线”,在全省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统计中,黔东南的少数民族特色村总数居首位。黔东南州以94个的数量位居全国、全省各市州之首,获得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计308个。锦屏县西部的文斗村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全寨掩盖于松杉、红豆杉、银杏、香樟等参天古木之间。文斗村从建寨起就有植树的传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迹,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原生态林业环保文化,村内民居均系木质吊脚楼,大街小巷记载着文斗村的沧桑变化。

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板底乡人口数达11 096人,少数民族众多。板底乡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面积106.31平方公里,彝族为主,还包括苗、白、穿青等七个民族。民居多为石木结构,“吊脚”是彝族民居最具特色的,比如彩绘的羊角,再配上周围电线杆上所绘制的彝族图案,墙上呈現撮泰吉舞蹈、月琴表演、铃铛舞表演。板底村民风淳朴,政府加大资金支持,使环境整治和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2011年荣获“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称号。

(三)广西民族地区生态聚居点

广西地理位置特殊,西北连接云南、贵州,东北同湖南相接,地形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之说,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广西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温润的亚热带气候,依山傍水是广西的传统民居特色。受地形影响,大多数苗族村落的吊脚楼通常建在结构紧凑的斜坡上,没有铁钉、连接柱、柱和梁。在楼上设有走廊,穿过走廊即到火塘,两侧为卧室,楼下是饲养牲畜、堆放杂物的地方。呈宝塔形的侗族鼓楼多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宽敞明亮,上部架梁设柱,层叠楼、彩绘、层层青瓦,顶端置宝葫芦等,蔚为壮观。

广西还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程阳风雨桥建于1920年,又称“永济桥”,风雨桥以多变来求统一、再现民族特色之美;屋檐的尺度较为亲切,让人对侗族特有的造型心生向往;稳定的柱础让风雨桥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7]。这座木石结构大桥凝结了“恩爱夫妻”的动人传说,具有很大的自然性和生态性,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三、滇黔桂乡村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划设计

建筑的规划设计涉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滇黔桂地区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美丽乡村规划”,但受“城乡一体化”的冲击,在实际规划中失去了生态特色。如尚未形成“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直接模仿城市建筑,搞整齐划一,导致形式单一。此外,规划的缺失导致建筑未能满足天然合一的协调性,乡土性的缺失导致生态特性不足。截至2017年,“低碳生活”“智慧社区”“生态住区”等示范项目较多,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及设计师对生态、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等核心要素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收效甚微[8]。

(二)人居环境治理任务重

卫健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垃圾产生量每人每天可达0.86公斤,年垃圾产生量高达3亿吨。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污染物数量逐年递增,处理难度不断加大[9]。如广西邕宁县有21个乡镇,总人口90多万,近年来经济水平提升,但是由于曾乱砍伐山林,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突出。

(三)节能效果较差

在性能方面,滇黔桂山区的热性能较差、能耗高、室内热环境不理想。许多地区虽有围护结构,但室内温度普遍较低、采暖不足,设备简单,热效率低。受农村经济条件薄弱和农村建筑体量大的限制,将农宅的节能水平提高到城市标准难度较大。因为改造节能应用技术费用较高,达到全面节能效果颇有难度。

(四)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失

生态建筑强调人文气息,乡村生态建筑蕴含着古村落的文化。云南、广西、贵州的农村发展较迅速,导致传统建造工艺逐渐遗失,工艺的消失会影响文化内涵的丰富程度。如贵州的西江苗寨的房屋建造材料加入了钢筋和混凝土,简单在表面涂上油漆,古村落的文化特色和乡村活力渐失。

四、滇黔桂民族地区乡村生态建筑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设计

加强绿色建筑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在云南、贵州、广西等民族地区的乡村建筑设计中,可结合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进行设计。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坚持“协调性”和“远近结合”的原则,做到科学合理设计和精心规划。例如可遵循“乡土性”,规划交通流,站在村民的角色定位,结合现代技术和挖掘传统技术的潜力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将建筑融于自然,增加绿化面积,形成天然合一的景象,突出生态设计。

(二)多渠道改善人居环境

首先,从科学处理农村工业固体废物,正确清理旧垃圾、循环使用农业生产垃圾等途径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根据村庄分布不同以及经济条件差异,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其次,在山体生态恢复方面,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发挥建筑垃圾在园林景观上的综合作用。最后,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各村学习先进示范村的相关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厕所改造,分流改造雨水污水,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三)创新设计观念,落实节能任务

生态建筑设计要创新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中需考虑喀斯特地貌地形,分析各民族地区的主导风向,注意墙体材料的选择和门窗洞口大小及其构造、屋顶构造等设计。农房改造需坚持节约能源与节省支出并举、节能改造与清洁供暖同步推进。可根据气候特点,利用冬季太阳能;改造外墙形态,增加墙体厚度,提高保温性能;设计生土墙体,让屋面使用轻钢结构利于空间通透。

(四)重视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滇黔桂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创和谐之居首先要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其一,保护优秀的传统建造工艺和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体现家族伦理思想和宗教思想,凸显该地风水观念,突出鲜明的文化价值。其二,危房改造可采取修缮为主的原则和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其三,保护好乡土住宅、祠堂、寺庙、文教建筑、商铺作坊等,避免因城镇化而弱化乡村文化特色。

总之,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我国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关注,乡村生态建筑的设计将会加入建筑行业的主导潮流。对于滇黔桂民族地区,乡村生态建筑的发展是广大村民更高一级的需要,其发展有利于推进探索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乡村的建筑美,有利于实现人、建筑、自然、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超.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设计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6):209.

[2]  聂晨.乡村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3]  李俊英.培养新农村建设村级经济管理者教学改革研究——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2008.

[4]  晏钢,赵灿.云南民族生态建筑的保护和发展[J].建筑,1999,(11).

[5]  李准.低技术乡村生态建筑适应性研究——从中国传统建造技术出发[J].住宅与房地产,2017,(24):61.

[6]  王红,李效梅,单晓刚.喀斯特地域类型的寻找和转换——以贵州省乡土建筑为例[J].建筑学报,2012,(7).

[7]  广西民族建筑图[Z/OL].百度文库,2019-03-21.

[8]  李梦晶.融合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当代生態建筑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8.

[9]  席北斗,侯佳奇.我国村镇垃圾处理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7,(14):7-10.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发展策略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