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碧清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乡村问题上的工作成效。扎实做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工作,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不断培育新农人、发展新业态、壮大新主体,是一条推动农村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而且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理论逻辑;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4-003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纵览《建议》,一条主线贯通全文,即“三新”:新发展阶段、新發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做出的战略选择,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三农”问题来说,这是与国家民生紧密关联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切实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和部署,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实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放在了七大战略的中间位置。这无疑是将乡村振兴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并突出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描绘出了一幅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画卷。
乡村振兴战略,即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产业振兴能充分利用资源与条件,不仅能实现自身发展,还能创造就业机会;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与宝贵财富;乡风文明是保证,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不仅反映出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因素之一;治理有效是基础,坚持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结合,建设和谐的有序乡村;生活富裕是根本,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想方设法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经济宽裕,生活便捷,对于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这20字的总要求无疑做到了精准发力,准确概括了乡村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首先,就乡村发展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保证农业振兴、农村兴旺、农民富乐三者综合性发展,以及相互协调配合,让乡村生产力和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同步进行,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齐头并进,共同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其次,就乡村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局限于建设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是力求统筹好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争取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最后,就乡村现代化建设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有效策略,促使农村各类产业经济蓬勃发展,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并使乡村各方面均得到有效治理,秩序井然,安定和谐,农民安居乐业[2]。
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不但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诉求,而且其自身也是各种历史思想的最新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都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和发展的整体。在这其中,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都依赖于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大众的劳动成果相联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发展问题始终受到重点关注,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中国共产党,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荣使命,并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追求融贯入建设过程中。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4]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且要把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纵观党的百年历程,为了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农村迎来各个方面的新变革,党中央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农村扫盲运动,使落后的农村出现了新风气、新气象,整体焕然一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更是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力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各方面制度保障[5]。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因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重要思想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概括出的关于天下观、社会观等的反映,与如今的乡村振兴理念更是不谋而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道德文化,学习并传承它必将提升国民精神风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或者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亦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精神、格局等方面发展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中国自然也自觉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更具现实意义[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魂”,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淳朴乡风民风建设,有助于净化乡村精神文化,实现对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民俗文化的重构,有效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村社会道德伦理认同危机。因此,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同时,还要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建设文化传承队伍,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化解乡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思想问题、精神困惑和伦理矛盾。
(三)新发展格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
新发展格局,就是纵观全局,探索与我国发展实情相适合的内外动力,从而激发乡村市场活力,加速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实现乡村振兴。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推动我国建设以及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扩大内需,同时我国也将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产业链。具体而言,在鄉村的建设发展问题上,将加大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以智慧设施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大幅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民生保障等,将会给农村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为实现新时期乡村建设打牢基础[7]。总之,通过结合双循环的有利条件与资源,能有效实现脱贫攻坚的优秀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新举措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切实增强乡村内部的内生动力,完善乡村内部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及加强城乡联系,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市带动乡村、乡村促进城市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及政策支持,给予乡村振兴更高质量的供给,坚持推进农村农业率先发展、城乡经济双向联动的新格局[8]。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定持久增长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乡村振兴和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也必会提供更持久、更全面的动力。
三、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
从长远和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基础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厘清路径,始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三农”发展扛在肩上,以科学发展为抓手,以质变带量变为突破,积极探索质量兴农新举措,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在我国,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农民的带路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党的领导在农村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来说是一种坚实的政治保障[9]。其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更是关键,其更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因此需要靠党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用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作为党员干部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宜人可居、农民生活富足,为谱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二)推动多元化发展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内外部所处阶段的规律基础上的。因此,新发展格局的整体发展对于稳定国内经济社会具有极大的作用。当前,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产业的基本特征、优势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促进农业内部的多元化发展,建立起更完善的产业机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条件[10]。乡村建设行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所以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未来,要以战略全局的眼光实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11]。要以发展为核心,注重与乡村转型规律的结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与不同主体需求相结合;以村域为单元,注重不同村庄类型的结合,探索建立乡建引导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后续管护机制、监督评估机制。
(三)注重可持续性,遵循乡村发展规律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政策性问题,其背后的意义更是深远,需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将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首先,需要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基本土地制度,保障其基础地位。当下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就是巩固和加强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合理配置制度资源、有效构建政策体系的过程。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产业兴旺以及升级优化基本产业制度的基础[12]。再者,就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农村整体面貌依赖于良好生态和宜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应通过完善相关生态机制、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切实解决乡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困难,进而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13]。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3):7-16.
[2] 于欣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邳州市村干部激励问题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20.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4]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4-6.
[5] 刘非,吴承强.新时代语境下乡村振兴战略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6-52.
[6] 张志恒.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J].商业文化,2021,(33):14-16.
[7] 唐夕斐,郭亚梅.“双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协同创新研究[J].山西农经,2021,(11):26-27.
[8] 金铭.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5):22-23.
[9] 刘忱.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J].中国领导科学,2020,(6):95-97.
[10] 郭愚恒.试论如何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山西农经,2020,(21):4-5.
[11] 郭小平,张文昌.新发展格局构建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1,(19):212-216.
[12] 周其森.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J].中国合作经济,2020,(1):16-17.
[13] 黄美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成机理与路径选择[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