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涛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琴筝清曲”产生于明清,是在宋元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古琴、古筝而形成。明清时期流行于菏泽地区,多为文人雅士携琴访友、自娱自乐的形式。它是山东琴书、山东筝乐、菏泽弦索乐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早期综合形式,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琴筝清曲内容丰富,曲牌众多,由当时流行于菏泽地区的“小曲子”逐渐发展而来,主要成熟于清代。明中后期“曹州”(今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等附近一些文人雅士编词作曲、抚琴抓筝、弹唱自娱、以乐会友,形成了早期的“琴筝清曲”。其风格古朴典雅,并且带有浓郁的地域民间色彩。演唱曲牌共有200余首,唱段百余个,演奏者自操乐器,亦唱亦奏,一专多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代,民间许多老百姓选择进城谋生,将当时农闲或节日时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转变为卖艺卖唱的职业演唱行为。为了迎合听众的口味,在音乐唱腔、演唱内容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只重音乐性演变为注重刻画人物、强调故事的趣味性。自娱性的琴筝清曲也逐渐发展为职业演唱的“撂地说书”。
琴筝清曲常用乐器有古筝、扬琴、琵琶、软弓胡、擂琴等。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称之为“元明诸宫调在民间的遗存”[1]。曲坛名家张军先生赞其为“远溯唐宋,近谐乡音,明清俗曲,串珠集珍”[2]。
到了现代,菏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苏本栋先生带领协会其他会员及民间许多艺人在2011年正式成立了“琴筝清曲古乐社”,古乐社的成员们积极编创、排练,对琴筝清曲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乐社最初建址于菏泽市天香公园,后因各种原因,迁至菏泽市牡丹区中华路花都大酒店旁的乡韵阁曲艺厅。
“琴筝清曲古乐社”自成立以来就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承担着山东琴书、山东筝乐、菏泽弦索乐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以赵登山为演奏指导,乔建中、张振涛、项阳等知名的传统音乐学者为理论指导,苏本栋为主创作研究;古乐社集中了菏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大都是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是琴书演唱大家,又是弦索乐、古筝乐演奏高手,一专多能,技艺精湛。以胡华山、王振刚为主的60岁以上老一辈演奏员引领,祝妍芳、王玉珍、胡凤霞为主的40岁以上骨干演员,孔鲁顺、张伟伟为主的重点培养的青年学徒,这样以老带新,层层递进的科学框架构成。乐社成员在排练演出的同时,极力挖掘、整理、恢复、传承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曲目和经典唱段,多次在全国艺术展演和音乐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山东地区的民间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关于“琴筝清曲古乐社”以及琴筝清曲的文献资料稀少,理论层面的挖掘比较匮乏,亟需我们收集、梳理以及进行理论研究。
“琴筝清曲古乐社”使用的乐器是比较全面的。乐社成员分工明确,各自乐器技艺也达到一定高度,古老的琴筝清曲中所涵盖的演奏乐器,乐社成员也都有所涉及。比如常用乐器:擂琴、古筝、小扬琴、琵琶,根据曲目的不同及人员的数量增加还经常加入软弓胡、坠琴、二胡等其他乐器。
擂琴,又名擂胡(见图1),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乐器。擂琴是20世纪初民间艺人王殿玉在坠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来,加长了琴杆、加大了琴筒,琴弓较二胡弓长,所拴马尾束较宽。它的音域宽广,音量较大,音色柔和圆润,是琴筝清曲常用且有特色的乐器,既可以独奏、合奏和重奏,又可以模拟人声、戏曲唱腔,同时还可以表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以及笙、管、唢呐、京胡、二胡、锣、鼓等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古乐社”中的擂琴:琴高118cm,琴筒直径16cm,弓长111.5cm,有效弦长88cm。
软弓胡,又名软弓京胡(见图2),它各部件的质料、规格及整体结构与京胡基本相同,软弓胡的弓子特殊,其弓杆由两部分组成:上半弓杆用薄竹片弯成钓钩状,下半弓用细圈竹制成,形状与京胡弓子相同。弓毛用马尾制作,比弓杆长出约三分之一,形成软弓的结构。软弓胡的弓子较软,演奏者可通过中指与无名指向外推,小指向内压,来调节弓毛的松紧度,达到预期的音色,大大丰富了乐声,用它可以拉出类似唢呐、扬琴的声音,可以模仿各种鸟鸣声。通过调节弓毛松紧度,产生了一些普通琴弓难以演奏的技法,对演奏者的技艺要求较高。“古乐社”中的软弓胡:琴高55cm,筒长11.5cm,琴筒直径5.5cm,弓长73.5cm,弓子弧度11cm ,弦与琴杆的距离3cm,总弦长47cm,有效弦长26cm。
图1 乐社成员胡华山演奏擂琴(1)图片来源于笔者田野调查,拍摄于2018年8月28日(图2、3、4、5、7同)。 图2 乐社成员孔鲁顺演奏软弓胡
坠琴,又称坠子、坠弦(见图3),传统拉弦乐器,是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在琴筝清曲古乐社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音色浑厚、柔美,可以模仿多种特有的声音。坠琴拥有较长的指板,鼓面常见的有两种,一为蟒皮制成,二为桐木板制成。其乐器特色是大幅度的滑音。“古乐社”中的坠琴琴筒为圆琴筒,鼓面蒙蟒皮,高91cm,琴筒直径11cm,弓长85cm。
图3 乐社成员王振刚及其演奏的乐器坠琴
扬琴,又名洋琴、打琴,约在明清时期从阿拉伯地区传来,琴身呈梯形,两侧安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经长期演变已与波斯的桑图尔有了很大区别。其音色明亮,刚柔相济,表现力丰富。“古乐社”采用的扬琴较现在常用的四排马扬琴体型要小巧很多,前宽53cm,后宽93cm,琴梯高43cm(见图4),演奏者常右手单手弹奏,左手打板,以此完成伴奏任务。
图4 古乐社演奏的扬琴
“古乐社”中常用的另外两件乐器古筝与琵琶,与现今乐器无异,均为新制乐器。
在当代推陈出新的背景下,乐社除了演奏菏泽弦索乐古曲一套之外,在乐曲数量上难免显得单薄,要想把琴筝清曲发扬光大,必须拓展乐曲进行创作,由苏本栋先生作曲的《乡音和鸣》《苏堤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虽与传统的古曲有所区别,主要是不再完全采用八板体结构,但亦运用了其中的部分曲牌,通过吸取当地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并加以其他曲牌连缀组合成了现今的新作乐曲。下文就选取新编琴筝清曲弦索乐《乡音和鸣》和琴歌《苏堤月》为例,探讨他们与传统乐曲的渊源和异同。
《乡音和鸣》由苏本栋先生编曲,采用筝、扬琴、擂琴、软弓胡、二胡、坠琴、琵琶等多种弦乐器组合的乐队编制,由传统曲牌加以变化连缀而成,乐曲采用了六支琴筝清曲的牌子曲,分别是【大八板】【花轿行】【叠断桥】【上河调】【琴韵翠竹】【夜静銮铃】,其中【大八板】【琴韵翠竹】【夜静銮铃】是传统碰八板的曲牌,其余的是采用山东琴书、鲁西南鼓吹等民间艺术中的曲牌。
引子采用散板形式,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模仿蝉鸣、鸟鸣、鹧鸪鸣、鸡鸣及牛叫等,表现了悠闲自在的乡间田野景象。这种通过发挥乐器特性模仿的技巧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器乐中都能见到,但是《乡音和鸣》的运用技巧与山东传统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的用模仿大自然鸟类鸣叫来刻画画面的表现手法相似,且音乐的素材也有相通之处。
乐曲的第一部分采用了传统曲牌【大八板】,与菏泽弦索乐相同的是采用了传统乐曲“八板体”的结构,即乐曲分八个乐句,每个乐句八板,第五乐句扩充四板,八八六十四板加上四板共计六十八板的结构,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此曲牌乐器合奏不分主次。
乐曲第二个曲牌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花轿行】(又名【抬花轿】),乐曲气氛转向欢快热闹,由软弓胡领奏。关于曲牌【花轿行】的应用,最广为流传的应该是山东传统民间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了,其中【抬花轿】在《百鸟朝凤》中作为第一支曲牌出现,富有喜庆色彩,乐曲富有技巧的各种装饰音,特别是滑音、颤音、气顶音和泛音的运用,使它更具山东唢呐的特点,将民间礼俗场景勾勒了出来。而在《乡音和鸣》中以软弓胡的音色模仿唢呐音色,以软弓胡用特殊技法演奏出的“嘟音”模仿唢呐的花舌音,营造的气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谱例1 传统乐曲《百鸟朝凤》中【抬花轿】节选[3](P37)
谱例2 新编弦索乐曲《乡音和鸣》中【花轿行】节选(2)谱例来源于苏本栋先生提供的油印简谱,转译成五线谱(谱例4、6、8、9、10、11同)。
通过比对,二者旋律骨架一致,新编乐曲有选择地运用了【花轿行】最具特点的旋律线,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原有风格创作,属于根据传统曲牌进行改编的类型。
乐曲的第三个曲牌是传统曲牌【叠断桥】,该曲牌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甚广,与菏泽地区甚至菏泽弦索乐联系较紧密的,则是山东琴书《白蛇传》中的许多唱段都有运用到该曲牌。在《乡音和鸣》中,该曲牌的领奏乐器变为坠琴,这也符合由山东琴书曲牌发展而来的特征,作为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的坠琴,在此处演奏更为贴切。
谱例3 山东琴书《断桥》【叠断桥】节选[4](P44)
谱例4 《乡音和鸣》曲牌【叠断桥】节选
《乡音和鸣》采用曲牌改编的形式,将山东琴书唱段融合到弦索乐当中去,既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尝试,又为弦索乐注入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下一个曲牌【上河调】也是采用山东琴书《白蛇传》的曲牌进行连缀,领奏乐器改为擂琴,该乐器音域宽广、灵活,可模仿包括人声在内的多种声音,尤擅长对戏曲声腔的模仿。擂琴领奏的【上河调】,充分发挥了擂琴的特性,模仿琴书唱段,惟妙惟肖。
谱例5 山东琴书《白蛇传》“水漫金山”节选[5](P90)
谱例6 《乡音和鸣》曲谱节选
乐曲的最后两个曲牌选用了菏泽弦索乐“碰八板”大板第四古筝乐曲的前三首乐曲的节选组合,采用古筝领奏,与传统弦索乐不同的是,在板式上打破规整的“六十四+四”的板式结构,且其他乐器不采用与传统弦索乐相同的乐曲演奏,而是采用伴奏的形式。从这两个曲牌中我们可以将《乡音和鸣》的特性做出两个方面的辩证分析,一方面,主奏乐器回归传统乐曲“碰八板”是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也显示出“碰八板”在弦索乐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从伴奏乐器不再演奏八板体乐曲的角度上,体现出新时代背景下作曲家对于传统乐曲的改编时展现出的创新性。
谱例7 菏泽弦索乐“碰八板”大板第四【琴韵】节选[6](P1281)
谱例8 《乡音和鸣》【琴韵翠竹】节选
最后,乐曲在古筝大幅度连续划奏中结束,热闹华丽。通过对新编乐曲《乡音和鸣》与传统曲牌的比照我们可知:这是一首立足传统的乐器改编曲,其曲名的由来有二,一是采用不同乐器模仿各种鸟语及家禽的鸣叫声,刻画了乡间清晨鸟语花香、鸡鸣牛耕的意象;二是乐器全部采用山东民间乐器组合,这些山东本土乐器也代表着山东的声音,是对齐鲁大地的热爱,是独属山东的“乡音”。
图5 《乡音和鸣》演员坐次及演出场景
除此之外,琴筝清曲古乐社还创作其他形式的弦索乐曲,如通过枣梆戏曲改编而来的《戏韵》,是采用擂琴模仿戏曲唱段及板胡主奏的乐曲,具有浓郁的山东风格和地方特色;乐社还整理、挖掘、编排了许多琴筝清曲式的古曲,例如《苏堤月》,从伴奏形式到演唱风格都较为古朴。
《苏堤月》是一首弦索乐琴歌,由苏本栋先生于2015年整理改编而成。曲调源自古老的牌子曲。曲词典雅,曲调古朴。歌者字正腔圆,一咏三叹;乐者轻拢慢抹,以情带声。此曲为a七声清乐羽调式,六个乐句构成的乐句群,呈现着传统琴歌常有的“起”“承”“转”的结构。
图6 《苏堤月》曲式结构图
谱例9
谱例9为乐句a,也是唱词的第一句,旋律围绕mi音引入十六分音符节奏并逐渐拉伸至八分音符,最终结束在徵调式上。乐句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具有流动性,正如唱词一般,描绘出一幅晨曦出露,月沉西山之时,清风徐徐吹来,呈现烟波浩淼的意境。
短暂的停顿后进入b乐句(谱例10),旋律围绕宫音do、角音mi、徵音sol、羽音la做上下环绕,其中波音、前倚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的运用,以及古筝演奏者连续颤音的压弦手法营造出一种旅者被西湖美景所迷醉的场面。
谱例10
谱例11选自乐句c,通过符点音符节奏后紧跟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前短后长的节奏营造出游人不停追问的感觉,与唱词极其吻合。句尾节奏逐渐拉伸并渐慢,旋律下行,结束在羽音la上,描绘出曲中游人陶醉在苏堤月夜美景之中,不知今夕何夕,一步一回头,流连忘返。
谱例11
《苏堤月》字少腔多,常于抒情。唱词押的韵辙为“中东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词格为对仗式唱词5+5,5+5;5+5,5+5。第二部分词格为3+4+5,3+4+5。
此琴歌中,演唱者手持响板,用作演唱时的节奏打板。伴奏乐器以古筝为主,并伴有笙、响铃、二胡、琵琶等乐器。全曲唱词一咏三叹,怅然若失。《苏堤月》由琴筝清曲古乐社成员王振刚演唱,古筝演员王玉珍伴奏。全曲速度稍慢,情绪较为抒缓。此曲在演出中表现出了演唱者深厚的唱曲功底,也展现出乐社成员整体配合的默契。
图7 《苏堤月》演出场景
“琴筝清曲古乐社”对于菏泽民间音乐来说犹如春风细雨,乐社成员对传统音乐的执着守望,使南路山东琴书、菏泽弦索乐、山东筝乐在菏泽地区得以复苏,并生机勃发。乐社在基本坚持使用传统乐器、传统乐队组合形式、传统曲调唱腔的基础上,创作改编了大量作品,进行了一系列音乐本体的拓展与创新,为传统的音乐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乐社赓续传统,奋楫笃行,努力顺应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变革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