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农林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探索

2023-01-06 22:12黄淑成何彦锋仝宗喜王学兵董海聚贺秀媛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

黄淑成 何彦锋 仝宗喜 王学兵 董海聚 贺秀媛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近年来,“产业与教育融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也是培养优质技术人才与劳动者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法。产业与教育融合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途径,使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而达到相互推动,实现深度融合的目的,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产业与教育融合正处于有序推进、逐步深化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产教融合在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推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国内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面临一些阻碍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的突出问题。总结国内职业和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道路,对于探索规律、仔细考察和解决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打造共建双赢的产教融合成功案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辟一条产教融合、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1 国内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1.1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

高校教育事业的加快转变,深入推进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议和战略部署,其对于建设产业创新型国家和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时代意义[1]。因此,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高等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的步伐,深入推进教育模式改革,重点关注教育创新要素的更新,并与各地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引领平台相结合,从各个方面推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1.2 各校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存在差异

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已经在我国开展了多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最近几年,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产业研究院,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整合和共享各方面资源,并保证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使学校的教育和社会产业融合更加系统高效地进行[2]。

1.3 产教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

1.3.1 体制不兼容导致具体实施不畅

产教融合的发展,关系到高等学校与企业、公办民营企业和公办国有企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合作体制等容易产生不兼容现象,造成沟通不便利的情况,且各体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这一点来看,各领域的发展束手束脚,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3.2 机制不适应导致目标不清

产教融合涉及多边的合作方式:在机制上,不同创办类型的企业和学校的运行方式、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各方面存在差异,产教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在具体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往往会由于发展的目标不同,缺乏沟通或共同且明确的目标,使得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推进。

1.3.3 发展理念不一致导致合作不快

学校的发展理念和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存在矛盾。产业与教育融合的过程当中,双方都设法维护各自的利益,因此难以形成完全一致的共同发展理念。在这种合作状态之下,双方往往会合作困难,最终不得不终止合作。

1.3.4 治理不到位导致发展速率迟缓

产教融合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停留在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协议或者口头协定上,没有独立的法人主体,不能独立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和法律责任。考虑到安全稳定,工作推进存在迟缓或滞留现象,难以发挥出产教融合真正的优势,最终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不明显。

1.3.5 融合不深入导致能力被限制

由于上述因素的限制,产教融合更多地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事实表明,产教融合不够强,合作各方信心不足,对融合的创新和发展缺乏信任。

2 产教融合的内涵和机理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相融合,合作各方协同发展。实质上是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例如高校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不断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实现校企协作教育模式。

产业与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社会体系,两者的本质属性、社会职能、组织结构、价值取向、评价机制等大不相同,所以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产业与教育融合能够创新发展的前提是理解产教融合的机理,即产业和教育的独立特征、共性因素、结合点、内在的关联性,以及两者融合的方向和形式。产业和教育具有独立的特性,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基础。生产与教育作为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互独立存在于体系当中,这是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3]。

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高等教育机构是人创办的为了传承和拓展知识的组织。教育是人类以深奥知识为原材料,开展的知识的传授、探索、融合、实践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生产是为了创造价值,获得经济效益。生产和教育有共同的要求和结合点,二者的要求相辅相成。生产和教育既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又有共同的要求和结合点,这是两者融合的先决条件。产教融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各类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探索开拓新知识;科技成果转化[4]。教育界虽然不断地累积丰富的科技成果,但实际却缺乏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金融资本支撑和资源供给,从而大部分情况下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使得科技成果无法体现出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产业界则需要新的科技成果来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避免被竞争者淘汰。虽然产业界具备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但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和提升能力。因此,可以从科技成果转化层面将二者结合。高等教育界以应用需求为指导拓展和更新知识,与产业界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二者是相互结合,互相推动发展的[5]。

生产和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生产和教育的需求相辅相成,使二者相互结合,可促进社会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形成紧密的互联关系。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职能已经逐渐从知识的拓展转变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创造,高等教育机构在知识的探索创新过程中,在不断地向不同维度转变(跨学科或是跨界),并从以学术研究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应用要求为中心。高等教育机构需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从科技知识的创造者,转变为既是科技知识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科技知识成果的转化者。产业和教育要立足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以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6]。

3 农林高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农林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其自身的办学宗旨、服务取向、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走独立的产教融合道路,实现途径是建立以教育专业类别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相适应、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共享、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传播与交流、教育与产业机制融合等为特色的高品质的高等教育体系。

3.1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深度融合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职业的工作需求和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分出的学科类别,同时也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元和文化载体。根据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计划、进行专业培训,以更加系统地培养专业人才,是现代农林类高校的一大特点。专业结构调整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并且应当适应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和行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要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互联互通的专业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集群[7]。

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农林类高校中的一员,从自身定位出发,利用农林类高校所具有的优势,将校内所开办的特色或重点专业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兽医专业,通过兽医专业学生在各大型养殖企业中开展实习工作,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友好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更好地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正是这种有益的合作关系,使得学校专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校致力于培育出优秀人才,其投身于社会产业当中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产业会为优秀的大学生打造一个更优质的社会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校企合作形成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

3.2 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的深度融合

从广义层面上讲,专业也可被称为专业性职业,而专业性职业都存在共同点,就是每门专业都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8]。因此,专业具有和某种社会职业相似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和职业存在着对应关系。教育标准应当以专业需求为教学标准,从而体现职业工作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而职业标准是作为社会标准来体现企业的需求。两者虽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也存在着同样密切的关系,即应用对象的连续性、目标指向的统一性、内容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等。

若要实现产教融合,必须将专业标准和就业需求进行深度融合。一是将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为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融入日常课程体系中,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并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实现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工作标准要求相符合。二是根据产业结构转型的变化对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将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教育标准,从而增强毕业生对职业工作的适应力,同时使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相关职业标准相适应[9]。三是职业标准与专业要求课程的结合,即根据相应职业和专业的需要,将职业标准的职业内容和职业需求标准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各个任务或教育的具体实施课程,以适应完整职业教育的需求[10]。

3.3 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

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的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并使资源能够被高效利用。共享是每个共享主体在“成本与利润”的基础上寻求利润的主动选择。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具有资源共享的良好基础,这是因为产业体系不仅具备对市场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成熟的运营能力,还具备先进的生产设施、专业的技术人员、优质的原材料等必要且优良的生产资料[11];而教育体系拥有如技术、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等产业体系所缺乏的生产要素。

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要素双向转化,同时达到促进产业发展和优质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方面,将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点转化为企业、产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增加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转化为学校先进的教育特色、实习场地和教育资源[12]。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提高各方的资源共享水平,构建“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实践体系;拓展资源共享空间,共同打造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评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育基地。

3.4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校园知识、理念和精神等。企业文化可规范职工的日常行为,并产生凝聚力,是职工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是引导文化,它具有引导和解决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问题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13];企业文化是实践性文化,它具有激励职工不断努力创新,以及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作用。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同样需要融合与交流。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流,能够帮助高校应届毕业生尽快适应职场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当代高等学校应在社会外部价值的引导下,进一步承担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衔接应当如何实现?一是要加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力争构建出具有时代特色和适应时代潮流的校园。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使校企之间的文化得到合理的流通,让学生尽早体验职业工作的环境,减小其步入社会工作岗位时所遇到的压力;响应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14]。同时,优质的校企合作沟通平台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应依托现有各类产教融合网络平台,拓宽和丰富校企文化交流的渠道[15]。针对良好校企合作沟通平台缺乏的问题,在2021年4月6日,河南农业大学与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旨在探索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业态,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要素在基层集聚等目标。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指出,双方要依托河南农大优质的师资力量,立足牧原实业集团大型现代化养殖企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智慧养殖的高端技能培训基地、智慧养殖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产业服务平台。通过这类校园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渠道,能够促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3.5 教育与产业机制深度融合

教育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政府具有调节教育资源分配公正性的职能,对于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市场对于产业系统的资源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系统是以创造利润为目标,教育制度则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实现教育与产业机制的合理融合,首先要解决市场与政府之间、收益与育人之间的矛盾,保护合作者的权益,承担风险,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探寻产业与教育创新融合的方式,从而使教育与产业机制深度整合以及协调发展。

突出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先导示范作用。探索企业转型和教育融合机制创新,推动地方高校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确定多个高等院校为试验基地试点,并且依托各个实践性平台和多方资源与高校一同进行转型工作,为高校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依托高校项目,发掘深化产教融合的规律认识,总结经验并且模型化,形成程序化工作机制[16]。

4 结语

社会产业应当着重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建设规划既要关注产业重大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以联合产业研究院为抓手,加强产教融合,加强横向项目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农林类高校,要以农大牧原产业研究院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以贡献求支持,促进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关于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给予河南农业大学三点建议:一是打通企业与大学的合作通道,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二是创新思维,赋予研究院灵活的体制机制;三是以共建研究院为契机,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成为一流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应当着力落实农林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各项措施,积极为农林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发挥农林高校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职业写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