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淇 曹藩荣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集约化的开发利用,在农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石油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人类对自己的生活家园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如土地减少、荒漠化发展、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的威胁。针对这些问题,农业发展方向与道路成为人们思索与考虑的焦点。世界各国陆续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替代性农业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一种适应时代变革和探索农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可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出现了尚未克服的难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为了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实现“双碳”目标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4]。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作为农作物之一,茶叶生产中也存在不少环境问题。黄东风[10]等分析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型茶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涵盖了氮肥随意施用导致施用量超标、高成本高次数地施用农药、栽培的茶树品种结构单一、采摘期难度大成本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低,低产茶园占大部分、产投比低、效益差,茶园物种单一、生物链短、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不高等,因此,如何解决我国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问题。1986年,张顺高首次在中国提出生态茶的概念,几十年过去了,我国生态茶园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形成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
(1)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这一重要理念科学地把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即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底色,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然而,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蚀严重、产量质量较低、病虫害频发等问题在中国传统茶区栽培模式上经常出现。解决这些栽培问题,需要依托长期稳定高产的绿色生态经济友好型茶园的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茶叶生产上的体现就是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建设绿色美丽茶园,以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建设休闲生态茶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茶叶是“乡村振兴战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最适合的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生产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厚、产品环保健康的优点。广东山区农村生态环境优越,是实现茶叶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环境,推广茶园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生产安全健康茶叶,最终实现农业振兴和绿色崛起。
(2) 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现实体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将茶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茶作为国饮,通过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为了推动茶业长远发展、促进茶企稳定增效、开拓茶农增收新渠道,需要建设可持续发展茶园。
生态茶园建设是茶旅融合的基础,胡露瑶[9]介绍了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刻影响下更高层次的旅游领域,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方式,具有可观的前景,因此,对茶园的生态进行改善,以达到长期稳定的、绿色的、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最优化,离不开生态型茶园的建设。
(3)是顺应民意,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健康中国,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明确了环保、体育、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民政养老等部门须“守土有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最重要的就是让人民吃得放心。要加强建设生态化茶园提高茶叶品质,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无污染茶制品,促进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 种植单一物种,效益下降
从生物结构上看,若只单一种茶,物种多样性较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简单脆弱,生态平衡容易打破,造成茶园生态控制病虫害的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病虫害爆发。同时茶园品种单一,还会造成土壤肥力衰退快,适期采摘难度大,茶叶资源利用效率低。由于茶叶的品质与特定时间和长势密切相关,对应的茶叶采摘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洪峰期”。采摘期中,要求匹配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且造成高额的成本,很容易造成大量优质和标准鲜叶原料来不及采收而形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最终导致鲜叶采摘不合理,产品价格降低,产业效益受损,大大降低了茶叶资源有效利用率。
(2) 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现在我国已记载的茶树病虫害的种类多达820种,病害虫每年给茶叶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在传统茶园中,利用化学防治来应对病虫害侵染在某些地方还是存在的,这样会造成茶叶农药残留,不利于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在外贸上,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有相当一部分超过欧盟标准,导致茶叶出口量下降,影响部分茶农收益。
(3) 茶园有效利用率低,产生生态问题
部分茶园开垦状况随意,忽视“合理密植”,难以做到科学和有效地栽培管理,光能利用率低,土壤营养不能充分利用,产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我国茶叶多种植于山地,过度开垦对山体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和滑坡等不利影响。
(1) 优化茶园内部物种结构,合理配置生态位
建设山地立体茶园,合理配置生态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效益,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在茶树栽培中,合理地规划生态位十分重要。周外等[13]研究表明,在垂直结构上2个或2个以上物种的生态位要分离,可使光能得到2~3次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在水平结构上,要避免过多的重叠,使通过上层树木的直射、透射、漫射光满足下层作物需要,保证系统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互补性。同时,在茶树品种结构调整中,黄东风等[10]提出应遵循“调优、调高、合理搭配、多样化发展”的原则,调整种植高产、高抗、高效益的茶树品种,实现早、中、晚芽茶树品种合理搭配种植,调整种植适合加工多茶类或多样化产品的茶树品种。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全国各地茶园因地制宜,创新研究出多种生态茶园建设模式,陈荣冰[2]总结了共有以下几种生态茶园模式:茶——林(果)复合型、茶——林(果)——草复合型、茶——林(果)——花复合型、茶——林——果——草模式、茶——肥——草复合型、茶——药复合型、茶——胶复合型、茶——禽(牧)复合型、茶——药(牧草)——禽(畜)——渔——沼复合型。
其中茶——胶复合型茶园模式是将亚热带性质的物种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与热带树种橡胶树共同种植的模式,使得茶园群落带上了过渡性质,这种过渡性质的群落结构能与过渡性质的气候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了群落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冯运来等[7]结合临沂茶叶生产实际,开发应用茶——林——中草药(百合、丹参、金银花)立体生态复合模式。冯向阳[6]通过对云南生态茶园分析,得出适宜普洱茶区种植树种有天竺桂、柿、桃李、桤木、澳洲坚果、香樟树、樱桃等的结论。
目前,我国生态茶园主要以茶——林(果)复合型为主进行建立,在茶园周边及园内布置成带状或网状的以杉树、合欢、梨树、桃树、油茶、棕榈和樟树等品种为主防护林带,有利于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还有利于茶行遮荫以改善内含成分提高茶叶品质,防止夏季高温对芽叶新梢的灼伤以增强持嫩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保土保肥,在一定程度上栽培经济林还能取得经济效应。
(2)依靠科技创新建设智慧管理茶园
伍朝友等[12]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茶园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生态茶园具有完整性、关系延展性、效益性和协调性的特点。
选择茶园地址方面,要选择环境较好,绿植覆盖率高,水源清洁,土壤基础良好,远离污染区、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地方。同时,生态茶园的正常运行必须提供科学合理的用水保障,包括配套建设蓄水池、集水系统、排水系统等。加建节水灌溉设备如喷灌、滴灌设备可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满足茶树生长的水资源需求。
目前国内已研究开发了较多的茶园气象监测预警技术和方法,如环境实时监测与防冻预警系统、监测茶园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网络系统,物联网技术对茶叶生长过程中环境因素,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建立茶叶生长信息库,及时对病虫害的暴发进行预警等[3]。
(3)强化栽培技术研究,减少污染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控制茶园病虫害最普遍有效的手段。使用黄绿色粘虫板诱杀茶黑毒蛾、小绿叶蝉等的物理机械防治方法,相较于化学防治来说更为绿色安全。也有研究者提出人工助迁青蛙、蜘蛛、肉食性瓢虫等捕食性天敌的生物防治方法[10]。范冬梅等[5]通过对浙江省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介绍提出了“以花抑虫”、“以草制草”等茶园绿色防控新技术。其原理是以害虫或益虫的分布和密集度为研究内容,利用行为改变刺激物让害虫通过驱避剂被推离主栽作物,利用高效的引诱剂将害虫吸引到特定区域杀死。
在栽培技术方面,除了基本的肥水管理与修剪采摘标准,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特殊的巧妙的应对策略。如广东茶区土壤普遍因施肥和养分平衡造成土壤退化和施肥效率低,针对这一状况,陈亿勇等[3]创造性地利用土壤工程生物——蚯蚓,研究建立了茶园土壤生态调控(蚯蚓有机培肥)技术,有效促进土壤阳离子吸附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恢复土壤可持续培肥能力。使茶叶产量稳定增加15.2%-23.5%。李进发[11]通过对安溪县生态茶园规划建设与策略研究表明,要通过堵源、宣传、培训、引导、督促、抽检,即利用宣传车、广播、有线电视等各种渠道,加大茶叶卫生质量标准的宣传力度,宣传控制茶叶农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民的茶叶卫生安全意识,使茶叶“农残”降解工作变为茶农的自觉行动。深入茶区进行科学防治茶树病虫害的技术培训,引导茶农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更替农药和生物农药。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资监管平台,从源头上把好茶园质量标准,可推行茶园农资投入品登记备案和实名购买制度,杜绝农药进入茶区。同时也要加快推进茶叶生产企业“一品一码”追溯管理,做到来源可追、源头可控、去向可查、责任可究[1],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