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改革选科适应性现状调查之研究
——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2023-01-06 07:50:03王楚兵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选科科目中学

向 福,吴 慧,王楚兵

(黄冈师范学院 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针对“一考定终生”“唯分数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城乡入学差距大”“学生择校”等问题,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一、二批试点相继启动新高考改革[1]。在学习借鉴第一、第二批实验省市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作为第三批试点正式实行“3+1+2”的新高考选科模式。

自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各学者针对学生选科因素、走班模式以及学生生涯规划、新高考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学生选科缺乏有效依据,部分中学未建立完善的选科评估机制[2];中学在实施走班制过程中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存在困难[3];高中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4];新高考扩大了不同层次中学教育教学不平等[5];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6];学生选择意向不明确等问题[7]。并发现中学普遍存在师资不平衡、管理模式落后等现象。综上,已有研究对新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开展了比较深入地探究,但研究多为理论方面,缺乏对改革实际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不同层次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当前新高考改革制度正处于落实逐渐完善期,有必要及时对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针对改革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黄冈基础教育声誉鹊起[8]。有鉴于此,本研究选择湖北黄冈不同层次的中学,对其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新高考改革的适应现状,就其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为正在推行新高考改革政策的省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 调查对象

以湖北省黄冈市11所普通高中学校为调查对象,包括市级重点高中2所,县级高中7所,乡镇高中2 所。发放调查问卷1100 份,回收996份,964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和女生占比分别为50.93%和49.07%,同时访谈了黄冈市教育部门及中学相关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高考配套机制体制分析

2.1.1学生选科情况

从选科情况看,“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选择最多,占48.24%,呈现传统的理科趋势;其次是“物理+生物+地理”组合,占16.08%,选择最少的是“历史+地理+化学”组合,仅占1.04%。其中,由学生根据意愿自主选择的科目组合占66.39%,说明目前高中还不能完全提供学生的意向科目组合。根据访谈信息,由于师资、制度、硬件等资源缺乏,高中学校难以提供新高考的12种组合,多采取的是“套餐组合”的选科模式,即高中只开设了几种较多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个别学校甚至依然是“大文”“大理”两种组合,学生只能被动选择,所沿袭的依然是传统行政班管理模式。被认为适应新高考的“走班制”,还面临着学生、教师与公众的价值困惑、课程文化、学习文化、评价文化方面的文化阻力以及管理层面与德育层面的实践挑战[9]。因此,新高考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科目组合,所触动的是深层次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的改革。

2.1.2学校执行情况

从整体来看,对于“新高考改革的了解程度”,尽管只有40.5%的学生表示了解新高考,但对新高考持肯定态度的学生达到90.9%,说明新高考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但从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情况看,仍然有36.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说明学校对新高考执行效果还有待提升。从乡镇县市级学校的情况看,乡镇高中学生在新高考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方面明显低于县市级高中,分别低12.3%和20.9%;但从学生对学校新高考改革执行情况的满意度看,县市级为38.9%,乡镇为35.1%,均不甚满意。究其原因,高考改革对中学提出了新挑战,与新高考匹配的课程结构多元化、选修制和走班教学、场地分配、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等等,都需要进行重新认识和构建。

2.2 专业和职业生涯认知分析

选科时,仅25.83%的学生意向科目明确,49.59%的学生则犹豫不决,24.58%的学生明确表示迷茫,不知道选什么好,甚至希望由父母或学校包办。相应地,学生自主决定选科的占26.97%;其次是父母,占23.03%;再次是老师,占17.12%;受朋友及同学的影响分别为15.77%和15.35%。因此,超过70%的学生选科茫然,或者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表现出较弱自我认知和自主选择能力。

有研究表明,学生选科主要受兴趣、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任课教师的认可、功利因素等方面的影响[10],在选科过程中存在功利主义、茫然与焦虑、自主选择能力较弱等问题[11]。调查发现,高考选科依据“个人擅长”的占24.22%,“感兴趣”的占18.15%,“高考志愿选择多”“科目简单、易得分”等功利因素的分别占22.97%和11.30%,从专业和职业因素选择的分别只有4.36%和6.96%,“认可任课老师”的仅3.42%。因此,兴趣特长依然是选科的首要因素,任课教师的影响已然变弱,但功利性的“选考投机”现象依然不可忽视;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较少从大学专业和职业生涯因素考虑选科,从而导致“茫然”,为高考而高考。

据统计,新高考首选物理科目可以报考97.4%的本科专业,而历史科目仅可报考50.8%的本科专业[12]。部分考生因畏难物理而选择了历史,导致高考志愿填报选择空间相对较小,“投机”反而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从访谈情况看,目前这一“选考投机”现象得到部分缓解。但无论是“投机”还是“茫然”,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弱主要还是由于缺乏对大学专业及职业生涯方面的认知,从而让高考选科变得盲目和盲从,这有违高考改革的初衷,更反映出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3 高考改革宣传引导方式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学校对新高考改革宣传方式较多,包括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的介绍、家长会、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发放资料、年级大会、宣传栏等。其中以班主任、学科老师介绍为主,占比为64.32%;其次是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占比分别为45.33%和42.63%;专题宣传栏、宣传橱窗仅占14.94%。从宣传效果看,包括专题讲座等方式多局限于新高考改革形式上的内容,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科深层次的需求,导致学生较少从大学专业和职业生涯因素考虑选科。

学生需求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学对新高考的宣传引导需要加大力度。学生需求最大的是选科前开设一门生涯规划课,占59.96%;其次是新高考专题讲座需求,占56.64%;再才是主题班会、家长会、学校宣传栏等宣传方式,分别为37.24%、32.99%、24.07%。然而访谈发现,大部分中学均开展了专题讲座,但次数较少;生涯规划课只有少数中学开设,但效果不尽人意,甚至面临取消,无法满足引导学生自主选科的深层次需求。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1.1教育部门缺乏与新高考配套的体制、机制

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自由选科和个性发展,中学实施“走班制”成为必然,其对中学目前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根据访谈可知,这种师资短缺的问题在乡镇中学更为明显。由于教师资源缺乏等问题,选科“套餐组合”成为中学适应高考改革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供选择的科目有限,其选考自主权远未落地。如何配置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这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倒逼中学进行改革,加强教师的合理利用。但改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访谈中部分学校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市区重点中学来说,高考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或许可以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契机,但对于大多数乡镇的中学而言,师资缺乏只会进一步阻碍学生的发展,呈现“马太效应”现象,反映出在基础教育方面缺乏体制、机制与新高考配套。

3.1.2学校缺乏正式的、规范的生涯规划课程

学生能够自由选科的前提建立在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及拥有较高的选择能力基础上,但高中生个体意识还在发展当中,对生涯规划更多呈现出意识薄弱的状态。学生往往以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多、能考得更高的分数为标准进行选科,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选考功利化倾向。面对新高考改革选考制度,各学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学校缺乏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生涯规划课开展次数较少或者课程形式化,而生涯教育不是一节课或者由班主任简单介绍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构建一个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参与性与收获感相统一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3.1.3师生缺乏对新高考内涵的了解

学生选课前需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及引导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专业发展趋向、高等学校招生要求等内容,进而理性地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做到不盲目跟从[13]。但据调查和访谈来看,学生对新高考政策及大学专业等知识不够了解。虽然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等问题,但由于改革存在复杂性,当前高考仍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因此,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选科时仍然以“如何取得更高的分数”为指向。这种选科指导,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难以真正促进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提升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4-15]。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于新高考的内涵亦不够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只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学校缺乏对教师培训,教师依旧依赖旧高考的教学模式,思想、角色还未转变。

3.2 建议

3.2.1实行“出入性”教师流动机制,推动“套餐组合”向“走班制”改革

“走班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师资缺乏,也是中学目前普遍采取“套餐组合”选科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县市级地区,地方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各中学联盟,实行“出入性”教师流动机制,即教师不固定在某一学校,而是根据每年各中学生源情况,由地方教育部门安排在各区域内中学进行交流轮岗。对于乡镇地区,可由县市级师资较好的学校推荐名师、特长教师、学校优秀管理人员,让这些优秀资源帮助师资较弱的学校,以缓解或解决科目教师资源缺乏、分配不均等问题,最大限度促进教师资源合理利用,推动适应新高考的“走班制”改革。

3.2.2创新生涯规划特色教育,引导学生不再“为高考而高考”

改革课程形态,强化职业场景模拟、VR体验、企业行业见习等专业职业认知体验,创新生涯规划教育,形成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适应新高考的特色教育,甚至通过和学科教学目标融合,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激发动力潜能,提升决策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让学生回归理性,不再“投机”和“茫然”、不再“为高考而高考”。

3.2.3加强师生新高考内涵引导,积极适应角色变化

一方面,相对于“一考定终身”“鲤鱼跃龙门”的感觉,新高考更立足于未来社会对人才选拔、类别的多元化需求,不仅需要顶尖科技人才,更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新高考也带来教师职业的变化,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育人;不仅教学,更要管理;不仅课堂,更要实践;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伙伴关系。因此,面临新高考改革,中学不仅要宣传引导学生、家长同等重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要积极引导学科教师尽快适应新高考带来的职业变化。

猜你喜欢
选科科目中学
长春外国语学校新高考选科走班先行先试探索成功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考试与招生(2022年2期)2022-03-18 08:10:02
在多解中学创新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4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