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祺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体育部,天津 300400)
阳光体育是新时代国家对体育教育的新要求,推进阳光体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实现课程多样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继而改善当前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对此,高校层面应积极认知阳光体育教育重要性,不断完善其保障机制,促进阳光体育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指导精神,全面推行阳光体育,对高校体育教育而言,是一次创新发展新机遇。首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基于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得课堂中融入丰富多样阳光体育教育与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现出高度契合性。而阳光体育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阳光中提高体育素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更具积极作用。其次,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多样化。阳光体育教育实施突破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跑步、球类运动,融入丰富多样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文化,并结合体育心理教育,使得传统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形式发生较大变化,从注重个体体育技能转化为提升团体体育素质。丰富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与运动项目,使学生对体育课堂充满兴趣和参与热情。最后,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化。体育教师不仅发挥课堂组织与管制作用,亦对学生有深刻影响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依赖教师,避免课堂松散无法管理。众所周知,体育课程相对而言,大多数学生自由走动,课堂迟到、早退十分普遍,若教师威信度高,自然能减少课堂纪律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对体育课程教育体现出重视度低的问题,继而对教育工作造成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基于宏观角度,并未站在战略层面认知体育教育重要性,造成教育资源投入长期匮乏,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足,面对高校不断扩招生源,体现出二者之间的矛盾性,体育设施数量难以满足学生运动锻炼需求,师生比例出现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与其他院校相比,体育教育发展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基于微观角度,对于非体育类高校而言,体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对高校排名并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亦无法做出共享,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投入的内在动力不足,导致体育教学时间被挤压,对课内外体育教育活动支持力度薄弱。甚至许多高校针对研究生阶段教育,直接取消体育课程设置,均体现出对体育教育重视度不足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依托体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然而体育素质包含多项内容,如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等,但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增强,难以实现总体教育目标。特别是终身体育能力,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是使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外,仍然能够形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长效激励机制。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将身体素质提升作为体育教学目标,并结合该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体育项目作为主导性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与终身体育能力,充分体现出当前教育目标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性。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弊端:第一,教学内容强调体育训练,却忽视为学生讲解体育保健与康复训练等方面的专业体育知识,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足。第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体育拓展训练并未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培育大学生意志力的教学内容相对匮乏。第三,体育教学形式体现出明显滞后性。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延续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形式,学生被动接受体育教师的安排,根据教师的课堂示范完成各类体育技能的模仿与练习。该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相对较差,难以构建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影响体育教学发挥应有作用。
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检测体育教学成效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缺少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通常将学生体育运动能否达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则倾向于论文数量以及参加高校科研项目。现行的评价体系导致体育教师并未全心投入,教学工作难以发挥体育教师的导向性作用。高校针对体育教学开展考核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课堂教学与学生运动训练真实情况,继而为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但由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工作逐渐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信息反馈作为配套工作机制构建的依据。
基于阳光体育视角下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发展,需为阳光体育的教学实施,构建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基础,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目标实现程度。其一高校应加强阳光体育在教育领域的宣传,促使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及各级体育教师,正确解读阳光体育的概念,认知高校体育教学融入阳光体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借助阳光体育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目标体系,继而充分发挥阳光体育的积极作用和优势。其二,不断完善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相关制度体系,为促进阳光体育教学的长效发展需构建完善的基础制度与工作机制,在多重保障下实现高校阳光体育教育活动开展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其三,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阳光体育教育的认知度,使其针对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高等院校,予以有力的经费投入和资源保障,协助各大高校构建阳光体育教育体系,为其开展阳光体育教学,提供科学指导方案。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教学,指导学生参与运动训练,需要依托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并借助课外教学,实现课内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与补充,使得广大学生群体真正实现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的基本目标。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主要以乒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等传统竞技项目为主,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对此高校体育教师可以融入健美操、武术、瑜伽以及太极拳等体育教学内容,引入传统民间体育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参与阳光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训练项目。在实施课外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在高校内部组建阳光体育社团、阳光体育俱乐部,通过社团和俱乐部定期在校园内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文化节,加强阳光体育在校园内的传播,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运动训练形式,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活动,促进教育目标实现。
融入阳光体育的高校运动训练与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并保证与阳光体育基本导向高度契合。第一,重新树立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快乐参与体育项目为目标,立足于师生平等角度开展师生深度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热情,革新传统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继而在阳光体育推动下,促进大学生在愉悦的体育学习与运动锻炼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第二,针对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操性以及可行性。同时,为弥补传统课程教学内容不足的弊端,有必要增设体育健康、体育保健相关公开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自主选择。第三,针对学生评价体系。在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程教学和运动锻炼,考察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否满足阳光体育定量评价指标,对学生整个学习与运动锻炼过程展开综合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分别从课内学习成绩评价,以及课外参与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活动、体育竞赛等方面,加强课外阳光体育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第四,针对体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由于高校体育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有所差异,其中包括大专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其学习特点与体育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需采取针对性的学习评价与教学管理方法,体现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始终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全面了解阳光体育的实施效果。体育教师作为阳光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和把控者,需要通过构建高校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教学评价机制,考察教师阳光体育教学实施效果,并促进阳光体育教育的顺利推进。首先,构建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体系,对高校体育教师阳光体育教学开展常态化评价,通过教学评价的监督和敦促,使得高校体育教师规范自身教学行为,提高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内在动力。其次,构建完善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察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教学中的理论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绩效,并针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使得评价指标具体运用时,具有较强的易量化性。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定期对高校体育教师开展科学评价,将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依据。最后,完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与奖惩机制,并将教学评价结果与其密切结合,使之成为教师晋升与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使体育教师正确认知并高度重视,对其形成有效激励和推动作用,继而逐步完善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强化体育育人效果。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全面推行阳光体育教育模式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领导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并联合体育教师共同改进现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体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运动能力与运动规律,构建新型阳光体育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