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博馨
(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0)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化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 心理健康课程越来越注重改变传统说教的教学思想,提倡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快乐的学习者、积极勇敢的探索者,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不断感悟、不断学习,从而培养其认知、技能等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理念,强调学生除了掌握课堂知识,也要学会把课堂中习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而加以正确应用。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将课堂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加上在实践中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的过程,进一步促进其人际交往技能与认知技能的共同发展。因此该教学模式适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预设的目标,强调学生在体验中愉快的学习,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体验是指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主体通过直接观察呈现在眼前的具体事物从而认识该事物本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是学生通过真切、直接的感受情境,对知识产生深刻理解并生成主观感受、积累经验的过程。根据以上,可将体验式教学概念归纳为:体验式教学是教师以学生认知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设计特定体验情境活动,学生通过特定的情境来认识和理解具体事物, 丰富原有知识系统,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教学内容,发展其恰当应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完整的人”的一种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学关注个体差异。由于个体间认知和能力存在差异,对同样事物会产生不同理解,体验感受也不尽相同。获得不同感悟的学生彼此间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对于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是很重要的。同时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成长, 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逐步发展学生体验学习的能力。
(2)体验式教学的缄默性。体验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部分感受是可以表达给没有亲历的另一学生,也有一部分则只能自己领会、不可言传,我们称这些所谓的不可用言语准确表达的内心感受为“缄默性知识”,例如:审美体验,人们在欣赏美丽的事物时,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包括个人想象、情感等,这种丰富的内心感受是深刻的,却又难以与他人言说。
(3)体验式教学的互动性。体验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关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与知识接收者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言语互动、情感交流、理解而生成的,从而增进师生感情。同时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需及时觉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以为其提供正确引导和帮助。
(4)体验式教学的趣味性。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下完成学习体验。教师要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唤醒并增强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知识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热爱学习的人。
(1)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熟悉的生活情境能促进他们进行真正有意义的体验,并在这个意义体验过程中获得新知。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模拟情境,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激发起其积极参与并尽情体验的情景。如:设计森林迷路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伴有适当紧张音乐的黑暗房间里,跟着老师的指导语,想象自己在一个迷雾重重又危险的森林求生的情境。学生在这种黑暗环境和具有压迫感音乐的氛围下,可以清晰体验到生命遇到危险时的紧张感,唤起他们的危机意识,让学生在虚拟的危险体验中感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可贵,更加懂得保护自己、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模拟的失败情境,磨砺学生的抗压能力。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因此,他们会出现心理素质较差、意志力差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一些有关失败的模拟体验情境,如:演讲失败、数学竞赛失败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会正确看待失败,并寻找、总结失败的原因,同时,在这些情境体验中,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培养坚韧心理素质,累积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
(2)创设全体学生可参与的体验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体验活动时应考虑到全体学生,可以用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中。校园心理情景剧根据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进行编制,采用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角色互换、替身等技巧,将中小学生日常中可能发生或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遇到的问题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情景剧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问题或事件的性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启发他们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从做中学。校园心理情景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周围的现象,在不脱离实际的基础上尽情发挥个人想象去编制剧情,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在分工合作、相互协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牢固人际关系。 如:在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编排心理情景剧,如讲述自己被班级同学误会的故事。学生在与班级同伴完成情景编制的过程,是学生与他人真实沟通、分享、表达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编制作品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对学生知识系统的补充、更新、完善及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一整个过程能够真正实现通过体验教学使课程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课程效果。
(3)重视活动过程,用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质。体验式教学注重用特定情境启动学生的内在认知力量,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情感需求是不同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设计适用于学生的团辅体验活动。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学校团体辅导强调学生间的真实互动,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团体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同学间的感情联结,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增强团体凝聚力。
(4)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为最大程度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价值,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依赖教师教育力量,还应积极与家长和学校的力量相结合,共同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学学习氛围。首先,学校要积极组织内容有趣、形式多样、具有启发性的心理活动,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学生填写心理晴雨表、心理小报、亲子沙龙活动等。其次,教师积极与家长取得合作,建立家校联系机制,获取学生近期在家里的心理表现,根据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综合表现,全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长期或阶段性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同时,父母与孩子应建立平等亲子关系,促进父母与孩子彼此的情感交流。另外,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为心理异常学生提供帮助和心理辅导。
(1)坚持多鼓励少批评原则。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言行和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部分中小学生可能不够自信,再加上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会下降,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觉察到学生的这一问题,没有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心理疏导,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任何事情胆怯、自我怀疑、自我放弃等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 教师应尽可能的多鼓励学生,减少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和批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坚持正面激励评价为主,帮助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逐渐找回丢失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事后反思,让学生从体验中觉察自我、发现自我,进而不断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过自我剖析,能促进其进行自我反思和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觉察能力,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感受、认识和困惑等以记笔记的方式写下来,促使学生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成长。
(3)教师在体验式活动中应给予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知识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常接触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领悟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各种心理调适方法对他们来说适用程度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或问题并给予正确引导。对于部分问题严重的学生,甚至需要老师在课后找一个安静隐蔽的场合, 对其进行个别的访谈和心理辅导。
(4)坚持平等原则,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去吸取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高姿态指使学生,而应坚持平等原则,与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5)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外,还要以每个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及认知差异性为出发点,精心思考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做多种体验活动,也只有教师自身经验丰富才能在活动中及时觉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适当调整教学活动方案,从而为学生创设正确的、有意义的活动体验情境,从另一种意义讲,体验式教学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挑战,它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系统并进行创新,有利于优秀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是纯粹的向学生输入基本的心理常识,更是为了帮助每位学生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良好心理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师在学生直接感受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感进行相关心理理论知识的提升。同时,为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学质量,教师应勇于探索,并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让体验式教学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