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春,饶永香,李文军,苟恩建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3.天门市张港高级中学,湖北 天门 431799;4.恩施市建始县第一中学,湖北 建始 445300)
2020年春季肆虐蔓延的新冠肺炎,一下子打乱了常规的教学活动。为抗击疫情,保证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全国教师“离校不离教”,面向学生采取网上授课、同步教学、资源导学、空中课堂等线上教学活动。一场疫情促使了教育系统的教学变革,整个教育领域为应对智慧教育而“被动练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停课不停学”的网络课程初期虽然暴露了一些教学问题,如教师变“网红”、深山学子屋顶蹭网上课,但是经过社会各界和广大教师的齐心协力,在线课堂逐渐步入稳定正常的教学流程。
网上教学给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和空间,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学习方式等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教师线上的教学方式、学生居家的学习效果、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现实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可归结为“用什么教、如何教好、如何学好、谁能受教”等等。
在抗击疫情的线上教学初期,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加紧赶录课程,众多网络教学平台为了吸引客户积极向学校免费供给资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和区域间的优质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导致区域间共享渠道不畅通、平台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1]。有学者对此次疫情期间河南省内20余家在线平台的公益性免费供给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和微调查发现,在免费前提下,在线课程实时直播、名师课堂实录、微视频课程、电子教材等九类资源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差别较大[2]。这说明当前在线课程资源不是供给总量的问题,而是课程资源的供给与学生学习的需求不匹配,呈现了课程资源适用性不强、针对性不准的“供给侧的问题”,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高质量课程资源相对欠缺。另外,网络内容健康规范的问题更加严峻,有的免费软件公司在推送学习资源过程中,时不时冒出网络游戏广告,甚至暗含低俗小说、黄色暴力内容。井喷式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资源,广大师生难辨良莠,容易“星际迷航”,常常陷入资源选择的迷惘和焦虑中[3]。
“用什么教”“从哪里找到这些东西来教”[4]是网课教学中教师优先关注的。为了高效高质推进线上教育,必须在教育观念、资源配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同步推进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资源的共筹、共建、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5]。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共享机制 “开放、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理念和思维方式。当前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强烈,尤其需要建立起公开公平、运转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机制。《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9〕11 号 )明确要求:“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强部门协同监管。”区域性共享的教育资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家独成的静态过程,而是着眼长远规划、系统整体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区域内学校、教师、学生不同对象的需求,逐步丰富资源内容,渐次达成阶段性目标。在落实“互联网+教育”的具体行动中,各级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落实规划,明确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和实施策略,建立教育资源建设责任分工制度、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使用共享机制等。各级各地教育部门要充分运用云端服务和大数据服务,实现资源学习的多样化、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教学服务的精准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对象人人皆学、学习空间处处能学、学习时段时时可学”的无障碍共享平台。
(二)共建优质课程,丰富资源配置 目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形式还不够丰富,教育视频形式比较枯燥,内容缺少选择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等,学生上网收看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各级教育部门要共建优质课程,丰富资源配置,要筹建、遴选和共享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层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就笔者所见,上述三级层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国家层面的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部级奖的课程资源、“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地方层面的如“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山东省济南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学校层面的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小学网络学习资源。由此建立起全国性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纵向贯穿、横向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全国中小学还可以通过建立名优教师的网上工作室、课堂直播、微课堂等形式,各学科组推选教学水平高又具备较好线上教学技能的老师轮流担任线上任科教师,建设一批普适性标准化的课程资源[6]。
(三)加强平台建设,精准推送资源 调查发现,当前在线网课教育中,广大中小学生对于在线教学平台的满意度并不理想(非常满意占48.7%,比较满意占34.6%。)[7]。由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资源开发部门和信息网络管理部门沟通合作,保留师生满意度高、运转高效的平台,逐渐淘汰容量小、资源杂、评价差的平台,坚决取缔违背教学规律、干扰正常教学、运转低效、卡顿严重的平台,优化提升平台的承载能力。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智能化转型升级教育平台,进一步降低平台建设成本,促进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平台对教育资源供给既要坚持大众化、公共化、丰富化的原则,同时兼顾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原则;平台资源推送实施动态推送、适时推送、按需推送等方式,逐步提高平台推送的智能化、精准化。如深圳市教育局整合多个在线平台资源,面向资源薄弱的学校实施资源保底制度,建立学困生资源定点定向帮扶制度。适时动态更新推送教学资源,实现学校在线开学、学生在家听课、教师线上管理“三合一”,形成多方互动的线上课程反馈机制[8]。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让昔日师生面对面口耳相传的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教师一下子转变为网络“主播”。很多教师此前并未尝试过网课,不少学校不得不加紧培训钉钉、腾讯课堂、问卷星制作等实操运用。从线下教学快速“转战”线上教学过程中,仓促准备的网课初期频频遭遇了“翻车”:或是师生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导致“只听其音、未见其人”;或是网络信号不顺畅导致视频音频卡顿;或是师生对教学软件使用不熟导致网上教学“各吹各的调、各唱各的戏”[9]。有的老师因对平台的操作不熟练而手忙脚乱,年纪稍大的老师因对软件的运用生疏而惶恐不安;有的教师网上授课时因“自吹自擂”的单边行为、不会调动网络另一端学生的按时出勤和参与互动,导致在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线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老师的教学技能和育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广大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式,为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做好服务。
(一)教师先学后教,做信息技术的先学者 网上授课以前只是少部分教师的试验田,如今网课的普遍实施,需要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会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会使用科技的教师。面对信息化、智能化的应对之策,新时代的教师应是“先学后教”。学校应建设基于合作、发展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培养出线上教学的高手帮助同事、带动同伴适应和推进线上教学。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正在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学科知识的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能力。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学会熟练使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各种新工具新设备,既包括安装操作新软件,也包括装配新硬件设备,特别是积极尝试探索教育资源的智能检索工具、跨越时空教学的可视化展示工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具等,而且要具备将这些新技术工具与知识迁移到新的教学情景中的能力[10]。这要求教师以“好学”精神引领学生,自我学习新技术自主探究新技术;和学生一起积极迎接新信息新技术,勇于教学改革和实验新技术,以“学实”行动反馈学生,努力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合格教师。
(二)教师不再是搬运工和二传手,而是开发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多重角色 “00后”学生出生在数字化时代,他们天生具有捕捉数字信息的主动意识和搜索最新信息的敏感意识。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课前由教师现场点名考勤考查已转变成平台打卡、网上签到等;课中由教师的单向度主讲变成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多维开展、文本讲解与资源拓展结合、小组研讨与深度互动结合、师生一对多的个性化指导等;课后由纸质批阅纠错、成绩人工统计变成自动批阅作业、人工智能分析成绩等。人工智能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不再是文化知识的搬运工和信息媒介的二传手,教师将承担学习服务的设计与开发者、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信仰和价值的引导者、人机结合的教育决策者等多种角色。
浙江省根据疫情网课前期的反馈,发现直播新课的学生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为此,建议教师决不能仅仅担任“主播”,而应该是优质学习资源的推送者、班级学习空间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网上教学活动流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前,要通过在线调查收集班级学生的学情(如采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条件、学习困惑等)。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摒弃授课单向度的整体性灌输,关注到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菜单式任务驱动学生自学,分层分类设置学习问题,启发学生参与研讨,通过在线及时提问、随堂小测验、讨论区小组研讨等形式开展师生互动交流,通过学业评价及时反馈来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由易到难逐步递进提升学生学习的喜悦感和获得感,促进学生学业不断取得进步[11]。
(三)人机协同教学,促进教与学深度融合 网课初期的教学“翻车”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创新,推进学习方式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迫在眉睫[9]。随着智慧教育快速发展和技术逐渐完善,人工智能教师能够在基础知识传授、简单技能训练、学生考试评价等方面替代教师完成相应的任务,而人类教师将在情感交流、价值引导、智慧启迪、合作创新、高级思维等方面发挥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机协同教学是教育的必然选择[12]。人机协同时代,教师工作职责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好奇心、点燃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挖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独特创造力、构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实现精准化教育[13]。在人机协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交互方式,整体提升在线学习效果:一是学生与授课教师的教学交互,二是学生与学习资源的网络交互,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交互。教师要充分利用三种交互的等效交互原理,科学开展人机协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9]。
网络课堂凸显了智能时代信息的丰富性、时段的便捷性、选择的自由性等,同时也对学生的自觉性、自学能力、自我约束性带来了挑战。由于缺少在校课堂的约束,面对充分自由的在家上学,有些学生没有紧张感,心态松懈行为散漫;因为居家学习中相对灵活的学习安排,有些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而拖延时间,学习效率低下;还有的学生面对多日单调分散的学习环境,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但也有的学生求知若渴“凿壁偷光”,哪怕是登高山爬楼顶找WiFi信号、蹭左邻右舍网络也要坚持听课学习。在线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自主的抉择能力、自我的约束能力和自我的学习能力。
(一)教导学生学会独处 在线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中,有真实体验的校园环境、有活泼生动的课堂和欢声笑语的师生同伴。而疫情期间的在线网络课堂,师生之间虽然也看得见、听得见,但却彼此摸不着、触不到,网络的课堂氛围蕴含更多的是数字虚拟世界。在面对突然变化的学习环境时,不少学生无法运用已有的思维储备去匹配现实、应对现实,学生需要调整自我,重新习得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意识,需要与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法之间逐渐磨合、逐渐适应。
23岁的牛顿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为避黑死病疫情,待在伍尔索普的乡下庄园18个月。牛顿虽然远离大学独处乡下,却专心学业,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像牛顿自己说的:“在那些日子里,我正处于创造的旺盛时期,我对于数学和哲学,比以后任何年代都更为用心。”1830年秋的霍乱让普希金被迫待在乡村近3个多月,普希金充分利用独处的日子,安心写作,期间共创作了6部中篇小说、27首抒情诗和著名的戏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教师要教导学生从世界名人牛顿和普希金的故事中学会独处,调适自我心态,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二)培养学生自律意志 众所周知,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必须拥有超强的自律意志。疫情中的网课学习参与度全凭学生的自觉。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学生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时,一边象征性地挂着网课,一边悠哉乐哉打游戏玩抖音,甚至在全班网络课堂中,不小心外放出震彻寰宇的“全民出击!”师生间在线课堂的“网络情缘”基本是靠学生的学习自觉来维系的。自律是应对任何学习困难、排除学习外在干扰的有力武器。一个真正的学习高手,他的内心深处扎根着一棵自律的大树,根本不需要外力的推动,也不惧外在环境的改变,他都能一如既往自主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没有人天生具有超强的自律意志,人的自律意志都是后天与自我欲望的斗争中逐渐增强的[14]。依托网络资源、云课堂的在线学习,人们不必依靠物理状态的接触,就可以跨越时空自由自在地学习。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即使人远在法国,每天也要克服时差准时上课。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更需要老师和家长教导孩子学会与孤独共处,学会自我管理时间与精力,引导孩子依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潜质,选择适合自我的发展方向,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自律意志和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自学能力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能力,是每一个人终生都要践行运用的能力[7]。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和家长需要更多地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完全的自学,而是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开动思维积极参与的有明确学习目标和预期学习成果的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包括网课前的学生预习任务、网课中的师生研讨任务、网课后的学生练习巩固和自我反思的总结任务。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境性和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挑战性,切合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域,通过学生的酝酿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真正的自主学习融合在学习进程的各个阶段。在学习活动启动之前,提前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学习的资料准备和学习的设备准备,如网课开始前了解调试好授课平台、提前进入网课平台、自觉电子签名等。在学习活动开展之中,能够自我调控学习行为、自我调节学习进展、自觉采用恰当学习方法等。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自我检查学习效果、自我总结学习得失、自我补救不足之处等[15]。此次疫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检测了学生全程无人监控状态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自我控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也培养了一批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16]。
由于地域分布、交通道路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和偏远贫困地区网络资源的相对匮乏,这次疫情中网课教学效果的对比一目了然。一位来自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杨柳中学的物理老师反映:“由于当地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电教设备此前一直在调试中、未正式投入使用。这次因疫情突然停课,学校的远程教学一时半会更加无法全面落实。”目前我国一些农村中小学、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仍然严重不足。媒体曾报道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家中未安装网络,到邻居家、村委会蹭网上课的情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依然任重道远。
(一)实施信息资源倾斜,不让一个学生因掉线而辍学失学 网课时代,不仅暴露了经济的贫富差距,也拉大了教育的贫富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表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7]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掉线”而辍学失学,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如贵阳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阳光校园·空中黔课”准备情况排查的紧急通知》,各校对学生参加线上学习情况进行排查调度,“一村一案”解决好有线电视和网络信号问题,“一生一策”解决好没有电视、手机等终端设备的贫困家庭学生在线学习保障问题,做到了解决问题“不漏一人”、线上学习“一个不少”[18]。
面对疫情中暴露出的在线教育各种问题,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建议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弱势学生群体信息资源精准“扶资”,线下线上教育公平同步推进,弥补网络信息短板,消除数字资源贫穷,保障共和国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议中央和省级政府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上网设备,纳入新一轮脱贫攻坚计划。对城乡特困学生建档立卡,免费或优惠配置必要的电脑设备和智能手机终端设备,实施网费补助或者网络流量减免等资助,使城乡弱势群体同样也能享受到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促进弱势群体学生在线教育的公平。
(二)实施教育精准扶智,帮助城乡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信息贫穷容易引发农村偏远地区和城市家庭困难的孩子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以及对学习和生活的惶恐焦虑。在疫情期间,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看到其他同学们网上授课,而自己却因为家庭贫困无电视、无手机、无电脑、无网络,其内心的焦虑和苦闷可想而知,甚至产生极端的想法,如河南南阳邓州市初三女生因无手机上课而自杀未遂事件。当前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要补农村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硬件上的短板,更加迫切需要弥补农村中小学、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心理上、在教育软件上的短板,而后一项短板补起来会比前一项更加艰难、更得出真招!
同时,农村中小学、偏远贫困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最为关键的是极其缺乏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从教师线上教学的适应情况来看,23.13%的乡镇或农村学校教师不太适应,而省会城市的学校仅有1.86%的教师不太适应[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学校现代信息教育设备的缺乏,导致乡村教师更加缺少教育技术的实际操作机会。
中央和省级政府要优先发展城乡边缘和落后的农村地区,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信息化投入倾斜,帮助城乡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地方政府需要重点支持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在线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配置完善,消除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上的漏洞,缩小城乡不同学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19]。教育业务部门加大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操培训,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丰富乡村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一方面,利用“互联网 +”优质教育资源名优教师向教育薄弱学校辐射,以弥补这些学校在师资、设备等资源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薄弱学校通过“互联网 +”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影响力,走特色化内涵化发展之路。
寒冬已远去,中国人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战疫中的在线教学已写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雾霾终消逝,极目楚天舒。全国各地中小学已恢复正常的线下教学,菁菁校园迎来勃勃生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振奋精神,顺应教育信息化时代潮流,积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