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献疑

2023-01-06 05:41曾可欣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证大词典义项

曾可欣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关于释义问题

《汉语大词典》中有部分词条的释义有待商榷,其中有的是义项缺失,有的是释义不准确,下面将举出几例并具体说明。

(一)由[八]引发的思考

[八]①数词。七加一所得。②谓“八”字形。③姓。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

“八”的第二义项是很特别的,它利用的不是“八”作为数词的特点,而是“八”的形态特点,这样的义项在数词中很少见,在《汉语大词典》中,同样用法的还有“十”。“十”有“表示垂直相交状的物象”的意思,这也是利用它的形态发展出的义项,如“十字路口”、“十字花科”等。

那么,按照这种规律,“一”字也应该有另一个义项与形态相关。

在《汉语大词典》中,对“一”的解释没有“‘一’字形”的这一项,但是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利用“一”的形态特点来表意,如“一字马”“一字眉”“一字排开”等,所以应该相应地给“一”增加一个义项:谓“一”字形①。

(二)八字

《汉语大词典》对[八字]的解释是:眉毛的“八”字形。这未免有缩小词义之嫌,因为“八”字形可以应用于很广的范畴,而不仅仅是用于眉毛上,至少我们常见常用的就有“内八字”、 “外八字”等,这是用形容脚型的。所以,对“八字”的定义应该更宽泛一些,可以这样表述:“类似数字‘八’的上方相近而下方分散的形状”。

(三)八面玲珑

[八面玲珑]①谓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②形容物体外观挺秀。③形容圆活、灵秀。④形容人世故圆滑,面面俱到,或善于应酬,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应付。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0)

在这四个义项以外,该词语还应该有另外一个义项,否则下面的句子将无法解释②:

尝见泾阳先生云,看书要得入口滋味,又见启新钱师柄,书要横看竖看,方得八面玲珑,宜两先生之深造如此也。 (明吴桂森《息斋笔记》)

这里谈的是看书方法,书要横看竖看,才能掌握得全面,理解得透彻,所以“八面玲珑”的意思是大概是“透彻通达”。

落地时侗侗蒙蒙,而教之以诗书,习之以礼文,开之以义理,而后人乃八面玲珑。 (明张鼐《宝日堂初集》)

这段话的意思是,小孩子本来什么都不懂,然后要教给他们诗书、礼文、义理,他们才知书达理。这里讨论的内容都是知识及教育方面的,似乎与第四个义项的“圆滑世故”不太吻合。

久视长生,登仙大道,思量无甚神通。正心诚意,儒释道俱同。虽是无为淸净,依然要,八面玲珑。朝朝见,日乌月,造化运西东。 (宋夏元鼎《蓬莱鼓吹》)

此句的“八面玲珑”应该是指修行上的一种通彻的境界。

吴梅邨蜀鹃啼有云:“失计未能全爱子。”是就本事言矣。下句忽翻空云:“端居何用觅封侯。”便觉八面玲珑,深得三昧。 (清黄培芳《香石诗话》)

很明显这里的 “八面玲珑”也指修行。

综上所述,在《汉语大词典》已经列出的四个义项之外,应该还有另外一个义项,可以定义为:“比喻通达明澈的修养境界”。

这个意思来自于“八窗玲珑”的词条,《汉语大词典》对“八窗玲珑”的解释有两项:1.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2.比喻通达明澈的修养境界。它的第一个义项就与“八面玲珑”有重叠,而很明显,它在第二个义项上也经常与“八面玲珑”通用。

(四)典押

《汉语大词典》对[典押]一词的解释是:“典当,以物抵押换钱。”这自然是一个常用义项,但是通过检索语料可以发现,“典押”似乎另有义项。

1.又任澧阳司户日权安乡县正,值大涝始至,令典押将县图逐乡抹出,全涝者用绿,半涝者用靑,无水之乡用黄。 (宋董煟《救荒活民书》)

2.听政无暇则委佐官,饮酒相妨则委典押,不知脱有逃逸,咎将谁执?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

3.毎日将巳纳户名,逐项销豁。若泛常引标成见印给者,须要典押用保明印子。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

4.酒司之外专差典押吏人各一名,任责措置。如发卖流通,利息増衍,则典押吏人酒司酒匠皆量支犒赏,否则有罚。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

5.霍丘县有一典押,开禧间结集人以御虏,后立功补官,为李制帅窜逐,不知今在何处。 (宋黄干《勉斋集》)

6.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若在京,应管辖两务去处人吏,并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叚,违者各杖一百以上。亲戚许除赁住外,亦不得转赁,违者杖八十。从户部侍郎吴居厚请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7.本县史额管典押二名,印典二名,长行九名,共十四名。 (宋谈钥《(嘉泰)吴兴志》)

8.实则二人者霸据县权,出入县庭自若也。逃典押之名,而专典押之利自若也。 (明张四维《名公书判清明集》)

9.然其更名为伟,以泯踪迹,改职为都辖,以避典押之名,则又三人中之最黠者也。 (明张四维《名公书判清明集》)

从例5可以看出,“典押”是一个名词而非动词,因此可以确定此处的词义与《汉语大词典》中的不同。

在例2中,“典押”与“佐官”相对,在例4中,“典押”与“吏人”是等级相似的身份,从例6中也可以看出“典押”是一个官吏名,而例1、5、7、8更是直接指出“典押”是属于“县吏”的范围。

从例1、3、4、6几句,可以合理猜测“典押”的职责应与户口、住宅等有关,但具体职责还需更多语料考证。

(五)公份

《汉语大词典》中将[公份]一词解释为:“方言。指公共的财物。”然而通过对实际语料的理解,可以发现这个释义不太准确。“公共的财物”似乎指的是“公共资产”之类,而“公份”则更倾向于指“众人为了共同举办庆祝活动而集资”,有点类似于现在用的“众筹”,这个词的重点并不是指作为“结果”的那份财物,而是各出一份力集资的这个“过程”。

“公份”在实际使用中,有时候用为名词,有时候用为动词。

名词用法如:

1.今天晚上必须弄个公份,热闹热闹才好。 (清梦花馆主《九尾狐》)

2.众人一听此话,个个赞成,都说公份不可少的。 (同上)

3.杨四一面写了字条,差人去叫髦儿戏,一面开了一张公份单子,把众人姓名写了,共有若干份,交与主人。主人惟有谦逊,向众人谢了一声。(同上)

4.因杨四是公份发起人,故来请示。(同上)

5.维忠又说起公份,准定后天上午在味莼园设席,务期各位及众校书们到彼会齐,免得用帖子相请了。 (同上)

6.你可晓得,你我同在南河,我作寿时节,你送我那五十金的公份,那时只因我看了各官除了公份之外,都另有份厚礼,独先生你只单单的送了那公份五十金,我不合一时动了个小人之见,就几乎弄得你家破人亡。 (清文康《侠女奇缘》)

7.海运局上上下下,也都得到了消息,约齐了来向坐办贺喜,又商量凑公份办戏酒,为王有龄开贺。 (高阳《胡雪岩》)

动词用法如:

1.杨四在房中陪伴,寸步不离,说起明日午前众朋友在味莼园公份,我们须要早些去的,黛玉唯唯,当日并无书说。 (清梦花馆主《九尾狐》)

2.况且今天我们公份,是专诚请四兄的,极应该早些来恭候。 (同上)

3.贾鹏翥道:“也使得,我便同你搭伙儿送他。”于是便买了几色礼,二五逢一十,两人公份,拿出钱来。 ((民国)李涵秋《广陵潮》)

4.他们公馆里,连日喜筵,都是几家朋友公份,闹下靠十天快了。 (网蛛生《人海潮》)

5.极应该小弟做东,怎好又费众位公份?这是断断不敢当的。 (清梦花馆主《九尾狐》)

因为第一组“公份”可以被名量词“个”修饰,且两种词性的“公份”意义基本相同,所以可以认为它属于兼类词。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来确定“公份”的具体词义。

首先,通过对以下例句的分析,可以确定“公份”需要至少两个参与人,所以是一个集体活动。

1.杨四一面写了字条,差人去叫髦儿戏,一面开了一张公份单子,把众人姓名写了,共有若干份,交与主人。主人惟有谦逊,向众人谢了一声③。

2.不如过一天,我们聚几位朋友做一个公份,请四兄到味莼园畅叙,饮酒叫局,以补今天之不足。 (清梦花馆主《九尾狐》)

3.海运局上上下下,也都得到了消息,约齐了来向坐办贺喜,又商量凑公份办戏酒,为王有龄开贺。

4.况且今天我们公份,是专诚请四兄的,极应该早些来恭候。

5.贾鹏翥道:“也使得,我便同你搭伙儿送他。”于是便买了几色礼,二五逢一十,两人公份,拿出钱来。

6.极应该小弟做东,怎好又费众位公份?这是断断不敢当的。

7.我和雷参谋有旧,算我的东罢!——再不然,就是三个人的公份,也行。 (茅盾《子夜》)

其次,“公份”一般与请戏班、设宴、送礼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是用来庆祝某件喜事的。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句子中得出:

1.杨四一面写了字条,差人去叫髦儿戏,一面开了一张公份单子,把众人姓名写了,共有若干份,交与主人。主人惟有谦逊,向众人谢了一声。

2.不如过一天,我们聚几位朋友做一个公份,请四兄到味莼园畅叙,饮酒叫局,以补今天之不足。

3.维忠又说起公份,准定后天上午在味莼园设席,务期各位及众校书们到彼会齐,免得用帖子相请了。

4.你可晓得,你我同在南河,我作寿时节,你送我那五十金的公份,那时只因我看了各官除了公份之外,都另有份厚礼,独先生你只单单的送了那公份五十金,我不合一时动了个小人之见,就几乎弄得你家破人亡。

5.海运局上上下下,也都得到了消息,约齐了来向坐办贺喜,又商量凑公份办戏酒,为王有龄开贺。

6.贾鹏翥道:“也使得,我便同你搭伙儿送他。”于是便买了几色礼,二五逢一十,两人公份,拿出钱来。

7.他们公馆里,连日喜筵,都是几家朋友公份,闹下靠十天快了。

8.前天晚上,我们这里酬神演戏,知道吕村这些人倚势凶横,一毛不拔,并没有摊他们公份。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最后,“公份”与“钱”有紧密联系,见以下例句:

1.你可晓得,你我同在南河,我作寿时节,你送我那五十金的公份,那时只因我看了各官除了公份之外,都另有份厚礼,独先生你只单单的送了那公份五十金,我不合一时动了个小人之见,就几乎弄得你家破人亡。

2.贾鹏翥道:“也使得,我便同你搭伙儿送他。”于是便买了几色礼,二五逢一十,两人公份,拿出钱来。

3.前天晚上,我们这里酬神演戏,知道吕村这些人倚势凶横,一毛不拔,并没有摊他们公份。

另外,从某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公份”应与“做东”互为反义词,如:

1.极应该小弟做东,怎好又费众位公份?这是断断不敢当的。

2.我和雷参谋有旧,算我的东罢!——再不然,就是三个人的公份,也行。

“做东”是由一方出钱请人吃酒饭,因此“公份”则应该理解为多方共同出资请客。

综合以上义素,可以将“公份”定义为:多方共同出资请客或送礼。

(六)真章

《汉语大词典》中对[真章]的解释为:“方言。当真,顶真。”所引书证是《人民日报》1974.12.25:“新农村大队情况这么复杂,有些事还得抹着点,别太叫真章了。”但是这个意思显然不能解释所有的用例。

且看下面的例句:

1.黄蓉将钢刺一扬,叫道:“好,咱们水里见真章!” (《射雕英雄传》)

2.姐姐如果一定要见个真章儿,少一时自然看得见。 (《儿女英雄传》)

3.这个——无非是骂他们畏首畏尾,心志不坚,嘴里说得挺硬气,一见真章儿就全都往后躲,还说他们把他给卖了! (刘斯奋《白门柳》)

4.我还当他平日精明机变,可以做条臂膀。谁知见了真章儿,却畏首畏尾,全不中用!(同上)

5.原来全是见不得真章的“银样镴枪头”!(同上)

6.我说自己从出世就没见过真章,那位三十来岁的就说:在这里你准会见到真章,你等着吧这间房子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尴不尬的毛病,只有我例外。 (王小波《未来世界》)

7.都说陈水扁当局“拼经济”是光说不练,“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孰不知,它一旦动起“真章”来,其办事效率之高、阵势之大,还真能叫人刮目相看。

8.纯靠脸是吃不上饭的,只有手握真章、内心坚强,才能在人生的长途中行稳致远。

9.一位长期扎根社区的老记者,挖掘出劳动局长“潜伏”打工为农民工贴心服务的感人故事,让人们眼眶湿润……于微末中寻真章、在朴素处见真情,贴近广阔的社会生活,就不难迸发出解读时代最有力的语言。

10.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11.12日,“热门时装店”的老板,一看税务所动了真章,罚款不含糊,在接到“催缴通知书”的当天,带着调整后的月税3000元税款和200元的罚款走进了办税厅……执法,就怕认真。

例1中的“真章”替换成“分晓”似乎是合适的,“见真章”即“见分晓”,那么“真章”可以理解为“结果,结局”。

例2的“真章”可以理解为“实物”。

例3、4、5、6中的真章可以归为一类,意思是“紧要关头,重要时刻”。

例7、11中的“动真章”可以解释为“动真格”,“真章”即“真正动作”。

例8中的“真章”意思是“真本事”。

例9、10中的“真章”可以理解为“本质,真谛,”。

无论是哪一种意思,这些“真章”都是属于名词性的词语,与《汉语大词典》的那种义项明显不同。

如果说,需要给这些意思归纳出一个统筹性的义项,那么我们不妨把“真章”定义为“真正的东西、动作或情况”。

二、关于书证滞后问题

《汉语大词典》中的书证数量庞大,对汉语研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金无足赤,其中不免有些时代滞后的问题,笔者举出几例,以备参考:

(一)共勉

[共勉]共同勉励。陶铸《松树的风格》:“现在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一方面还了《新观察》的债;另方面与大家共勉。”孙犁《秀露集·万国儒〈欢乐的离别〉小引》:“以上云云,是我写出来,同他,同所有文艺伙伴们共勉的。”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86)

“共勉”一词,在宋代时就有书证,词典的引用明显落后了:

1.诗不云乎,髙山仰止,景行行止,凡我同志,其共勉乎哉! (宋陈淳《北溪大全集》)

2.今二君行舆巳膏而征蹄已秣矣,思无以见意,姑借古人赠言之义以致朋友,所以相切磨者而共勉焉,可乎? (宋陈淳《北溪大全集》)

3.慈湖先生喜君悟仁之体,在君当有以尽仁之用。盖体可一言而尽用,有终身不能尽者,兢业之训所为拳拳也,可不相与共勉之哉? (宋陈宓《龙图陈公文集》)

(二)共计

[共计]一共,总计。《水浒传》第五八回:“梁山泊点起五军,共计二十个头领,马步军兵二千人马。”又如:我们共计收到观众来信五十一封。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86)

从汉代开始,“共计”二字就已经连用:汉刘珍《东观汉记》:“建武中疫病,元家相继死没,惟孤儿续始生,数旬而有资财千万,诸奴私共计议,欲谋杀续分财产。”但《汉语大词典》中这种作为一个词的“共计”出现得较晚,最早见于隋唐之时:

1.今有地收谷一千二百六十二斛九斗六升七合三勺,斛别加二升耗,问正耗共计几何,答曰:一千二百八十九斛二斗四升六合六勺四抄六撮,术曰:置谷以隔位加二卽得。 (隋夏侯阳《夏侯阳算经》)

2.经用虽繁,人力有余,帑藏丰溢,纵或枉费,不足为忧。今兵革未宁,黎庶凋瘵,数年前天下簿帐到省百三十余万户。自圣上御极,分命使臣按比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比天宝纔三分之一。 (唐杜佑《通典》)

(三)共处

[共处]共同存在;相处。毛泽东《矛盾论》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二:“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制止可能发生的战争。”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他有情感上的苦闷,他希望有一个满意的家庭,有一个真了解他的女人共处一生。”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86)

实际上,“共处”二字很早就已经出现:

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 (《春秋左传》)

不过,此时的“共处”最好还是算作两个词,在后续发展中,才慢慢产生紧密联系,变为一个词:

1.曰夏之衰也。襃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④。〇襃人襃君共处曰同。 (三国韦昭《国语韦氏解》)

2.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曰,鼠名曰鼠鼵,如人家鼠而短尾。似燕而黄色,穿地入数尺,鼠在内,鸟在外,而共处。孔氏尚书传曰:“共为雌雄。”张氏地理记云:“不为牡牝也。” (晋郭璞《山海经传》)

可见,“共处”的书证至少可提前到三国时期。

(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他很同情地说道:‘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张震《英明的预见,正确的战役方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万人民除了保证前线军需弹药粮草的供应外,还不顾一切艰苦,热情地转运与看护伤员。”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93)

词典中所引的书证都是现代汉语的用例,但这个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明朝:

臣闻谚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从来军兴以饷为第一着,顾议饷岀之何项,贵从长酌算。庶三军无唱筹之忧。主将有足食之庾。此在承平皆然,况全辽巳失乎?此在边腹皆然,况臣居海外乎? (明陈建《皇明通纪集要》

清朝也有用例:

元帅大喜道:“倒看不出你来哩,武艺又好,又会远走高飞!本帅不日就与红毛达子交战,自古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可拿令箭一枝,代我各处催粮。” (清邹必显《飞跎全传》)

(五)其时

[其时]①那时;当时。《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其时,白敏中以中书侍郎请告归家,白居易新授杭州太守,回来赴任。两个都到遐叔处贺喜。”鲁迅《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②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徐迟《牡丹》五:“真抗战,假抗战,他了若指掌。助纣为虐,他是不干的,浑水摸鱼,此其时也。”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03)

这个词条的第一个义项“那时;当时”,出现的时代很早,可以上溯到周代:

木实本以金平之,然其气正强而横,金平之则两不相伏而战战,则实者亦伤,虗者亦败。金虚本资气于土,然其时土亦受制,未足以资之,故取水为金之子,又为木之母。 (周秦越人《难经本义》)

秦代文献中也有用例: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第二个义项,其实解释为“正确的时间”更好,因为原例中的“此其时也”是一个仿古的判断句,意思是“这是正确的时间”,在这个意义上,“其时”的使用也非常早:

1.明得其时,上无不容也。善者道之大也,故扬之。恶者,道之小也,故遏之。上举其善则恶止矣。君子顺其时美其命而已,故大有之也。 (周卜商《子夏易传》)

2.夫立制者,必先究前弊之由,察其中,要其终。故先三日,以原之,然后更之,今及其先,乃及其后。后甲三日之正,故能合其时而当于人心也。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故为之改命,创制天下法也。(同上)

3.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予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淸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 (周吕望《六韬》)

这一组例句中的“其时”都表示“正确的时间”,因此,第二个义项的书证也可以提前到周代。

(六)并重

[并重]不分主次,同等看待。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按察司》:“明初置提刑按察司,谓之外台,与都察院并重。”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05)

这里引用的最早的书证是清朝文献,实际上,“并重”一词在唐代已经出现:

为父母长子稽颡者,谓重服先稽颡而后拜者也。父母长子并重故也。其余期以下,先拜后稽颡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

此后在明代又有用例:

1.盖闻地有高人,品格与山川并重;亭遗古迹,梅花与姓氏俱香。 (明张岱《西湖梦寻》)

2.人死固无复生之理,况死已六日,其中肺肝必腐,犹望其生,是守胶柱之见也!不亦愚乎?况师以我合,亲以天合,孝与友固不能两全,而亲与师又岂容并大?虽成我之恩,与生我者并重,其中并无缓急之分。 (明吴元泰《东游记》)

(七)具白

[具白]备述;详细说明。杨廷栋《〈热河都统溥颋山东巡抚孙宝琦江苏巡抚程德全会同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附跋》:“张公适乘滬宁车由宁赴滬,乃与雷君迎至錫站,谒张公于车中,具白所以,即同往苏抚聚谈。”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08)

杨廷栋乃是清末人士,而“具白”一词实则在晋代已经开始使用:

1.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常死,礼私导令踰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 (晋陈寿《三国志》)

2.惟沙门释种中,末曾见闻有如此事,此为法耶?为非法耶?我今当以此事广白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当以此事具白世尊。 (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摩诃僧祇律》)

此后在唐宋又有用例:

1.天未晓,而其狼自外还,入室又扃其门。家人甚惧,具白于含。是夕,于隙中潜窥,如家人言。含忧悸不自安。 (唐张读《宣室志》)

2.每战,南诏皆遣清平官或腹心一人在军前监视。有用命不用命及功大小先后,一一疏记,回具白南诏,凭此为定赏罚。军将犯令,皆得杖,或至五十,或一百,更重者徙瘴地。诸在职之人,皆以战功为褒贬黜陟。 (唐樊绰《蛮书》)

3.又数日,丐者复来,谓女曰:“汝能啜我残茶否?”女颇嫌不洁,少覆于地,即闻异香,亟饮之,便觉神清体健。丐者曰:“我吕翁也,汝虽无缘,尽食吾茶,亦可随汝所愿,或富贵或寿皆可。”女小家子不识贵,止求长寿,财物不乏。既去,具白父母,惊而寻之,已无见矣。 (宋洪迈《夷坚志》)

(八)具全

[具全]犹言具在,具存。清昭槤《啸亭杂录·佟襄毅伯》:“至圆明园诸宫门,乃竟日裸体酣卧宫门之前。余任散秩大臣时,曾告当事者,当事者笑曰:‘使其裸背者具全,已为厚幸,君尚何苛责哉?’”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08)

这个词条中引用的最早书证在清代,然而“具全”一词已见于唐宋之际的文献中:

1.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學,歲率一歸,父母止之,其後間一二歲乃一歸,又止之,不歸者,五歲矣。蕃,純孝人也,閔親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諸生歸養于和州,諸生不能止,乃閉蕃空舍中。 (唐韓愈《東雅堂昌黎集注》)

2.平王枯骨,剑斩血流。臣见此伤,雠心得止。吴之战士,并总平安;煞楚兵夫,横尸遍野。王之势力,得惬雠心。愧贺大王,仰王无尽。不失一兵一马,衣甲具全,中有骁勇之夫,愿王酬功给效。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

3.某恭审某官瑞纪门弧,辉增从槖。适逢八秩,共庆千秋。挂神虎之冠,未酬雅志;叶非熊之卜,会有好音。某受知最深,赞喜尤剧。康宁富寿,公其五福之具全;倬耆期颐,我则一忱而有祷。谩寄西江月调,以寿似山仙人。 (《全宋词》)

所以“具全”一词的书证可以提前到唐朝。

(九)兼任

[兼任]①谓一人同时担任两项或几项职务。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昨得手札,属治心学,敬悉一是,今年更得兼任,至为欢忻!”赵树理《套不住的手》:“又选了两个教师——一个是主任陈满红的父亲陈秉正,另一个是种园地的老人叫王新春。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②不是专任的。如:兼任教员。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54)

“兼任”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鲁迅,早在南北朝时,“兼任”已经连用:

1.性颇忍酷,所养子息,驱驰鞭挞,视如仇雠。小之为并州,以郭祚为主簿,重祚门才,兼任之以书记,时人多之。 (南北朝魏收《魏书》)

2.往者周邵建国,师保兼任,毛毕执珪,入作卿士,内外之寄,同规在昔。 (南北朝萧子显《南齐书》)

不过此时的“兼任”暂时作为两个词比较好,可以翻译为“同时任命”,是以施事者的角度来说的,与我们讨论的“兼任”仍有不同。

但至少到唐宋时,“兼任”已经与《汉语大词典》的用法完全相同:

1.帝以王威兼任太原郡丞,为人清恕,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相知,检校仓粮,赈给军户口。高君雅当守高阳,得无失脱,遣巡行城池及捍御器械。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2.今置司湖亭,止有水中亭子三间,风雨飘摇,不可居止,移司人从一劵垂竭,日夕焦熬,岂不愿早早回司?实缘续准兼绍兴府长史之命,某既系见任浙东提举,不当兼任绍兴府幕属之职。 (宋黄震《黄氏日钞》)

(十)冀求

[冀求]企求。王西彦《乡下朋友》:“在这样的时候,除掉畅身舒体的休息,什么也不冀求,什么也不需要。”路翎《王兴发夫妇》:“她是在冀求着从来不曾有过的,美满和幸福。”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63)

“冀求”一词的出现实际要早于当代,最早可见于唐代:

1.杜工部小集序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志类,分为六卷,且行於江左。君有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 (唐樊晃《杜工部集》)

2.古者询刍荛之言,采歌诗之风,冀求利病,以省是非。况济济盈朝,謇謇就列,怀才抱器博古知今,苟无宏益之辞,曷表翊扶之力? (《全唐文》)

(十一)勿宁

[勿宁]犹毋宁。宁可,不如。赵俪生《读〈聊斋志异〉札记》:“这篇文章,文笔也是上乘的,但与其说是文学著作,勿宁说是一篇史料。”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72)

“勿宁”作“宁可,不如”理解,最早见于明代文献:

1.夫昔之仕者,乐斯风土,锡以嘉命,曰道曰文,今风流如何?尔勿宁以淑问⑤称其为朕,扬翊而明章之,益加毖励,式副甄庸。 (明郭正域《合并黄离草》)

2.予登岱于山,不敢言呉门周越也,断自徂徕诸峯乎?于水不敢言海也,断自汶泮泗济乎?于典礼不敢言羲黄也,断自虞狩乎?于石不敢言李斯也,断自摩崖石经乎?远而疑,勿宁近而信。 (明龚黄《六岳登临志》

(十二)匀称

[匀称]①均匀。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四章:“这个于流利的、明朗的、匀称的发音,最为不相宜的!”刘白羽《昆仑山的太阳》:“风吹的沙窝匀称而齐整,如亿万朵浪花。”②谓各部分搭配得都很合适。郁达夫《南游日记》:“到了金地岭头,上面却是一大平阪。人家点点,村落田畴,都分布得非常匀称。”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邓秀梅跟大家一起,背好被包和雨伞,站起身来,显出她那穿得一身青的,不高不矮的,匀称而又壮实的身段。”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74)

“匀称”的两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中最早的书证都来自现代作品,然而实际上,它的这两个义项都有更早的用例:

五言七言句,语虽殊法,律则一,起句尤难,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髙远,不可苟且。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者,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聮已共意,则下聮须各意。 (元杨载《诗法家数》)

这段话是说作诗的方法,“匀称”是指中间两联句式整齐,所以应该是词典中的第一个义项,那么其书证至少可以提前到元代。

其神有金人焉,金波罗阔长五尺,髙下相匀称,汉天子所赐。神毎月以驼十头、马十匹、羊百口祭之,常有千人食之不尽。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这一段话中的“匀称”一词,是用来形容神的体型,所以应该与词典中第二个义项用法相同,那么这一义项的书证就至少可以提前到宋代。

(十三)勾致

[勾致]①犹拘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布客》:“短衣人甚德之。某问所营干,答曰:‘将适长清,有所勾致。’问为何人?短衣人出牒,示令自审,第一名即己姓名。骇曰:‘何事见勾?’”②招致。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六章:“其主要工作首先在煽动内乱,以便勾致外患。”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p177)

“勾致”的第一个义项“拘捕”,实际上在明朝时已有用例:

1.然一时凶狡之徒,犹以公未更事,欲试一尝之,乃勾致公于讼,且要以重贿。公笑曰,鼠辈以乃翁为一腐儒耶?乃翁更办讼。乃翁有田租,岁入千,有赢当,请置诸文学。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

2.时公父诚庵翁将赴选都下,族人有勾致翁于讼者,欲尼其行。公曰,父第北上讼事,儿自以身当之,于是徃谒宪司而请质成焉。 (明何三畏《云间志略》)

这两处句式相同,均为“勾致X于讼”,结合上下文也可知,故事情节与“打官司”有关,那么这里的“勾致”就应该是“拘捕”的意思,词典的书证可提前到明代。

第二个义项“招致”的使用则更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1.其壕篱外面,山林掩映,村栅相次,每有奸人兴心结构,必须与村人相熟,乃敢下手,若或无人勾致,即远贼不敢自来。亦缘从来未立科条,以此沿池所由,都无禀束。 (《全唐文》)

2.政和间,有外宅宗室,不记名,多蓄珍图。往往王公贵人令其别识,于是遂与常卖交通。凡有奇迹,必用诡计勾致其家,即时临摹,易其真者,其主莫能别也。复以真本厚价易之,至有循环三四者,故当时号曰“便宜三”。 (宋邓椿《画继》)

注释:

①严格来说,[一]这个词条在《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但因是读[八]词条有感,故并列此处。

②全文语料均来自中国基本古籍库、BCC语料库及国学大师网站,下文不再重复说明。

③该语料前文已引用,此处系重复引用,下文还有多则引用也是这个情况,重复引用不再标出处。

④划线句为《国语》原文。

⑤淑问,即美名。

猜你喜欢
书证大词典义项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泛化适用与价值平衡
——兼评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
书证提出命令的泛化适用及其限缩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