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纺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新四军第五师是开创鄂豫皖湘赣边区的主力,其发轫于抗战初期,成长于抗战相持阶段,成熟于抗战胜利前夕。1939年1月,李先念从竹沟带领160人南下,深入鄂东的大别山腹地,在发动抗日游击战过程中,不断凝聚各地小股抗日武装力量,经过信阳挺进纵队、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鄂豫挺进支队、豫鄂挺进纵队等发展阶段,于1941年2月正式成立新四军第五师(以下简称五师)①,创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五师和边区根据地不但粉碎了日军频繁的大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多次反共高潮和摩擦,还从战略上配合了华北、华东等其他民族解放战场,支持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中原的正面战场,为赢得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目前关于新四军第五师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作有《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历程》《雄师奇观》《征途》等,均全面回顾了五师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为研究五师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五师党的建设、正规化建设、群众工作等也有学者探讨[1]。然而关于五师政治工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不多,本人拟以相关材料为基础,试图弥补此缺憾。
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早在武汉沦陷前后,中共中央要求八路军、新四军根据《政治工作条例》在军队中开展党的工作。1939年,李先念受中央派遣,到达边区后,根据党中央指示,逐步推进并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统一、绝对领导,最终使得分散于各地武装得到了统一。
(一)创建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 从战略意义上看,新四军第五师所战斗的鄂豫边区地跨五省,不仅能控制平汉铁路两侧及长江上游、汉水流域,能威胁武汉敌人,牵制宜(昌)、沙(市)敌人向我抗战大后方进攻,还能与苏、皖等根据地连接起来,配合中共兄弟军队实行战略反攻,像一把钢刀刺进了敌人心脏。也正因“对敌人威胁大、战略意义大,同时,敌人对这个区域的进攻与’扫荡’将更容易与更残酷”[2]582。如1941年“鄂豫边区大小据点约两百以上,大据点多半为正规部队,五百到两千人所驻守,小据点通常为守备队五十到一百人所驻守。”[2]582日寇占领武汉后,以武汉为中心,以铁路、公路、长江为沿线,占领重要城镇,遏制交通要道,将鄂豫地区分割成一个个“小豆腐块”,隔绝了五师与其他解放区和兄弟部队的联系,“五师无法在战役、战斗上取得兄弟部队的配合,更不能得到财力、物力上的外援”[3]。此外,该区域还有四十万国民党政府军,矛盾错综复杂,斗争艰难残酷。五师不仅要根据时局变化独立作战,还要根据全国战局变化,从战略上配合全局行动。面对如此形势,五师只有加强武装斗争,形成拳头力量,才能打开局面。
养马畈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军队的控制力并推动了部队迅速发展。1939年11月,李先念、陈少敏等根据中原局指示,在京山县的养马畈召开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原局关于抗日武装整编等问题的指示,会议选举了鄂中区党委,对豫南和鄂中党领导的武装进行整编,同时建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并公开树立新四军旗帜开展抗日斗争,保证了军队中党的绝对领导,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一新生力量的强大威力。军队初创,力量不大,但同消极抗战的国民党军形成了鲜明对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坚定了军民抗日信心,打开了局面,奠定了我党在敌后抗战的领导地位。中共中央在《对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工作指示》中指出:“新四军挺进纵队(由九个团)的创造,是一个伟大的成绩”[4],这表明一切敌后地区我党均可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并可以存在和发展,建立了党绝对领导的抗日人民军队。新四军第五师坚决执行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把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才有了军队的发展和壮大。1943年,“五师部队已从组建时的一万五千余人,发展到三四万人”[5]。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维护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一是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地位。养马畈会议后,虽然统一了豫南、鄂中的党和武装,但边区党和武装力量仍未统一,随时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因此,1939年11月中旬,鄂中区党委书记、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政治委员陈少敏主持召开了四望山会议,筹建成立新的鄂豫边区党委,统一管理豫南、鄂中和鄂东党组织,整编组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边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整编后的部队成立了党的纵队委员会,即军政委员会。为了保证党对军队的统一领导,边区党委副书记陈少敏代表党委参加纵队委员会的领导。为了适应对敌斗争,五师还根据上级指示,在全边区建立了三个军分区,地委书记兼任军分区政治委员,统一了各地区党的领导。在军队的政治工作中,不断巩固政治委员、政治机关、党的组织在部队中的威信,强化党在第五师的地位,以保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这支军队从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的成立到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不断调整组织机构和军队整编,确立和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改变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军队在应对复杂局面时有了主心骨。
二是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新四军第五师没有成建制的大部队做建军基础。1939年1月—1940年1月,李先念、陈少敏等先后从竹沟南下,深入到武汉外围敌后,“在从豫南向鄂中挺进的征途上,汇集了信阳地区共产党员自动组织的武装,还有罗厚福同志以二十八条枪(新四军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的警卫队)为基础扩大起来的武装,许金彪同志以一条抢为本钱创立起来的武装。以及鄂中陶处、杨学成等同志以八条枪发展起来的几支武装,所以这些就成为以后发展坚持豫鄂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力量。”[6]18-19,以后主力部队扩大的重要兵源之一就是各地方武装的整编,这就决定了五师的党组织与地方党有密切关系。为保证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根据政治建军的原则,五师在各团(队)建立了政治处和党的总支、分总支和党支部,在各大队、中队、分队也分别配备了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和战士,把政治工作融入到军队各项工作中。为适应形势需要,1943年发布了《关于改变政治工作组织机构的决定》,对政治工作的组织机构做了调整,并明确指出:“连队需建立脱离军职之支部书记”[7]。可见,五师建立起了上有党委指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有基层组织落实政治工作的组织体系,为推进五师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是将连队党支部作为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战斗堡垒。支部建在连上是红军的优良传统。1941年6月,全师政治工作会上王翰作了《巩固部队的政治工作》的报告,明确了党支部工作的八项任务,将连队支部工作作为一切政治工作的基础。五师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党各级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要把支部工作放在第一位。连队充分实行政治、军事民主,定期召开军人大会,总结交流经验教训,明确工作任务,最广泛地调动战士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连队建设成坚强的战斗集体。为深入开展连队政治工作,以连队党支部为核心建立了其他有效的工作组织,设支书、宣传、民运、青年干事,400-800人的中等团另设组织、宣传、锄奸、民运等干事。同时,加强支部在连队中的核心作用,以军队为主阵地发展党的组织,促进了处于初创阶段的鄂豫皖湘赣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三)同步政治工作与军队建设 由于五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敌强我弱,顽大我小,夹缝中求生存的现状,决定着鄂豫边区不能建成稳定的连片的根据地,只能以发展为辅助巩固为主导。为了适应这一特点,五师政治工作遵循战时原则,兼具经常的紧张性和机动的突击性,建立了政治机关与军事各部门的密切关系,把政治工作与战斗力建设同步部署,以保证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的密切协同和配合,相互促进。“军事建设的任务也是政治工作的任务,政治工作建设又是军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军事建设的任务的完成,更必须依靠政治工作的保证,则政治工作应当担负起这个重大责任来保证军事建设中的政治工作建设和全部军事建设任务的彻底完成”[8]。因而部队的任务就是一面作战,一面建军。政治工作一方面要集中指导,克服游击习气,建立正确的常态化政治教育,保证部队思想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要抓紧战斗中的政治工作任务,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提高部队抗日的认识和斗争的热情,进一步发挥游击战争的优势,为把游击队创造为正规军准备条件。通过政治工作,使全体指战员懂得五师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理解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政治意义,密切政治工作与作战计划的协同配合,以政治工作保障军事命令和纪律的执行以及军事技术的提高,以实现作战与建军的同步进行。
“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9]。以李先念为首的新四军第五师领导核心从政治上正确使用干部、团结干部、认识干部、培养干部,维护了干部的团结,发挥了干部作用,将五师锻造成为政治可靠、团结一致、战斗力强的正规铁军。
(一)把红军干部安排在关键岗位 五师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参加过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干部;2.党中央从延安派来的干部;3.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沦陷后从白区撤退下来的干部;4.党从重庆派来的干部;5.当地坚持游击战争的干部;6.五师在战斗培养成长起来的工农、军政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干部成分复杂。此外,五师面临的环境复杂而险恶,日军不断在军事上“扫荡”攻击,经济上封锁、掠夺,在文化上也进行虚假宣传和奴化。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只有正确使用干部,加强党的领导,地方武装才能得到锻炼,获得游击战争经验,取得斗争胜利,安定地方秩序,获得群众支持,使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五师干部结构中红军干部不多,约100多人。在干部配备上,团以上军政干部里大部分是红军老党员,“在纵队初建的6个团的25个团级干部中,就有18名红军干部,占团级干部的72%,其中12名团长、政委中就有10名红军干部”[10]22。据1942年《五师党的工作报告》中统计,“党员中排以上干部占党员的总数百分之四十四点二十二”[11]。显然,这些红军干部都经过了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武装斗争经验丰富,具有坚定的信仰,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把他们放在关键岗位上,让他们发挥主导作用,能保证党的领导以及军队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合理配备与使用干部 五师在干部使用上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策略,大胆提拔和使用干部。一方面大胆使用知识分子,充分利用知识分子的学识与专业优势,使其能在工作中更有作为,发挥知识分子在部队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根据部队农民成分多,知识分子少的实际,大胆提拔和培养工农干部参与政治工作。这样,既有利于知识分子干部的锻炼,也克服了工农干部多向军事发展而不重视政治工作的倾向,使干部作风发生了转变。1941年8月,为加强知识分子的锻炼,五师政治部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强知识分子新干部对于繁琐日常工作锻炼问题》的指示,安排知识分子到基层锻炼,并引导知识分子向工农干部学习,有效缓解了政治干部不足的问题,使五师的干部结构更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
在干部配备上,为解决干部匮乏的问题,五师“一方面要大胆使用地方上有魄力、有威信、斗争意志坚定的分子,使他们成为各项工作的骨干;另一方面,各县要送大批的学生到抗大受训,毕业后回到当地工作”[6]39,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干部。即使对于整编的土匪、反正的伪军等特殊成分的干部,五师也恰当分配工作。“到1944年底,五师干部总数已达到了5233人,其中‘特种成分’则有1413人,占27%”[10]25。五师通过教育和战争的锻造,成功改造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干部,使其成为部队重要的领导力量之一。简言之,五师在干部使用上实行五湖四海,很好地处理了新干部和老干部、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关系,卓有成效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既有效促进了部队的发展建设,又促进了干部之间的团结,为夺取胜利提供了保障。
(三)高度重视干部团结 由于五师干部来源复杂,部队内部常出现“极严重的,不可容许的本位主义”,干部中也存在着“浓厚地方性”[12]。为克服部队中存在的缺点,增强干部团结,五师从政治上了解各级干部,客观看待他们的过去斗争历史和当前政治表现,注重每位干部的成长与进步,爱护干部,巩固部队团结。1940年8月,鄂豫皖湘赣边区召开了军政大会,会议根据军队当前的任务和实际情况,批判了部分干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强调军政干部要不断加强革命团结,增强党的观念。为解决不同地区部队或不同出身的干部之间不能团结协作,不重视全局的问题,同年8月,纵队政治部还发布了《关于开展干部中反不良倾向斗争问题》,克服和预防了持久抗战和军队正规化建设中的自私自利、本位主义等不良倾向。即使在边区空前紧张动荡的1942年,五师仍未放松对干部团结的要求,在7月发布了《干部团结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应以干部团结的重要性来教育全体干部,并将干部团结作为巩固部队发展和建设正规化铁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五师中上级与下级、地方与军队均能团结协作,逐渐把部队锻造成了坚强的“铁军”。
组建五师的军队成分复杂,出身农民的战士的占到了90%以上,“当时的部队是由各地大小领导、指挥不统一与分散活动、不集中的游击队合编而成,在长期的散漫生活中,客观上不习惯正规军事生活”[13]。阶级出身不同,思想意识就难免复杂,党性基础薄弱,加上敌寇的不断“扫荡”和顽固派的不断进攻和领导机关分散导致政治教育难以持续进行,五师的政治教育面临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难题。可见,在五师中开展政治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将政治教育与实际相结合 一是在部队中开展阶级教育。五师的政治工作自始至终都坚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1939年初,刘少奇同志在竹沟就向军政干部作出了论共产党员修养的报告。五师秉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在部队中加强阶级教育,使广大指战员明确了阶级、政党、主义等方面的原则性是非问题。为此,部队的主要领导者李先念、任质斌等联名发表了《干部阶级教育提纲》的通令,并于同年9月发出《关于彻底肃清国民党影响及提高干部阶级意识问题》的训令,以提高干部的阶级斗争教育。一系列的阶级教育使五师的政治工作保持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了官兵政治觉悟,逐步树立起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了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每个党员了解目前形势的特点,克服当前的困难,理解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战略战术的政治意义,从而使指战员更能自觉地执行任务,自觉地运用策略。三是将政治教育与生产发展相融合。为适应战争环境,应对艰难困苦的时期,五师的政治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将政治教育与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相结合,教室和食宿不定时定地,教师也根据战斗情况巡回上课。当时,参加党校学习的学员常常“去时一身汗,转来一身柴”。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们热情高涨,情绪高昂。五师将政治教育融入到生产生活中,用事实充实理论,用理论证明实际斗争的发展,使得教育更富有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学习特色和优良作风,成功闯出了一条干部教育的新路子。
(二)结合干部结构特点多形式开展干部培训 根据部队构成特点,五师开展了针对性极强的政治教育活动。一是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育,针对战士大多出身于农民的特点,号召全军在战斗中学习包括政治课在内的各种通识知识。五师将1943年5月至1944年4月这一时段设为文化突击年,边区党委和五师党委及政治部联动,在军中广泛地开展识字运动,根据干部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加强政治业务教育;高级干部则通过开办在职高级干部学习理论研究班等形式开展学习。不仅如此,五师还积极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指示,成立高级学习组,并把原已举办的在职高级干部学习理论研究班扩大为全边区县级以上在职干部研究班,对高级干部进行培训。五师还将党中央制定高级干部学习的183种材料及有关书籍编印成册,供干部学习,以提升广大军政干部的素养。二是指导和推进干部学习。各旅、军分区定期举办教导队、培训班,以培养连队指导员、支部书记、文书及政治战士。为促进学习和教育成果,将连队建成坚强的战斗集体,以连队为单位开展学习。各连均有以青年队为主体的宣传队,组成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学习会,即使在战斗频繁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利用战斗和行军间隙开展“三分钟讲话”“五分钟支部大会”等进行政治教育。“我们许多干部,他们挎包里,除了装着他自己的牙刷、毛巾、衣服外,还有几本我们出版的书籍和七七报。这些书报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需用品,成为他不可分离的亲切的伴侣。”[14]五师根据实际,凝练出五种学习方法,倡导自学自修,取得了良好学习效果。三是创办学校,高效高质培养干部。1941年10月,五师在随营军校的基础上建设抗日军政大学十分校,李先念任校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先后为鄂豫边区培养了各类军政干部3000多人。为了培养青年工作和敌军工作干部,抗大十分校还附设了“对敌干部训练班”,专门培养对敌工作的干部。课程开设有日语、宣传、对敌工作等。五师还创办了洪山公学、行政干校、建国学校等,发扬了共产党军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不但探索出了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还通过创办学校广泛吸收边区内外的知识青年,为党吸引、凝聚了大批优秀干部和人才,为五师的壮大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以思想建党为指导,开展整风运动 1942年4月,五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做出的《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决定》,成立了边区党委整风学习总学委员会,对整风运动进行了初步安排。1943 年11月,鄂豫边区战略形势相对稳定后,边区党委在总结初期整风运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出了《关于彻底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全面开展整风运动。
边区党委制定了整风具体计划和进行步骤,将整风“主要对象放在县团级以上干部身上”[15],在整风运动中,将整风与实际斗争相结合,用“革命斗争锻炼、自我修养、党内批评教育”[16]进行思想上的改造,使每个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群众关系以及整个边区和军队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达到教育干部,提高全党能力的目的。整风运动期间,陈少敏亲自带领党委调查组在随南、礼山等地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发表了《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后》《在斗争中整风》《加强党性》《在斗争中建党》等重要文章,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整风运动的精神与边区实际相结合,为边区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提供了重大指导。
通过整风运动,部队修明了政治,转变了作风,“大大提高了干部的学习情绪和理论水平”“许多干部在整风中深刻认识道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重要,初步学会了分析、综合的能力”[17],广大党员尤其是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党思想进一步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要取得这一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必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四军第五师的迅速成长和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胜利开创,充分证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
(一)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支持 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只有依靠群众,全民族抗战,才能战胜敌人。鄂豫边区的群众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等革命的洗礼,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政治工作上,五师继承红军优良传统,坚持抗日的同时肩负起宣传与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等任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保护。
一是高举抗日大旗,坚定抗日信心,主张全民武装。新四军第五师在武汉外围抗战的时候,部队力量不大,但能勇敢地深入敌后,挫敌凶焰,树立军威,强民信心,扩大了影响,掀起敌后抗战热潮,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军队有了赖以立足生存的力量源泉。1939年10月13日开始的新街战斗大捷,更是坚定了民众抗日信心,群众踊跃参军参战。1939年到1940年仅京山、应城两县就有三四千人参加新四军,其余各县都有一二千人参加新四军。1942年2月的鄂豫皖湘赣边区党委会议着重讨论了全边区人民武装的问题,制定了《为每保建立一个游击小组而斗争》的决定,五师党政干部领导边区人民每保建立一个游击小组,一个自卫队和一个少先队,组织全民武装。五师还创造性地建立了“抗日十人团”,进行站岗放哨、除奸反特等军事行动,武装群众几万人,后又发展为脱产的地方游击队、不脱产的民兵自卫队。形成主力军、地方军、自卫队三结合的力量体制,把开展游击战争变了普遍的群众运动。抗日战争结束时,五师已发展地方游击部队万余人和民兵自卫队30万人,成为了新四军中发展最快,人数最多的一个师。
二是发动全师做统战。第五师的政治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原则,动员全军参加政治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每个党支部把自己周围的群众动员好,发动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教育和启发边区群众的爱国意识和觉悟,在群众运动中建立和发展党,在斗争中不断加强政治教育,巩固群众组织,并通过群众团体帮助部队推动政令实施,推动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军队也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建立了鱼水深情,领导敌后军民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三是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支持。五师在形势变化、政治工作相应调整的同时,仍然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使军队永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1941—1943年,日寇的“扫荡”加上顽固派的反共摩擦和挑衅,军事进攻、经济封锁双重压力下,边区情况异常困难。但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五师带领边区人民生产自救,帮助群众兴修水利,发展工业,增加经济收入。1944年,五师部队协助地方党和政府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节约生产运动,首长亲自率领大家挖地,实现自给自足,不给百姓添负担,时时刻刻维护百姓利益。边区百姓从切身利益感受到了新四军第五师是人民的军队,“在很多场合,军民关系初步融洽的场面是令人感动的。如第三十八团、三十九团有很多连队移防时,老板们便是依依不舍留着他们不让走。”[18]就连战士们也从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中深刻认识了军队的本质,提高了阶级性和党性觉悟。正是深入扎实的群众工作,五师才能迅速壮大,日益扩展,在武汉外围敌后战场开辟了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二)又团结又斗争,策略对待国民党军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并不承认五师在抗战中的合法地位,视其为眼中钉。其他国民党部队,也会因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政治策略。面对这种形式,五师要生存和发展,要取得抗战的胜利,就必须正确处理国民党各个派系之间的关系。五师一方面争取一切愿意合作抗日的友军,另一方面坚决还击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打”“统”结合,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统战工作。一是积极争取西北军、四川军、桂军合作抗日,友好相处。如西北军何基洋、张克侠的部队、四川军陈离的部队等都是团结和友好相处的对象。师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团结抗战的宣言,开展友军工作,改善关系,团结合作,一致抗日。二是针对桂军等国民党军中的顽固派,则在团结的基础上展开了针锋相对和恰如其分的斗争。整个抗战过程中,五师经历了三次全国性地反攻高潮,平时的局部摩擦更是此起彼伏。“同他们斗争时,注意有理、有利、有节,不把事情做绝,既显出我军军威,又尽可能争取他们一致对外”[19]。因地制宜地开展火线统战工作。在战场上,组织战士喊话、送信等,宣传抗战方针,对俘虏进行教育,逐渐达到了扩大新四军影响,争取中坚力量,孤立顽固派的效果。三是对于国民党部的中间势力,五师尽最大努力争取他们加入人民抗日武装。五师领导或者身体力行,或者写信、派代表多次做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使不少成建制的中间或敌对武装力量加入了新四军。到1945年8月,伪军和地方武装先后有万余人起义投诚。
(三)加强对日伪的瓦解 从鄂豫边抗日游击战争开始发动起,五师就按照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瓦解日伪军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敌伪工作。五师政治部设立了敌军工作部,各旅、军分区均设有敌伪工作科(各科辖有一敌工队),各连队有敌伪汉化小组,对伪军进行分化和策反。开设对敌工作干部训练班,培养专业对敌工作人才。政治部专门编了对敌斗争《政治读本》对官兵进行教育培训,开展敌伪政策教育;编印了《日本陆军简述》若干册,供全师连以上干部阅读,以全面了解日军情况。二是组织对敌宣传队,瓦解敌伪士气。早在1939年1月,鄂东第六游击大队成立时,就抽调了懂日文的敌工干部教唱日文歌曲、喊日语口号,散发传单等。1941年底,五师发布了《对敌伪及敌占区人民进行武装宣传的训令》后,各部先后执行,纷纷召开群众大会,组建武装宣传队,掀起了对敌伪宣传的热潮。“在两个月内即向随县、英山、安陆、京山四县二十四个敌伪据点开展了宣传工作,计接受宣传教育的有敌军五千余人,伪军一千余人和十万敌占区人民,散发传单一万余份”[20]。通过张贴反战传单、标语、私下接触进行反战宣传,在战场上与敌对话、喊话,宣传优待俘虏政策等形式开展瓦解工作,动摇敌伪政治情绪。向第五师投诚的伪军也成为第五师在鄂豫边区扩大的一个重要兵源。三是与日军中的反战人士组成反战统一战线。五师利用反战投诚日军的语言优势协助敌工部编写日语教材,担任日语老师,讲解日本国情和社会风俗等,培养了大批专业对敌工作人才。1941年11月,成立日本反战同盟第五支部,这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成立的第一个反战同盟支部。反战同盟第五支部创办立了《反战旗》《新导报》等刊物,敌工部把这些宣传品通过各种渠道送到日军手中。五师还在日本传统节日时,制作慰问袋,装上边区特产送给日军,宣传我军政策。一些觉醒的日军开始了反战活动,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对日统战工作增添了一支特殊的生力军。
回顾五师的发展历程,抗战救国是其发展主线。简言之,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重要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五师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路线的正确性。五师的政治工作随着军队的壮大和斗争经验的日益丰富,也获得了相应的建立、加强和完善,形成了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成为五师部队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源泉,最终铸造成了政治可靠、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抗日正规军,不顾一切困难,将党的政策贯彻于一切具体工作中,使党在华中地区有了自己的“拳头”力量,从而坚强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战场上的战略实现。时至今日,认真学习、总结与研究五师政治工作,对于新时代开展政治工作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①为了表达便利,文中将新四军第五师及其前身,简化称为五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