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建,余 哨
农村终生自立养老模式探索
石大建,余哨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备受关注的养老问题之一,妥善处理好农村养老问题是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下各种挑战和难题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下,树立终生自立观和形成终生自立养老模式可以成为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新举措。农民要立足于整个生命历程和职业生涯历程,要强健身体,做到精神自立、经济自立、生活自立,从而实现终生自立养老。
农村养老;终生自立;养老保障;养老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相继提出两个口号(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三个核心(健康、参与、保障)、四项原则(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我国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老龄化问题引起全球重点关注。根据国际社会的人口标准,到“十四五”期末,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亿,步入第二个老龄化阶段:“中度老龄化”。然而,我国除了具有数量、进度上的特点外,还具“城乡倒置”空间分布特征。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乡村60岁及以上的老人的比重为23.81%,高于城镇7.99%,不低于65岁的人数比重为17.72%,高于城镇6.61个百分比[1]。
如何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之一。
在时代发展中,我国农村经历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多方养老”四种模式,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国同构”的政治环境及儒家“孝”文化的传承[2]下,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首要的养老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村集体养老模式所代替[3],家庭养老交接于社会养老。改革开放后,新型农业生产责任塑成,合作社养老模式让步于家庭养老。2014年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在乡村实施,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但是,“重经济轻照料”“重物质轻精神”无法给予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支持[4]。此外,新农保的实施虽降低农村老年人在代际转移支付上的获得,但代替传统家庭养老的效果尚弱[5]。区域性强、水平尚不足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又一重要特点[6]。城镇化下家庭养老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偏移[7]。农村年龄断层,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无法承担起农村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的重任,树立终生自立养老模式成为应对农村老龄化的一项新的方法和举措。
1.自立养老
受自立自足、自立更生传统美德的渲染,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状,穆光宗、姚远在1998年4月“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服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自我养老”模式,这与传统的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及子女养老模式不同,它是指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且没有离退休金等社会保障而主要依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或者指自立养老为主、外力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8]。自立养老是固守养老责任自我,模式自立。
2.终生自立养老理念的来源及特点
(1)终生自立养老理念的由来及拓展
“终生自立”理念是由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她指出,把握好人生两个重要的拐点,实现财务自由,实现终生自立,才能体面、有尊严地老去。
然而,要实现自立养老,远不仅只有经济自立。正如徐勤、郭平所提出的在老龄化社会中,要实现老年人自立需包括经济、生活和心理三方面[9]。针对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现实状况,经济自立只是实现自立养老的一小部分,只有实现在经济、身体、精神上全面终生自立,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实现健康中国伟大战略目标。
(2)终生自立养老理念的特点
自立养老,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转变养老责任主体,将个人消极“被动式”养老转变为积极“主动式”养老,将责任主要承担主体由政府(国家)、社会组织、子女转变为个人自己,即由他助转为自助,实现老年人自己是晚年幸福生活的生产者、购买者、消费者。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政府(国家)为本国老年人养老生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五保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建立;无论是西方的传递式的养老方式,还是中国的“养儿防老”的反哺式养老方式,老年人对政府、子女提供的养老资源依赖性甚高。
终生自立养老立足于人生的生命历程、职业的生命历程理念,体现了削峰填谷的思想。实现终生自立,不仅仅在年老时确立养老模式,而是在整个人生阶段、在职业生涯繁荣时期不断积累养老的财富,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的,建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观念。
城镇化进程不仅造成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也使得“村民”逐渐“市民化”,青年劳动力外流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家族”概念弱化,家庭伦理责任模糊化,推动着农村终生自立养老模式的建立。
1.代际分工下的“农村支持城市”
子女是家庭生命的延续,不仅承担着扩展家庭、赡养父母的责任,还具有承担家庭兴衰、维持家庭地位的重要责任。城乡二元体制随改革开放政策而逐渐打破,呈现农民“市民化”趋势,农村家庭形成了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双半”生计模式[10]。定居城镇,父母在亲友邻里中能获的“面子”,家庭在同村中能获得“面子”。此外,农村家庭结构模式的转变及性别失衡,加速了农村青年群体进城步伐。性别失衡下,地方婚姻市场兴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男性青年成婚的机会成本、经济成本[11]。因此,农村父代不仅需要为子代的结婚、买房积累大量积蓄,还要为孙代提供教育、生活照料资助。当前农村父代对子代、孙代的慷慨,大量资源支援城市,对自己吝啬、缺乏对自我未来生活的安排。
2.代际分离下的子代低反馈
代际分离诱发家庭资源分散。我国一直以来遵循着“反馈式”代际互惠养老模式,在农村尤为明显。“长老制”时期,因经济优势与文化熏陶,父母掌握绝对权威[12],子女的回馈能够有效保障父代养老需求。伴随着核心家庭模式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分开不分离还是分开且分离的居住方式,父辈对家庭或家族的资源掌控力不断削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附从子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资金主要依赖子女转移支付、本人劳动及社会基本养老金。代际关系深受代际居住方式影响[13]。代际分离居住方式会使代际之家情感交流减少。虽然“常回家看看”被写进法律中,但是生活在异地的子女受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他们返回老家的次数仍较难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二元城乡制及虹吸效应下,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点门路。据统计要素可知,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源于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及转移净收入四大类,但工资性收入与经营净收入占主导地位[14]。 2020年全国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为32 188.8元(月均2 682.4元),农村居民为17 131.5元(月均1 427.625元)[15]。外出务工是工资性收入获得的首选方式。2019年,在2.907 7亿人农民工中流动型农民工达1.742 5亿人[16]。 农村中坚力量的输出,农村人口年龄断层,使空巢老人数量激增。2010年普查表明,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达31.77%,农村空巢家庭率在2012年底约45%[17],生活照看的缺乏、情感慰藉的缺失等是农村空巢家庭的隐患。
生活方式单一、能力有限、精力不足是又一特征。农村老年人因家庭生活、发展的需求和长年累月的劳作,没有特别娱乐活动、兴趣爱好。相比于城市多样的社会组织、实践活动,农村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匮乏,嘈杂的棋牌室成为农村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常年地劳作造成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欠佳,风湿病、腰间盘突出等“隐形者”常年相伴,患慢性病率达到76.33%[18],即便如此,老年人的主要能力、精力仍耗费在“顾孙耕地”上。
2010年,高龄津贴制度逐渐在各地展开,高龄老人享有政府、家庭双项资源,但是“家庭养老”仍是主体。对于农村低龄及潜在老人而言,在“备老”方面“家本位”思想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从2003年起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在2009年起实施新型农合大病保险制度,且保险比例达75%。政府补贴由2010年的每人每年的120元上升至2016年每人每年420元。新农保奉行“多缴多得”政策,但最低缴费档次赢得了绝大部分村民青睐[19]。在商业养老方面,调查研究发现,国内约18.1%的69岁以上的老人拥有了预期养老储蓄,61.8%的居民赞成在自己40岁之前应该购买养老保险,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养老资源储备。
当前,老年群体不仅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及少子化的特点,并且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弱小化。伴随着青年劳动力定居城镇,留守农村的中年劳动者成为农村劳动力支柱。如何实现这群中年劳动者暮发之年幸福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内生动力不足是首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首先,忠于现状,思想囚禁。尽管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退,但“养儿防老”、子女反哺是农村人坚持不变的养老“信条”。其次,主次颠倒,错误地认为晚年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子女的“孝顺度”,而非个人。错误地认为老年人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源于子女在经济、生活及情感上的给付、照料与慰藉。另者,人生条块化,侧重当下。分段看待人生是农村人的一种惯式思维,认为中年阶段就是赡养家庭、增大经济储蓄,提升老年生活质量是暮年阶段的任务。
虽然当前农村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人提供养老保障,但却无法全面承担其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在人员外流、家庭结构变化、“重幼轻老”趋势强化下,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遭到削弱、瓦解。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等虽在不断发展、完善,但作为辅助性养老,无法担任起农村养老重担。为此,为保障幸福晚年生活,实现生活、经济、精神“三足自立”,农村终生自立养老模式的建立具有十分必要性。
建立终生自立养老模式是响应时代号召、应答新时代社会养老要求。新时代社会养老,更加侧重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老年人身、心、精等多维度要求的满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老年人的独立、参与与自我实现,这也是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老龄化,伴随着第二个高峰期出生人口的逐渐老化,农村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因此,为应对农村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倡议农村中青年劳动者树立终生自立的养老理念,积极为将来的老年生活积累“养老资本”。
康健的身体对终生自立养老具有至关重要性。身体健康是基础,是实现高质量生活的助力器。老龄化到来的同时意味着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等疾病发生概率不断上升,其中65岁以上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为64.5%①。为此,从日常生活中着手,防微杜渐,建立科学健康计划以提高身体素质。起先,建立疾病防卫意识,形塑健康的生活习性。病从口入,树立科学饮食理念,摒弃错误的饮食习惯。虽然农户每天几乎有大量的体力消耗,但是倡导科学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深化宜居环境,打造清洁、恬逸的居住环境对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农村尤其是中老年人闲暇时喜欢聚集,要避免在狭小的空间里聚集,可加强农村居民活动场地的建设。
一直以来,家庭是传统式中国父母一切生活的中心、主题。子女成长道路上的各个环节串联起了农村父母的一生,因此,传统式的农村父母的一切精神财富与家庭、子女、孙辈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农村老龄化日益加剧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必须实现精神自给,增强自我内生性。
首先,养老观念转变,积极承担自己的养老责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关键环节[20]。无论是以依靠子女为主的小农养老模式,依靠政府为主的计划经济养老模式,还是依靠社会为主的福利养老模式,这三种传统的养老模式的本质都是依赖性养老模式[21]。相比城市父母而言,农村父母深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更大[22]。实现终生自立养老模式,需要打破思想禁锢。思想禁锢的打破,重中之重在于转变个人的养老理念。碎片化分离人生各阶段,忽视生命不同阶段之间的密切联系是造成依赖性养老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终生自立养老,需由积极、自助接替消沉、被助养老,需立足于人生命历程的整体,从人生的前几个阶段开始做准备,努力做到具有前瞻性、预防性自动式养老。
其次,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信仰,扩大精神食粮的供给源。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里,配偶、子女一直是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精神养老的助力军、供给源,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是长辈们精神上的最大满足[23]。 因此,为实现终生自立,一方面需要尽量打破“唯子女论”“子女中心论”,积极培养子女的独立性,为丰富自己的生活提供更大可能。另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参与社会团建活动,密切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在爱好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同侪中获得精神食补。农村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培养扩充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年老时更能从容地获得外界的精神补给。
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村人晚年生活水平的质量。依靠国家的基本养老金、子女有限的转移支付是无法真正实现农村人终生自立养老。为此,要科学谋划,做到:
1. 经济自立,财富自由
基于个人职业生命历程,做到削峰填谷,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资金储备。一方面,积谷充饥,扩充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财富收入的增加。紧随时代步伐,坚持对固有的技能精益求精,并在新时代中更新知识,学习时代所求、社会所需的新技能、新理念,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在拓展劳务财富源同时,建立长远规划,提升资金抗风险性。寿命延长意味着健康风险系数的提升,老年人患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概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2~4倍[24]。科学、理性调配资金,多方式、多渠道夯实资金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继续秉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摒弃奢侈攀比的恶性,减少不必要财富的耗费。
2.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现生活自立
积极参与乡村志愿服务、有偿服务以及互助服务,是实现终生自立养老的重要举措之一。“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核心要素,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安全老龄化的助推力[25]。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可以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认同感,提升生命活力。应广泛宣传终生养老理念,促进老年人树立志愿服务意识、志愿贡献精神,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时间银行、幸福院等,通过无偿、有偿、低偿的志愿服务参与,建构良好的乡村生活氛围,丰富个人生活,同时可以积累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长,为自己年老时服务需求储蓄“时间币”。
①参见周宏灏,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协同创新联盟大会暨2018年度学术年会。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这些数据事关“老”话题[EB/OL].(2021-05-12)[2021-05-13]. http://www.cncaprc.gov.cn/llsy/192285.jhtml.
[2]王红,曾富生.传统农村家庭养老运行的基础与变迁分析[J].学术交流, 2012(10):130-133.
[3]舒奋.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新中国70年 农村养老方式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19(6):83-91, 157-158.
[4]胡仕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对家庭养老影响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 2013(1):35-40.
[5]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49(11):102-115.
[6]王雪辉,彭聪.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 117-128.
[7]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5):39-44.
[8]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J].人口与经济,1999(2):58-64.
[9]徐勤,郭平.老龄化社会需要提倡老年人自立[M].人口学刊,1999(3):58-61.
[10]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17(12):117-137,207-208.
[11]冯小.陪读:农村年轻女性进城与闲暇生活的隐形表达:基于晋西北小寨乡“进城陪读”现象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7(12):60-66.
[12]钟涨宝,冯华超.现代化与代际关系变动[J].天府新论,2014(1):115-121.
[13]靳小怡,崔烨,郭秋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随迁父母的代际关系:基于代际团结模式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5,37(1):50-62.
[14]魏后凯,刘同山.论中国农村全面转型:挑战及应对[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8(5):84-116.
[15]国家统计局.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 (2021-05-12)[2021-05-13].http://www.stats.gov.cn/tjsj/ ndsj/2021/indexch.htm.
[16]朱勤.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的改革路径:兼议农民退休制度[J].人民论坛,2020(25):80-84.
[17]周湘莲,刘英.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政府责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101-196.
[18]曹阳春,宁凌.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硬性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4):866- 869.
[19]王晓洁,杨鹏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农民决策选择的行为偏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2(6):109-117.
[20]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3): 83-87.
[21]郝麦收.养老模式的变革[M]//中国的养老之路. 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67-74.
[22]徐俊.我国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认识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0(3):111-120.
[23]申喜连,张云.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7(1):109-113.
[24]李琼,吴琳,赵明浩.商业保险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J].上海保险,2003(2):17-19.
[25]邬沧萍,彭青云.重现诠释“积极老龄化”的学科内涵[J].中国社会工作,2018(17):28-29.
On Life-long Self-supporting Pension Model in Rural Areas
Shi Dajian,Yu Shao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1 Guangxi)
The problem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problems in China. Properly handling the problem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in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key links to deal with various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in our aging society.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self-reliance and forming a lifelong self-supporting pension model can become a new measure to deal with rural aging. Farmers should base themselves on the whole life course and career course, strengthen their bodies, and achieve spiritual independence,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life independence, so as to realize life-long self-supporting pension.
Rural elderly care; A lifetime of self-reliance; Old-age security; Endowment pattern
R197.7
A
1672-1047(2022)03-0087-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3.23
2022-05-14
广西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新时代广西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9GXMZKT11)。
石大建,男,广西隆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