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2023-01-06 05:37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精神

王 晶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山东 济南 2500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因此应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劳动实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与品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深化对劳动内涵的认知

首先,加强劳动教育,应对劳动内涵有正确的认知。何谓劳动?从劳动本身的含义而言,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从劳动的意义而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与人类本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2]“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3]恩格斯也曾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因此,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了人类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劳动的内容和手段会发生变化,但劳动本身不可少,劳动教育不可缺失,只有正确认识劳动及其价值所在,进行勤奋踏实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塑造。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5]。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6]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正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识劳动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劳动都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一切美好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要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也要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7]劳模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广大劳动者学习和奋斗的榜样,在劳动模范身上我们看到了可学、可敬、可信的榜样力量。时代在变迁,但劳模精神的本质从未改变,新时代需要广大劳动者不懈奋斗。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立足本职、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并化作不断奋进努力的力量源泉,在踏入社会迈向工作岗位时,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还应争做一名优秀的劳动者。

劳动精神是全体劳动者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的基础。合格的劳动者应具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品质和精神面貌。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视劳动教育是我们的民族特性。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成果,都需要勤奋劳动获取。因此让崇尚劳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倡树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十分必要。

工匠精神是成为优秀劳动者的内在动力,是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匠人匠心精神的传承赓续。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助力青年学生实现技能成才,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更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卓越,成就出彩人生,贡献伟大祖国。

(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进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劳动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劳动实践。进行积极的劳动实践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劳动内涵、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认识。

对于“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这一历史命题,首先,新时代需要的是辛勤劳动[10]。中华民族历来就是辛勤劳动的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今天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和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这伟大征程中,所有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辛勤劳动。其次,尊重劳动,辛勤劳动,也要诚实劳动,以诚为重,以诚为先。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1]这一重要论述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角度阐明了诚实劳动的重要意义。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除了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之外,还出现了创造性劳动[12]。由于三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同,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实践型与创新型。关注技术、强调实践、追求创新是新时期劳动教育新的实践导向[13]。因此,新时代的职业院校学生不仅要脚踏实地劳动,更要注重创造性劳动,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创造转化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立的是大德。劳动教育不仅仅等于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发挥价值引领的功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劳动教育是“立德”的重要途径。“树人”树的是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职业院校是培养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技能的掌握、大国工匠的练就归根到底都依靠具体的劳动实践。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投身正确的劳动实践,指引学生主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练就过硬本领,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劳动教育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方面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了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格局。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可以树德,通过劳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行,锻造攻坚克难、积极向上的品质,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劳动教育可以增智,通过劳动可以实现手脑并用,智力与体力紧密结合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增长智慧的过程;劳动教育可以强体,通过系统、持续的劳动有助于学生强健体魄,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为个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基础;劳动教育可以育美,通过劳动可以提升学生欣赏劳动之美的情操,帮助学生体悟劳动美感,真正认识与感悟万物之美都凝结着劳动的汗水与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三)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而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最大可能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主体性。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在锻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契合,并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发展能力、养成健全人格,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三、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

职业院校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推动其顺利实施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院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文化育人的格局,涵养工匠精神;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机制。通过采取切实的措施,将劳动教育融通德智体美“四育”,使劳动变为自觉意识、自觉追求、自觉行为,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落实。

(一)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深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认知

今天的大学生是“00”后的一代,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不爱劳动尤其不爱体力劳动的现象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甚至存在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首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全面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的要求:“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同时,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劳动教育与职业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做到课时明确、课程清晰、考核科学、师资配套齐全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设置,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立足每一个年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建立时间轴把劳动教育和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相契合,形成前后有效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除了单独开设劳动教育的课程,还要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及实训课等各类课程中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元素,将其融入各类课程建设中,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挖掘劳动育人元素,切实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解决有劳动而无教育的问题。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劳动教育授课形式。职业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高质量开展。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劳动模范进行授课,让学生近距离地真实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可以整合各种线上线下的劳动教育素材,建设劳动教育资源库,提高对劳动教育素材的利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建设混合式劳动教育课程。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对劳动有全面正确的认知,才会形成对劳动的认同和实践。职业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认知的教育,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摒弃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的错误思想。

(二)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不仅代表在专业领域有着精湛的技术能力,更是工作态度、精神境界的体现。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结合校史文化,善于发现与挖掘杰出校友与身边劳动模范。职业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产生了一大批的劳动模范,请优秀校友回校进行座谈,或者举办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可以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内化于心,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由于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专注于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该校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刁统武、山东省劳动模范赵炳晓等优秀校友,这就是学生身边的榜样。通过宣传杰出校友与身边劳动模范,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模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其实就在他们身边,让学生领悟到劳动模范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忘我拼搏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此激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卓越技能,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

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各类网络媒介,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可以运用校园新闻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网络媒介,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施于行,做知行合一的大学生。

(三)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劳动教育的育人合力

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

首先,整合利用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传统日常劳动课程、各类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从时间的维度而言,可以将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或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从空间的维度而言,从教室到宿舍,从图书馆到报告厅,从校内实训基地到专业实验室,都可以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尽可能地提供创新创造的机会和平台,满足不同年级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要,与第一课堂形成互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挖掘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以区域内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街道社区等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社会的劳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认同。

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应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精神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