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2023-01-06 05:37吴光炜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鲁南经济圈文化

吴光炜

(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 菏泽 274000)

鲁南经济圈是山东省区域经济的三大板块之一,加快其一体化发展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意见》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一、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鲁南经济圈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4市3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5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 173.7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8.64%和31.52%。近年来,鲁南经济圈4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已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地理位置独特优越

鲁南经济圈4市毗邻江苏、安徽和河南三省,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地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与淮海流域的结合部,是山东省辐射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桥头堡”,具有承东接西、引南连北的作用,既可兼得东中部发展之利,又可引进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这将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经济总量已具规模

鲁南经济圈4市,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 074.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 395.75亿元、第二产业5 693.21亿元、第三产业6 985.35亿元,分别占山东省的19.8%、27.28%、20.11%和18.5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 104.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845.18亿元、进出口总额1 930.46亿元,分别占山东省的16.92%、21.93%和9.45%,这将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体系比较完善

鲁南经济圈4市是山东省粮食主产区,2019年粮食总产达1 846.31万吨,占全省的34.47%,肉类、果蔬和油料等产量均占山东省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以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装备、建筑材料、纺织服装、食品生产、木材加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培植了兖矿集团、东明石化和鲁南制药等一批领军企业。同时,改造升级了商贸物流等一批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了金融保险等一批现代服务业,这将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鲁南经济圈4市已发现矿产资源60多种,其中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240多亿吨,占全省的70%左右;石灰石地质储量约600多亿吨,石膏地质储量约300多亿吨,花岗岩和大理石地质储量约60多亿吨,具有建设优质建筑材料基地的条件;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盐矿、地热、矿泉水等矿产资源,并且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这将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历史文化悠久灿烂

鲁南经济圈4市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济宁市的儒学文化、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等影响深远,菏泽市的祖源文化、牡丹文化和黄河文化等历史悠久,临沂市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书法文化等特色突出,枣庄市的北辛农耕文化、墨子创新文化和鲁班工匠文化等丰富灿烂,这将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六)交通网络立体便捷

鲁南经济区4市已建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管道输送等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新兖石铁路与京九铁路、京沪铁路、胶新铁路在境内交汇,鲁南高铁正加快建设;日东、济广和京沪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投运,国道和省道四通八达;已建成的临沂机场、济宁机场和菏泽牡丹机场,已初步形成空中运输网络;京杭运河和菏日管道等运转正常,正发挥示范效应,这将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生态诸方面。既面临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活跃,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由培育期进入应用期,人类社会加速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新技术竞相涌现、渗透融合,技术创新周期、产业更迭周期不断加快,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颠覆性变革。鲁南经济圈4市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释放数字红利和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等,推动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二是动力结构新变革机遇。我国已进入“动力革命”的重要窗口期,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将带来新的发展红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统推进,技术、信息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变革的主要方式。鲁南经济圈4市应大力发展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和服务经济等,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三是区域发展新政策机遇。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和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等任务目标,并提出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等举措。鲁南经济圈4市应认真研究、全面落实,从中找抓手、找项目、找资金,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效应,推动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二)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长尾效应仍在持续发酵演变,世界人口增长放缓、债务规模攀升、潜在增长率下降。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金融和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对全球产业链协同、供应链安全造成巨大冲击。世界各国内顾倾向加重,启动经济刺激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推动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再调整、再平衡,这对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是供需结构重大变化的挑战。我国发展进入了大市场、大消费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赋予新的内涵,维持出口较快增长难度加大,振兴实体经济时间紧迫,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受到制约。同时,我国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面临总抚养比不断提高、“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并且存在人才分布不均衡,“马太效应”“虹吸效应”加剧的突出问题,这对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形成较大制约。

三是经济发展短板弱项的挑战。山东省正处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和动能转换胶着期,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凸显。如创新发展的路径不宽,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如缺少引领性的龙头企业和支撑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等缺乏深度融合;再如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土地利用水平较低和压煤减碳任务艰巨等,这对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鲁南经济圈4市要从基础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发展机遇,积极应对现实挑战,加快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并在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努力为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全面落实《指导意见》

对一个地区而言,政策就是抓手、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鲁南经济圈4市应坚持系统性、精准性、实效性原则,将《指导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到位。一是认真研究《指导意见》,并制定落实方案,进一步明确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协同的领域和支持的方向等,从中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效应。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按照职能分工,将《指导意见》确定的任务目标分解到省直部门、4个地市和有关县区,形成一级保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三是用推进工程的办法,列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找准关键点,开好联席会。同时,采取月调度、季督导、年终考核等方式,千方百计将《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二)尽快编制鲁南发展规划

实践表明,规划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决定着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进程。鲁南经济圈4市应坚持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原则,尽快编制鲁南发展规划。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尽快编制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并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的工作,力争使编制的规划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二是共同编制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让产业发展方向更清晰、生态文明要求更明确、建设项目推进更精准,并与总体规划有机结合。三是针对规划中涉及的任务目标,应在年度计划中充分体现。尤其是合作项目要实行“经常性”调度,“清单式”管理,“责任制”考核,并做好跟踪评估,及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规划得到全面实施。

(三)构建一体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交通先行已成为共识。鲁南经济圈4市应坚持超前谋划、共同参与、积极运作的原则,着力构筑综合立体现代交通大通道、大走廊、大框架。一是加快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兰考段和京雄商高铁山东段建设,抓好京沪高铁二通道潍坊至新沂段、滨淄临高铁和菏泽至徐州高铁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是加快菏泽至枣庄、巨野至单县和阳新菏泽段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日照至兰考高速公路改扩建提速,并科学布局鲁南经济圈4市毗邻县区城际公交线路,推动公共交通“一卡通”。三是加快枣庄机场建设、济宁机场迁建和临沂机场改扩建,加密国际、国内航线,积极打造鲁南经济圈空中运输网络。同时,积极实施京杭运河山东段主航道升级工程,推进新万福河复航等工程建设,支持菏泽建设多式联运区域枢纽[2]。

(四)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产业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鲁南经济圈4市应坚持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原则,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着力点,聚焦分工协作、科技创新和载体建设,着力打造鲁南经济圈“雁阵型”特色产业集群。一是改造提升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和补齐拉长产业链条等,积极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二是支持鲁南经济圈4市共建共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鲁南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等创新平台,参与实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同时,积极推动枣庄无机功能材料、济宁工程智能装备、菏泽生物医药、临沂现代物流等省级创新共同体建设,努力打造鲁南经济圈科技创新高地。三是加大产业链与创新链跨区域协同力度,共建鲁南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鲁南经济圈专家数据库等;鼓励企业联合中科院、山东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等共建产教融合联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转化和应用。充分利用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临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山东省中原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联合打造“鲁南资本技术交易大会”公共品牌,共同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3]。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鲁南经济圈4市应坚持产业融合、生态宜居、集约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加快实施“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着力打造“三生三美”先行区。一是紧紧围绕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枣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牡丹区国家牡丹农业科技园区和金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拓展提升济宁礼飨、枣庄石榴和菏泽牡丹等品牌影响力,协同打造鲁南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二是积极推广菏泽淘宝镇、淘宝村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形成“线上”和“线下”并重的农副产品销售体系。同时,深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三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鲁南经济圈4市应联合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片区和示范区。积极探索创新欠发达区域和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路径,推动临沂、枣庄和菏泽等革命老区实现赶超发展。

(六)打造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鲁南经济圈4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配套的旅游景区和良好的服务设施等,应坚持品牌化、特色化、精品化原则,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加快释放红利,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一是充分发挥儒家文化优势,提升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等影响力;深入挖掘伏羲祖源文化、墨子创新文化和鲁班工匠文化等特色资源,努力丰富提升鲁南文化旅游内涵。二是组建鲁南经济圈4市文化旅游联盟,在线路开发、客源互送和宣传营销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制定推出文化旅游同城化政策,实行全域“一卡通”文化旅游,调动广大群众近距离“走亲”文化旅游的积极性,推动全民文化旅游进一步发展。三是依托“三孔两孟”、台儿庄古城和黄河故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沂蒙革命老区、鲁西南战役和台儿庄大战等红色资源,打响东方圣地、水浒故里和亲情沂蒙等文化旅游品牌。借助鼓吹乐、柳琴戏和山东梆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为国家级实验区,同时改造提升微山湖、蒙山森林公园和曹州牡丹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加快建成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4]。

(七)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鲁南经济圈4市应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原则,以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农业结构为重点,积极实施“四增四减”行动,着力推动鲁南经济圈4市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一是加快煤炭、化工和建材等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并完善环境污染管控与治理标准。建立区域环境准入清单制度,推广“两山”理论蒙阴实践经验,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模式。二是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同开展污染源头综合治理、生产过程有效控制和“两高”企业淘汰行动,着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加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建立淮河、南四湖和沂沭河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三是实施黄河沿线、东平湖和蟠龙河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通航河道生态保护,推进微山湖、东明黄河和曹县黄河故道等国家湿地提升改造,支持济宁、枣庄和菏泽等市开展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着力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5]。

(八)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鲁南经济圈4市应坚持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原则,出台更加开放的合作政策,拓展更广开放的合作空间,深化更多开放的合作领域,着力推进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一是充分利用毗邻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条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经贸投资、人文交流和国际产能等领域合作,鼓励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骨干企业联合建设境外生产基地。二是加快菏泽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支持济宁申建综合保税区,推进临沂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提升枣庄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积极搭建鲁南经济圈对外开放平台。三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生态保护和做好抗洪防涝,打造黄河流域协作发展先行区。鲁南经济圈4市还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建设,并加强与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合作,努力打造成科学发展、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地[6]。

猜你喜欢
鲁南经济圈文化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中国品牌日 从商标中发现鲁南力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谁远谁近?
鲁南晋南 小麦开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