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

2023-01-06 05:07李万银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文化

李万银

(安徽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40-41文化复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强调,“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2],“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3]。然而客观说来,必须观照这样一个相悖的事实:一方面,大学生的确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4];另一方面,又必须要承认,“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加过艰难困苦的奋斗,人生阅历很有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5]。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面临中国转型期带来的内在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在挑战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网络空间挑战,这一现势紧迫有力地表明: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在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观的交融与冲突中,在主导意识形态与非主导意识形态的共存摩擦中,尤其是在各国人才的争夺较量中,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发挥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与精神引领作用,务必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务必要用红色文化彰显的“中国近现代以来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来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7]。鉴于此,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红色文化是一个有特定的主体、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内涵的概念。”[8]红色文化主要有五大类话语内容:革命历史性话语、政治导向性话语、情感激发性话语、目标指称性话语、理论提升性话语[9],具有丰富多样性、革命先进性、开放永恒性的特征[10]。二是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与功能。学界普遍认为红色文化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和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育人功能。三是高校红色文化的育人途径和方法。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加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学理研究”“红色文化如何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红色文化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优化育人内容,打造专业队伍,拓展育人路径”等方面,并提出要“构建以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机制—评估反馈机制—监督保障机制—考核约束机制为体系的机制”[11]。

总之,既有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基于红色文化价值生成及演化理论,对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价值构筑、在新时代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推进理路探赜索隐,以期在推进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本然价值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罗森塔尔·尤金在其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12]。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样式,不仅表示一种色彩,更是中国人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的体现。红色文化不是“红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无产阶级的红色传统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红色文化特指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共同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融合创新而生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形态。当前,在高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巩固主导意识形态,这也是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本然价值所在。

(一)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引发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一些人打着“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还原真相”“重新审视历史”的旗号,主张以西方价值观念“重新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遏制中国发展、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图谋。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不是学术思潮,而是一种工具,是各种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青年学生正处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信息爆炸时代,面对网络、报刊等媒介中海量的复杂信息,缺乏辨识能力,难以区分虚构历史和真实历史,最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误导。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高地,必须用真实的历史知识来教育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红色文化中记叙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丰富的史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一剂良药”[13]。

(二)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41在社会主义中国,提倡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坚持红色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的历史沧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要实现“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4]的目标任务,高校必须强化红色文化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红色文化场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认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并发自内心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与约束。同时,大学生也只有真正读懂红色文化,才会真正从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三个来之不易”,坚定“四个自信”,做到自觉抵制西方强势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不良影响。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形成的革命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和源源不竭的力量。红色文化以其强烈的历史穿透力、震撼力和时代感染力,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有助于大学生在走进、感受红色精神的过程中,情感受到陶冶、灵魂受到震撼、思想理论受到滋养、不良行为受到矫正,红色文化育人是一项培根铸魂、固本培元工程,有利于学校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

(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15]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灌输”来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过程。红色文化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蕴涵着优质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固底色,具有跨越时空的宝贵价值,进入新时代,依然散发着夺目光芒,仍然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跨越一个又一个激流险滩、丰盈内心追求的永恒本源,仍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思想文化供给和精神养分。红色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教科书,加强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个人方位、端正价值取向、锚定奋斗目标,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然困境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并未取得应然的效果,现实中面临着诸种困境。为更精准地了解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现状,更好地发挥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作者针对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在校生与毕业生发放了总计976份调查问卷(其中525份为线上发放,其余451份为线下发放的纸质问卷),共回收968份有效问卷,问卷的有效率为99.18%。通过问卷发现,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努力下,红色文化教育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汲取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奋进力量。调研涉及的各高校都开展了校园文化文化活动,学生对红色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同学有学习红色文化的意愿,但调查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对红色文化价值实现提出了严重挑战。

(一)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不强

在读大学生多为“00后”“05后”,生长在“安逸”和“富足”年代的他们很难想象和体会革命先烈所经历的磨难,很难理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所经历的痛楚,很难对红色文化心生向往、感同身受,不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感不强、参与度不高,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思想动力不足。加上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受资本主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内涵趋于情感上淡漠,心理上不认同,行为上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在问及“您对红色文化了解吗”时,10.3%的同学回答非常了解,36.6%的同学回答比较了解,50.4%的同学回答只有一点了解,还有2.7%的同学回答不了解。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同学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不透,认同感不够,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二)部分教师教学创新不够

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教学形式来实现,即课堂教学和现场实践教学。而不少高校在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简单化、程序化、机械化倾向,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核理解不透、拿捏不准、挖掘不深,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更不能将规范化的红色话语体系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话语体系,致使学生本能地产生距离感、排斥感甚至厌恶感,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发挥。而在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方面,一些学校存在形式化、浅表化,甚至庸俗化倾向,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现场参观不能使学生在事后更深层次地体味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内蕴。如在回答“您对红色文化现场实践教学的印象”时,51.4%的同学认为印象深刻,37.7%的同学认为有些印象,但仍有11.9%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印象,说明一些喧嚣热闹之后归于沉寂的不“走心”活动,难以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三)红色文化教育不够深入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明显,但对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如校园红色文化资源不足,缺乏相应的红色课程和相应教材,导致红色文化教学基本上以碎片化、快节奏方式进行,不利于学生系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深度不足,缺乏说服力;课程教学单一枯燥,缺少亲和力等。调查发现,目前只有少数高校能够做到为红色文化教育编写专门教材。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少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融合度不佳,未能从社会发展变迁的视角对待和审视红色文化育人话语体系的现代化重构,对红色文化育人在新时代的呈现形式、推进路向等缺乏深入研究,且多以史实性、概括性为主,忽视了其时代性、可读性。

(四)红色文化育人氛围不浓

良好的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离不开优良的育人环境的营造。调查显示,不少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环境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红色文化物质资源贫乏,缺少校园红色文化教育主基地和校本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二是红色文化精神渗透不强,校园红色行为文化形式简单。三是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获得感不强。如在回答“您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活动吗”时,有48.3%的同学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有关活动,有26.9%的同学表示学校组织但未参加过,8.9%的同学表示学校未组织过此类活动,还有15.9%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这类活动。四是网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对红色文化宣教力度不够,理论深度、视野宽度、情感温度不够,红色网站设计上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不强,内容知识性、感染性不足,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差,育人针对性、实效性不好。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应然路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于伟大革命实践中培育生成,并在建设与改革中创新和丰富发展的具有浓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形态。新时代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需要从顶层设计、增强自信、红色资源、课堂育人、育人氛围等方面去探寻答案,找准红色文化价值实现的科学方向和应然路径。

(一)提升站位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同向、一脉相承的自觉自省、自觉创新的文化。正是这些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品格标识,造就了中国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魅力和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学校党委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红色文化作用和功能的有效发挥,宣传部门要做好牵头统筹,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要分工协同,上下联动,做好具体实施工作。

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年代形成的意识形态,其话语表达虽与今天的话语体系存有某种疏离,但其精神内核依然能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导向,毕竟无论时空如何变换,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贯恒长的。作为时代新人,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青春融入时代主题,以敬畏之心、务实之举、自觉之行做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6]深刻内涵,并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强大力量。

(二)强化理论深度,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学理研究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需要进行优化整合,注重内容融合和方法创新,要充分激发红色文化资源活力,最大限度释放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以红色资源“富矿”赋能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同时,要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加强红色教材资源和课程资源建设,有针对性地编写红色文化教材,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或设立校本课程,增加教材的知识含量,通过深刻解读红色基因密码,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知识需求,同时要突出时代精神,突出政治导向,注重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3]建设好红色共和国,传承好红色基因,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学理支撑,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和“怎样传承好红色基因”等问题,探幽索隐红色文化育人的源流、本质、问题和理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在研究的全面性和多维立体上下功夫,规避研究的碎片化、片面化,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既要运用系统思维开展好理论研究,又要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做好理论成果的落地落细落小工作,避免研究的悬浮化、空转化。还要在增强逻辑性上下功夫,通过深入研究阐释及时回答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支撑理论武装。

(三)增加知识厚度,提升教师红色文化育人能力,推进“三个课堂”建设

高校教师是向青年人传播红色文化的主体,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侧重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点、意蕴、价值等转化为生动的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为此,需要加大对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并积极鼓励其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通过“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17],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红色师资资源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研讨、考察和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并为教师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物质保障,全面提升教师红色文化育人能力水平。

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需要建好“三个课堂”。一是拓宽、创新第一课堂。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数字化学习、慕课、微课堂、翻转课堂、弹幕教学、二维码传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交互式学习中感知和体悟红色文化。同时,要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情感效应,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最佳注脚。“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8]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精神特质,而要以真情实感来感染、影响、引导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促进全面发展。二是强化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外活动和各类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迹、重走长征路、聆听红色典故、红色基地沉浸式情景体验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回到历史现场,对话英雄人物,倾听历史回响,在历史场域中感知历史,深化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并外化为积极投身强国伟业的实际行动,达到真与善的交融、知与行的合一。三是发挥好网络课堂作用。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是一个文化大平台,也是红色文化育人可资利用的重要平台、渠道和手段。新时代的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了解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课堂要加强红色文化内容建设,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网络动态,读懂大学生的“网言网语”,针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实时挖掘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和向上向善精神的红色资源,定点推送,靶向施教,推动红色人物与年轻人相遇相知相伴。另外,还可以通过图画、动画、音乐、聊天表情等传播形式,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网络广播平台等多样化传播渠道,真正使红色文化入耳入眼人心,让学生在网络思政中沐浴春风、汲取营养,成长成才。

(四)提高氛围浓度,优化育人环境,强化红色文化育人质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红色文化育人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要深挖其他学科蕴藏的红色文化育人元素,努力让红色基因充分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构建完整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通过红歌快闪、红色歌剧、红色音乐剧、红色情景剧、红色美术展等活动的开展,在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涵养教化和精神激励功能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联系和思想认同。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还要体现在富有特色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红色文化资源连接历史、关照现在、影响未来,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因而营造具有鲜明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十分必要。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17]。学校可以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举办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接触中理解并认同红色文化;也可在校史馆、档案馆等硬件设施中增加红色文化内容,或者利用学校的道路和楼道进行红色文化长廊布置,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浸润。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文化素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育人的努力方向和科学路向,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细落实。

当然,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宽广的外延,需要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研究与探索,进一步优化育人内容,完善育人体系,创新育人思路,凝聚起红色文化教育强大合力,全面提升高校铸魂育人实效。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2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深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意义非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推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强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不断深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新方法新途径。在胸怀“两个大局”中推进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