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闫 龙,桑旭东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为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指出,要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明确师范类专业应建立统一认证体系,实行三级监测认证,并制定了认证指导思想及实施原则,确立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开展几年来,对师范专业的内涵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
小学教育专业社团就是为顺应新时代小学教育对师资综合能力的要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教育情怀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小学全科教师而建立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专业指导力量不强,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缺失统一评价标准以及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新模式[2]。
大学生社团具有组织形式的自愿性、活动方式的开放性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是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领域、展示个性才艺的舞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而专业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一般社团的功能外,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培养专业兴趣、进行专业实践的平台;专业社团有较强的专业背景,是专业学习的课外延伸,其核心目标是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3]。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应突出活动课程和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更强调融教育于活动之中[4],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教育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但也需要在专业社团中加以锻炼,毕竟专业社团较之校外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加符合师范生的专业技能需求。
合肥师范学院“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首批卓越项目,六年来学院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各项任务,积极开展需求调研和项目论证,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培养计划,建构以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新形态。
1.小学教育专业师资的技能分析
既然“专业社团”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相关,那么对于“小学教育(全科)”专业,首先要分析该专业所须培养的学生素养和技能。在合肥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建设方案”中提出:“高校课堂、小学课堂、专业社团和行知学堂等‘三堂联动’,强化学生基本艺体技能、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三字一画)、教育教学综合技能(备课、上课、课件制作及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技能)及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四类技能,培养具有卓越潜质的小学全科教师。”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四类技能:基本艺体技能、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教育教学综合技能、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合肥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采取“一个全程—双方合作—三堂联动”的育人模式,“一个全程”即为“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双方合作”即为“学校和地方(小学)合作育人”,“三堂联动”即是“师范生在高校课堂、小学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四年不间断的联动、转换”。“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自主研习或操练和各种社团活动以及假期的行知学堂的实践活动。“专业社团”就是“第二课堂”中的一类学生社团活动,主要为培养和训练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艺体技能和综合素质而设立。
2.小学教育专业社团的组织与活动开展
专业社团的稳定发展,主要取决于对小学教育(全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领导层的重视。在认识到专业社团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基础上,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积极寻觅社团的指导教师,定期参加专业社团启动会和推进会,帮助解决训练场地问题、校外导师的劳务费问题和其他经费问题,确保社团活动正常举办。
专业社团的稳定发展,需要有一支稳定、敬业、有情怀的导师队伍。合师院小学教育专业社团的导师队伍来源如下:有专业特长的辅导员或专业教师、有业余爱好的校内教师、有特长的校外导师和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这些导师具有身怀绝技、热衷传承、富有教育情怀等共同特点。
专业社团的稳定发展,还需要有一套可行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学校可以在绩效分配方案中专门设计“公益绩效”,校内指导教师的劳动量可以在“公益绩效”中得到承认和体现;校外指导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劳务津贴体现。在学生层面,一方面要为学生搭建可以展示风采的舞台,并制定评选标准,为优秀学员颁发证书,另一方面要与院团委配合,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与第二课堂积分挂钩,通过积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训。
1.涵养了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模式有定向乡村培养计划招生(简称定向班)和普通招生(简称普通班)两种。其中,定向乡村培养计划招生的学生多来自最基层的乡村,从小没有参加艺体培训的机会,初入校时并无艺体特长。但是在接触了这些专业社团后,不少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对社团活动积极、主动,并从对艺体的兴趣逐步扩展到对专业的兴趣。
2.增强了师范生的艺体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艺体技能的提高。在2018年的“全国首届小学教育师范生技能比赛”中,合肥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两名学生分别获得数学组一等奖、语文组二等奖;在2019年的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举办的“书香江淮”活动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朗诵优秀奖;在2020年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小学语文组一等奖。
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也让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有的学生开始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自学自练;有的学生在掌握高难度动作的要领后,还会帮助其他同学慢慢摸索,课余的共同训练很快让大家相识相熟、友爱亲密。
“持续改进”是师范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理念。合肥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社团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社团类型不够多、训练场地不足、社团管理比较松散、激励机制待完善等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在“实践与研究课程”里明确规定“面向全体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共计24学分”,其中包括“在校期间须修满2学分‘艺术实践’课程,经校团委、院系团委认定后,获得艺术实践学分”,这不仅为学院修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也为专业社团的管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即校团委和院系团委负责专业社团管理和学分认定。
由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导向,使得很多大学生到高校后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笔者曾调查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发现有近三成大学生是“三无大学生”,即:对未来无目标、对学习无动力、对生活无乐趣[5]。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对北京大学2016级新生的调查发现,有四成北大新生有“空心病”[6]。可见,如果师范专业对专业社团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不少学生会懒于参与社团活动。因此,学校要将专业社团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允许专业社团学分和课程学分在一定范围内置换,用制度或机制确保其在人才培养中落实。
想要确保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吸引优秀教师加入社团活动,激励并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学生活动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将指导老师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例如,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获奖,可以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审的参考因素,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依据师范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可以考虑从小学聘请具有某些特长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这也是“U-G-S”三位一体育人的具体体现。
专业社团建设的重点是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艺体技能的培养,因此,学院应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专业社团管理机构,加强宣传动员,完善考核机制,提升专业社团的管理水平。学院(院团委)可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设立一个总部,若干专业社团相当于下属部门,从整体上建立社团指导导师聘任制,明确导师的职责与义务,并制定业绩奖;各社团通过“模拟公司”形式运营[7],可以建立专属的社团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各社团内部再进行若干岗位的确定和竞聘,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会合作与分工,提高责任感;最终学院(院团委)还要进行总控,完善专业社团的评价机制,定期对社团成员及活动进行考核。
虽然,目前开展的专业社团活动已经逐步展现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但缺乏系统的、量化的实证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果。后期可加强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师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进一步论证专业社团的价值,并对已经运转一段时间的专业社团模式进行反思和完善,结合基础教育前沿和热点,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社团活动,以满足基础教育对才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的需求。
专业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建立广泛的传播方式,提升专业社团的影响力。一方面,社团可以培养一批优秀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来影响带动更多的同学,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专业社团可以通过新媒体加强宣传,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让专业社团的操练场景成为高校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