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琛
(合肥学院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型冠状病毒”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病毒的不断变异、反复暴发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大学生群体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中不确定性增加、就业与升学难度加大、部分学生家庭矛盾激化等原因,大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增加了心理危机的发生率。本文将着力分析与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从而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发展成熟,仍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疫情出现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一时间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对安徽省、北京市、福建省等大学生及研究生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良[1-3],增加了高校心理危机预警防控的压力与风险。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经济保障等的需求,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则会产生焦虑等消极情绪。疫情的出现增加了人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对大学生来说,何时封校、何时上网课、何时可以回家、何时可与朋友相聚等等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可能造成迷茫、困惑、焦虑等负性情绪,也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认知方式。
新冠疫情暴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由于众多行业受疫情冲击,企业人员需求锐减,供需对比更加明显。面对困难,大学生群体在积极应对。但有些学生在重重压力之下产生焦虑、抑郁、恐怖等消极情绪,影响就业求职。在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中,有的学生自我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加上疫情导致的客观困难,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在择业求职的过程中加倍迷茫或自卑;有的学生为逃避压力而选择沉迷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一旦离开虚拟世界就更容易陷入不良情绪当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关系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消极的亲子关系与高水平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关[4]。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由于不能返校,学生在家上网课,部分家长居家工作或待业,延长了亲子相处的时间,导致一些存在亲子冲突的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冲突频率增加。另有部分学生因为作息不规律或是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家长不满,代际间沟通不良,产生亲子冲突。还有少数家长因为疫情防控期间自身压力增大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与孩子的相处,造成亲子冲突。种种原因放大了家庭关系的负性影响,从而使这部分学生焦虑、抑郁程度加重。
疫情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加了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返回校园学习、生活,学校应该如何应对风险,开展新形势下的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积极预防、及时发现、有效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安心的成长环境,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管理工作是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为心理健康工作引导、护航。构建危机预警防控体系,需要多环节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1.在理念指导下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心理危机预警防控理念建设,包含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两个层面。其中心理危机预防指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调适、危机识别和应对能力;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体或群体及其相关人员采取及时、专业、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恢复心理状态平衡,实现个体或群体成长。因此,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应预防、干预两手抓,将宣传教育和危机排查、心理咨询、转介诊疗相结合,在家校联动的基础上,做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在此理念指导下,学校应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翔实、可操作性强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制度或办法作为学校开展危机防控的纲领性文件。该制度对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组织建设、预防教育工作、预警机制、预警对象、干预对象、干预措施、跟踪服务和工作制度都应有明确的界定和阐述,对于学校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同时,制定心理危机处置预案,细化危机干预的具体工作流程[5]。高校应以《精神卫生法》为依据,制定心理危机处置预案。学校可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转介诊疗机制,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及时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危急期学生及时咨询与治疗,对稳定期学生做好休学或复学等学籍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度过危机,进而恢复正常学习与生活,实现个人成长。
最后,需以科学的考评办法促进危机预警防控工作有效开展。为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牢做实,扎稳“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网络根基,学校还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评,并出台心理咨询师管理办法。各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也需制订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2.分层分类开展队伍培训,增强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队伍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队伍由三股主要力量组成:心理咨询师队伍、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应对不同的队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老师和学工队伍是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的主力军,平时工作任务多、压力大,不少老师自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6-8],亟须通过学习和督导来提高业务能力,同时维护自身积极、平和的心理状态。定期参加心理专业培训、学术会议和案例督导都是可行性强、效果好的办法。
学生骨干队伍是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预警防控系统的神经末梢,能够及时发现和帮助遇到心理困难的同学,在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学生入校时都缺乏心理学知识,且学生骨干队伍流动性强,在工作上存在客观困难。因此,对学生骨干的培训要及时、全面开展。因为疫情的影响,线下培训和会议等受到安全限制,参加线上的网络培训、网络会议是不错的选择,保障安全的同时还可扩大培训规模。
育心与育德二者紧密结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心理危机开始于负性情绪的堆积,而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9]368,个体可以通过认知调节来改善负性情绪。故而可以在学生中全面开展抗疫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以知识武装思想;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认知方式;通过立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以上方法都可以有效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1.加大抗疫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力度,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方式
高校有责任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形式丰富的抗疫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学习科学的防护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正确面对自己和调节情绪,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不盲目悲观,也不盲目乐观,才能有效抵抗疫情风险,预防心理危机发生。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的过程中,要不断开拓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使教育活动能真正入眼、入耳、入心。除课堂教学外,春秋两季的心理健康主题系列活动,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公众号,科学、生动的课外读物等等都是宣传教育的主战场,通过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
2.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立志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增强心理韧性
多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爱国”“友善”等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世界,学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进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积极开展立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使价值观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很多学生上大学后就失去了方向,陷入迷茫与空虚。因此,立志教育要及早开展,以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为短期目标,以大学期间取到好成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等为中期目标,以学到本领后回报家庭与社会、报效国家为长期目标。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能激发内在动机,增强心理韧性,当负性情绪来袭时也能以“正能量”战胜它们。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重在以人为本,重在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怀。要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全面评估风险,又要重点关注特殊学生,进而建立健全心理档案,最终在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四级”体系的共同努力下,做好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
1.全面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突发情况的产生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风险增高,需要高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预防突发情况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种排查方式:一是利用网络系统,使用量表全面开展心理测评。线上测试系统量表众多、内容全面、操作方便、覆盖面广。工作中既要对大一新生进行评估,也需对老生进行心理测评,将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记入心理档案。二是要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以寝室为单位全面开展心理排查。线下排查与线上测试同样重要。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心理排查,可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在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及时干预。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心理评估结果要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发生二次伤害。
2.重点关注关怀特殊学生群体,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辅导员、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老师或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谈话、咨询等干预工作。同时,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或就业困难等学生群体也应重点关注,以上特殊群体学生相对更加敏感、自卑、多疑,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10]。学校相关部门应在平时的工作中对特殊学生群体多加关心与关怀,针对学生的具体困难,在心理支持、资助工作、学业指导或就业指导上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支持,减轻学生压力,预防负面情绪的产生。
3.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历程
心理档案是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性变化的动态服务与管理系统[1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心理档案既要关注大学生入学后的情况,也需关注学生过去的心理发展历程。新生入学后需查看学生的高中档案,对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重点关注。再综合学生入学后的心理测评、排查、咨询等信息,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心理档案管理因为量大且涉及个人隐私,需要高校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行为准则,并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心理学和档案学伦理知识的专业培训[12]。同时,应重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网上心理档案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时效性和应用范围。
4.完善“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将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工作做牢做实
“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包含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寝室等各级防控工作。学校层面应加强管理引导、加大教育力度,建立健全预警防控体系。各二级学院应积极响应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理念,遵循相关制度,认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干预工作。有条件的学院可建立二级心理工作站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结合学院特色,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寻找切入点,使心理健康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班级层面除了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也要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困扰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成为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寝室层面在加强朋辈互助之余还要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以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