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下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及展开

2023-01-06 04:13李志文韩雪琦
航海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涉海法学海洋

李志文,韩雪琦

(大连海事大学 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言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近年来我国海洋事业总体向好,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向海图兴、向海图强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国际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强,与周边国家也存在着海洋权益争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海洋形势,需要一批通晓航运和国际法律规则、善用法治观念解决国际海洋和经贸纠纷的涉海法学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涉海法学课程在涉海法治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而涉海课程内容往往又具有较强的涉外属性,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目前涉海法学课程教学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在思想领域内引导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此需要把思政融入涉海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海洋强国战略下涉海法学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双重效能

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教学是培养优质的涉海法学人才和满足海洋强国战略对法治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将法学专业理论与思政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认识,是发挥涉海法学课程思政融合教育双重育人效能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涉海法学课程的价值引领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意识形态上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而通过在涉海法学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深化对海洋强国战略的认识,而且还能激发涉海法学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效能。

首先,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升涉海法学课程价值引领的全面性。为保障海洋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运用法学知识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要求涉海法学人才在处理国际事务和海洋争端时,能够坚守正确的立场,不轻易为外力所动摇,切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我国当事人合法利益。而传统的涉海法学课程教学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法律能力的培育,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效能相对较弱,难以满足海洋强国战略下对海洋法治人才精神领域塑造和影响的需求。而涉海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融合,可以有效地将价值观念寓于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做到德法兼修、立德铸魂。

其次,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教学有利于深化对海洋强国战略精神内涵的认识,彰显涉海法学课程价值引领的时代性。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吸收并融合了东西方优秀的海洋思想,以全球视角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海洋问题,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这些先进的海洋思想与发展理念为解决国际海洋事务与纠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如果它们仅限于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容易沦为枯燥和难于理解的概念和理论,与涉海法学教育相分离,难以对涉海法学人才思想塑造带来显著的成效。而法学学科历史性地孕育于西方的学术土壤,[1]在运用涉海法学知识处理实务纠纷时必然要应用国际规则与了解国际实践做法,在授课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课程内容难免存在一些偏重西方化思想的表达,导致学生对中国的海洋思想与海洋理念的认识程度不深,不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法律事务中的影响力。而将海洋强国战略的理论价值与精神内涵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就是要强化涉海法学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学生的海洋战略意识、海洋安全意识和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学生认识海洋战略、理解海洋理念、热爱海洋事业,在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牢固树立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稳定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思想的影响力。

(二)增强涉海法学专业知识的感染力

将思政融入涉海法学课程中是延展课程教学内涵和提高专业知识感染力的有效路径。[1]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春风化雨般输出思想政治观念,能够使课程教学内容更丰满和生动,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在涉海法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海洋经济发展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法律制度在提高海洋经济效益中的作用;融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树立热爱海洋并运用法律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意识。通过吸纳思想政治内容于涉海法学课程教学中,拓展涉海法学课程教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提高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同感与使命感,释放教学活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涉海法律制度和规则的认知与反思。

三、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思路

探索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思路,即应当从目标预设到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合设计的各环节入手,切实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一)明确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

推进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进程,明确教学育人目标是第一步。这就需要从教学目标设定时就融入思政教育目标,在教学方向上实现对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效把控。根据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对海洋法治人才的现实需求,紧紧围绕着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品格塑造、思想影响等几个维度着力,明确将培养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和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浓厚的海洋法治意识和家国情怀、能够坚守思想政治立场的卓越涉海法学人才作为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构建涉海法学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一体模式。

(二)挖掘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元素

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挖掘涉海法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进行融合设计的前提。涉海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指那些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政内容,它们通常具有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的效用,对学生形成正确海洋义利观和发展观有重要影响。识别这些饱含政治性与育人性的思政点,针对涉海法学课程所具有的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背景,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海洋意识的提高作为价值导向,提炼具备全面育人效果的思政理念。通过选取与专业课程具有契合度且能够相互支撑的思政点[2],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之间的内部协同关系,[3]从思想领域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构建涉海法学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知识体系。

(三)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方向

基于法律与政治的关联,涉海法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为此,该类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知识体系展开方向,应结合涉海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聚焦于对海洋强国战略推进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融合的教学效能。

1.深化国家海洋主权与海洋安全的意识

海洋主权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海洋主权与海洋安全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涉海法学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海洋主权与海洋安全保护的意识,通过讲解国家海洋主权与海洋安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涉海领域内国际公约对我国海洋主权与安全保护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方向,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海洋意识。运用强情景化的案例分析,如南海仲裁案等,探讨国际格局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各国海洋战略资源的争夺行为对我国海洋权益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现实困境,以提升海权观念,深化海洋战略安全意识。同时辅之以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艰巨任务,强化学生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安全的信念与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坚定捍卫海洋主权与海洋安全的信心与决心,并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海洋强国事业发展中,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融入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洋对外贸易总体向好。[4]随着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向世界。为此,涉海法学教学应立足于海洋经济与航运经济发展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对海上通道安全和国际贸易战略价值的认识。通过讲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海上运输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建立维护海上运输与国际贸易安全与秩序的信念,引导学生运用涉海法学专业知识维护我国海运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航运经济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结合我国相关涉海立法及有关制度的修改进程,分析相关涉海法律制度的优势与缺陷,探讨构建高质量的涉海法律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启发学生对优化我国涉海领域法律制度体系的思考,以促进海洋经济向高质量效益型转化,推动高端航运要素在中国聚集,提高海洋法治水平。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经济观念,培养学生服务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3.倡导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理念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理念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精神内涵之一,健康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从事以海为基点的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船舶防止污染公约》《1992年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等国际公约中都表达了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与预防的重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商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等涉海立法也体现了中国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涉海法学课程教学中应通过对国际公约与国内法中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和预防机制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中各方当事人的责任分配和损失弥补的制度与规定。通过探讨海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响应机制以及突发事件下国际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我国海洋污染等海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响应机制的反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观念,养成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

4.培育格局意识

在推动构建全球海洋新秩序的背景下,国际规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海运和贸易大国,更应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提出符合国际法治和中国实际的建设性方案,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实现从规则适应者到规则建设者的转化。因此,涉海法学课程教学中应多注重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格局意识,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着眼于更高层次的矛盾与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国际实践对国际规则的需求以及满足实践需要而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理解相关制度与规则的历史发展和合理性,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到中国在相关国际事务以及国际规则的演进中发挥的作用,启发学生对国际规则本身的思考及对实践的反思,培养学生具备规则的制定与完善的能力。通过实际案例研判相关国际规则对全球治理中国际话语权形成与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深化涉海专业学生的格局意识,树立大局观,推动未来涉海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中更多发出中国声音,为国际规则演进和全球海洋治理实践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四、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教学方法

思政与专业课相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思政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政教育方法。[5]创新并应用融合思政理念的教学方法,构建层次丰富的思政融合教学的课程体系,才能使知识更为清晰、价值观念愈加澄明、思想觉悟越发深刻,切实提高思想理念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6]

(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专业课程和思政融合的优势在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7]因此在设计涉海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导向作为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的起点。在授课时注意以问题为引导线索,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涉海法学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内容,既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并探讨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方式,逐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实践纠纷的能力,强化问题意识。

(二)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具有直观生动和代入性强等特点,有效地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可以选取内含思政元素的涉海法学领域的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解构、分析和讨论,由浅入深,使学生领会蕴含在法律纠纷中的思政理念,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也可以选用一些外文原文案例,探讨外文案例中蕴含的外国海洋思想和法律理论逻辑,对比我国海洋思想与涉海法学理论与之不同之处,使学生了解不同海洋思想下涉海领域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做法的差异,加强学生运用我国海洋思想化解国际法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涉海法律规则应用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和处理国际问题,有效深化对我国海洋思想与理论的认识,增强对我国海洋思想的自信心。

(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根据涉海法学课程特点,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使思政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思政融合教学的效果。除了传统的PPT教学方式,还可以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教学延伸到线上领域,选取MOOC、讲座的音视频以及涉海领域的热点新闻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增强思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充分利用雨课堂与微信群等现代化科技工具,开拓涉海法学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新平台,将课上课后相结合,发布自主学习任务,督促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并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同步跟进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进程,实现多途径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管道,补充和优化涉海法学课程的思政融合教学的内涵和形式。

五、结语

海洋法治在影响国际规则演进、参与国际海洋治理以及规范国际航运秩序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海洋强国战略下要求我国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设高水平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而涉海法学课程教学除了锻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应着眼于品行和政治觉悟的培养,挖掘涉海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转化为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思政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思政元素融入过程自然化,引导并促使学生将海洋强国战略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和思想信念,外化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相融合的主动行为。

猜你喜欢
涉海法学海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