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谈及中国音乐的起源问题,学者们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劳动起源说”是比较能让广大学者认同的一个起源说法。认同的原因或许是与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生活方式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分为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民间舞蹈、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类别。其中,民间歌曲,即我们所说的民歌,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是在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创作形式以口头创作为主,其通过口头创作产生,同时也通过口头方式得以传承发展。而且,它通常是易于传唱的,极具口语化的特征。
1.2.1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民间歌曲的种类
山歌、小调、号子等是我国民间使用颇广的几种对民歌的俗称。 汉族山歌,在北方和南方都有分布。其中,山歌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8世纪左右[1]。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山歌出现得很早,这与人们口传心授紧密相关。从地理位置上看,在北方、南方都存在山歌这个歌唱形式。其中,在广东省的南方山歌又分为客家山歌、雷州山歌、高州山歌、儋县山歌四种类型。
1.2.2 山歌中的客家山歌
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独特的音乐体裁,有自娱性和抒情性的特征。在辛苦劳作的间隙,客家人通过歌唱山歌来表达劳作中抑或是生活中的情绪,有时是独自抒怀,有时是众人相合,辛勤的客家人用歌声唱着先人迁徙的艰辛、情人相思的辛酸及田间劳作时挥洒汗水的辛苦与快乐,从客家山歌中还可以看出客家人对崇文重教、育才兴学的重视。唱词多来源于民间,能很好地表达大众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的情感。
图1《讲礼貌》分析:此曲为单一部曲式,调式为G为徵的五声调式,由a+b+4小节补充的对比乐句组成,a乐句由4个小节,最后的音落在主音,b乐句由5小节组成,结束在主音上,后面有4小节的补充,最后也落在主音,乐句之间以主—主呼应,为非方整型乐段、收拢性乐段。从歌词来看,能够体现客家人对于育才兴教的重视,显示出客家人尊师重教、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品德。就音乐本身来看,运用混合节拍,第一小节以主音连续进行确立调性,八度的大跳,加入大切分节奏来与连续的同音进行对比,第三小节是第一、二小节的变化综合重复,第四小节以主音半终止;第二乐句开头和第一乐句不同或不相似,所以为对比乐句,用过高音点的主音,最后又结束在主音上。
图1 民歌《讲礼貌》
2.1.1 客家山歌的背景
“客家山歌”指客家人传唱的传统歌曲,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客家山歌由中原文化延伸而来,是客家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字,同时也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楚辞、唐诗、竹枝词的重大影响,歌词基本上以“四句七言”为格式,常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曲调吸收了“西曲”“吴歌”和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传统成分而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2]。可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总体上与《诗经》有相似之处,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客家族群在唐宋时期才逐渐产生,然而客家山歌受到的文化影响要在这之前,不仅仅是对于《诗经》的承继,更是与竹枝词及唐诗律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 (即客家话)作为歌词,一般以清唱为主要演唱形式,曲调质朴优美。客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客家文化构成因素的复杂性。
2.1.2 客家文化与客家山歌
在客家文化的影响下逐渐造就了客家山歌这一音乐形式。客家文化中不仅有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分,也有古代越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动因成分。从广州方言区汉族族谱考察中,极小见到其先祖有排郎名的记载,纵有,亦是从闽粤赣边客方言迁去的,迁入珠江三角洲后则未见[3]。这里是说,客家人祖先命名的特殊习俗,可能也会有一些畲族等民族所影响的成分。而“诸邑大姓,聚族而居。族有祠,祠有祭,祭或以二分,或以清明,或以冬至。长幼毕集,亲疏秩然,反本追远之意油然而生 ”说明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性,在古代迁徙以后还能完整地保存家族的血缘关系,还保持着家族制度的完整和热衷修订家族族谱的情怀。
客家先人在由中原地区辗转南迁的过程中,虽然在总体上隔断了其与中原这方热土的联系,但在同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明)及已有的心理定势和文化心态作用下,并没有隔断其原有的家族血缘关系。相反,由于迁移过程中的艰苦与险恶,更是加强了其血亲成员之间的互相照顾和支持[4]。这里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了客家文化圈与各种文化圈接触的可能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不无道理。客家文化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客家人民独特的个性为客家山歌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正是世世代代勤劳好歌的客家人成就了如今的客家山歌。可见,客家文化对于山歌的价值非同小可,值得深入推敲。
2.2.1 民俗是客家山歌的形成原因之一
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保留了浓厚的民族风情以及文化特征,具有深厚的心理文化积淀。而民俗(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一定的风俗习惯、民间习俗中可以发现,这也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原因之一。
2.2.2 民俗风情与客家山歌
先贤堂,这座从江西抚州异地迁移保护的百年古建,整座建筑气势壮观、飞檐翘角,雕饰精美,建筑规制、功能布局合理。属中国传统礼制建筑之典范,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顶峰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客家文化博物馆、围龙屋等标志性的客家文化建筑。
客家民俗生活丰富,民间节庆活动包括 “四月八”、做大福、迎花灯、舞蹈花灯、元宵花灯、走古事、迎神赛会、打新婚;民间演艺包括客家山歌、大锣鼓吹、百面大鼓、丝弦、喇叭班“十番”、汉剧等[5]。由此看来,客家民间风俗对客家文化有深远影响,也构成了各式各样的民间歌舞活动,这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值得深入探索其价值。
图2《月光光》分析:此曲为单一部曲式,E为羽加变宫的六声民族调式,加上7小节前奏,由a+b的对比乐句组成,其中a乐句由8小节组成,b乐句由12小节的扩充来组成,乐段为非方整型的收拢性结构。从歌词来看,描述了在八月十五拜月的民俗,寄托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从旋律上分析,两个对比乐句,在节奏上用休止来进行对比,节奏都以前八后十六的音符为动机,a乐句8小节后落在主音羽,后乐句b经过4小节的扩充,最后也落在主音羽音上,形成了主—主呼应,音高旋律线条以级进为主,结合节奏表现歌曲的意境。
图2 民歌《月光光》
客家民系作为汉民族中一支尤为独特又极其重要的民系,对中国南方的开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着突出贡献。如,客家女性地位在整个文化中是非同小可的,体现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天后在梅州山区落地生根以后,村民已把其当作地方俗神奉祀,每年为其举行特定的纪念活动,其仪规已相当组织化,与当地的俗神祭祀活动相比并无不同。”[6]可见,对天后这种女神的崇拜观念在客家文化中已经是扎根深处了,象征着女性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客家文化除了对女神的崇拜,庙宇对客家文化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典型的客家民居有围龙屋、圆寨、走马楼、四角楼等。但是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围龙屋,它整体是一个大圆形,在造型上,仿佛一个太极图。如,在梅县松口对仙人叔婆的崇拜,供奉“仙人淑(叔)婆之神位”[7]。每当有人外出南洋出行的时候,出行的人都要准备香烛对仙人叔婆进行行香,并且远行回来也要如此,以此来求获得保佑。
客家民俗对女子教育的影响甚深,崇文重教的思想观念在创族学、设学田等宗族组织民俗,民间信仰,民居建筑与装饰,以及民间俗语与儿歌等方面均有具体呈现,客家人十分重视教育,在民间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以及民间建筑中,也都有具体体现[8]。说明客家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各种民俗文化中都离不开对客家妇女的依赖。
因此,这其中关联的方方面面都对于民俗学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它不仅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民族生存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探索客家山歌的基础上,理解民间风俗对其价值也有一定帮助。
2.3.1 客家山歌的分布和分类
客家山歌是汉族山歌的一个民间歌唱形式。它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的各个县市,并且是以客家方言作为演唱形式的汉族客家民歌。典型代表为松口山歌、长布山歌、汤坑山歌、罗岗山歌、长潭山歌等。地理环境在山歌的形成中起到了影响作用。首先,山歌的分布,多在我国黄河、长江、珠江这三大流域的山区、高原、丘陵及某些水乡地带,而且,有一种愈往中、上游歌种愈多、传唱愈普遍的趋向。这是山歌流传区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借用一句成语,就是“依山傍水”。不难看出,地势越高,歌种数量就越多,声音就更响亮和清晰。因为越空阔的地方,回响度也越高,这是成正比的。依附着山流淌着水,这样的地理条件也就成了山歌传唱的独特优势[9]。
2.3.2 地理环境与客家山歌
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资源常常是造就不同音乐品种的物质基础,人们依据不同自然资源并采用相应的生产方式去进行开发,即创造出相应的音乐[10]。由于客家人深居山地,土地贫瘠,山区的地形注定着土地稀少,贫困和饥饿迫使客家人只能外出谋生。客家山歌分布在广东梅州地区,早在宋元明清时期,就伴随着客家民系形成并传播繁衍。如果我们把一张中国地形图、农作物分布图与中国民间音乐体裁的分布图叠压在一起,我们立即就会发现,自然生态与民间音乐生态十分近似。这说明自然生态下形成的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生态性接近,侧面反映出了地理环境对原生态音乐的作用。
图3《卖杂货》分析:此曲为单一部曲式,调性#C为羽的五声调式,加上前奏8小节,由a+a1+5小节补充的平行乐句组成,其中a乐句由6小节组成,最后音落在属音上,a1乐句由7小节组成,以羽音主音结束,最后由5小节的补充,形成属—主呼应,乐段为非方整型的收拢性乐段。从歌词来看,显示了因为地理环境,离别家乡,四海走尽,漂洋过海卖杂货的情景和为了生活被迫外出谋生的无奈之情。旋律本身没有明显的大的跳进,级进为主,这个特点也区别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山歌,以主音羽音开始,最后低一个八度落在主音羽音,八度的开始和最后八度的结束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图3 民歌《卖杂货》
客家山歌的调式主要是以羽调式为主的,并且在羽、商两个音上加上了宫音,旋律有委婉的风格。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滑音多,这也许与地理位置有关,声音高亢有力,旋律线条也随着地理环境的因素拉长了。
客家山歌属于汉族山歌的分支。而且,它也有汉族民间音乐的共性。当然,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还是有所不同的。集团生活,在中国家族生活偏胜,正是分向两方走去,由此开出两种相反的文化[11],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一般是指汉族,而少数民族则不会。因为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有强烈的集体感。因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文化的差异性。
客家山歌的流传范围是较为广泛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密切。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促成了不同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不同价值。梅州客家山歌有众多歌曲在民间流传,内容包括仪式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礼俗歌及其他生活歌,还包括儿歌等,涉及了客家人生活的各方面,侧面反映了它的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客家山歌就是客家人用歌唱的形式记载客家人的历史,它记载着客家族群的迁徙、发展、壮大和传承,记录着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同时也见证着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在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在现代文化飞速发展的趋势下,客家山歌这样的音乐形式和演唱方式由于群众接受度不高,其传播与保护的局限性和困难也日益显露出来。然而客家山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绝不应该被日益遗忘,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客家山歌进行保护和传承将是我国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这也反映出客家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以及对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弘扬都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