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闻佳 刘沈林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包括结肠癌、直肠癌。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断上升,已跃居癌症发病谱第2位,居癌症死亡谱第5位[1]。目前西医仍以外科手术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2],并辅以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手段,但大肠癌临床医学的治疗还是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中医药对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有其独特优势,中医药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刘沈林教授从医40余年,为全国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其推崇吴门及孟河医派,师从著名中医脾胃病学家、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尤其擅长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中医诊治。刘师临床经验丰富,运用方药有独到见解,尤其善用古方,疗效颇佳。例如,运用乌梅丸化裁治疗大肠癌,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兹举验案2则加以分析,以飨同道。
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无“大肠癌”的病名,但根据古代医案中对症状、体征等的描述,可归属于“肠覃”“脏毒”“癥瘕”“肠积”“积聚”“锁肛痨”等的病证范畴。如《灵枢·水胀》载:“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内生,其始生也”。《灵枢·五变》云:“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古代医家对肠癌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早有分析和描述。
刘师认为大肠癌多因患者自身正气不足,阴阳失衡,脏腑失调,癌毒乘虚而入,留滞不去,气机不畅,致使血行瘀滞,结而成块。亦如《活法机要》所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大肠癌患者常出现食少纳呆、肠鸣泄泻、腹胀便溏等脾虚湿困的表现,亦多见腹痛拒按、便血、包块等血瘀症状。由此可见,脾气亏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湿邪、瘀血、癌毒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3]。根据大肠癌本虚标实的特点,刘师提出本病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重在益气健脾,祛邪则应根据湿邪、瘀血、癌毒等不同病理因素, 分别采用化湿、祛瘀、解毒等不同方法,应结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机体的不同病理状况的分析以合理应用,从而调理脏腑,调畅气血,恢复阴阳平衡,以利于疾病的转归。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多有转移,机体正气不足,加之癌毒内侵,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互结的表现,因此刘师强调遣方用药时应注重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可以乌梅丸化裁施治。
乌梅丸作为经典古方,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主治病证可涉及141种疾病,包括了消化、呼吸、内分泌、妇科、皮肤、心血管及神经等方面,但仍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4]。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厥阴病第338条。原文记载:“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故乌梅丸当为蛔厥、久利而设。从其药物组成特点来看,乌梅丸是集大寒大热,酸苦甘辛为一体的方子,可治疗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病证,实为厥阴病之主方,并不是仅仅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乌梅丸原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发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方中以苦酒渍乌梅,性平味酸,入肝经,且量大重用以止泻止痛,敛阴柔肝;细辛、蜀椒杀虫伏蛔,通阳散寒,助乌梅止痛;附片、桂枝、干姜辛热扶阳以制寒,暖脾肾以助生发;黄连、黄柏苦寒泄热,解毒止呕;人参、当归性味甘温,补养气血以扶正。刘师认为乌梅丸的组方看似杂乱,其实配伍巧妙,其特点有3:①酸苦合法:乌梅配伍黄连、黄柏,酸敛止泻,止痛柔肝,清热燥湿;②寒温并用:细辛、干姜、附子、桂枝辛温助阳,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泄,以奏调和寒热之效;③寓泻于补:在祛邪消导的方药中,加上人参、当归补气调血以扶正[5]。乌梅丸药味虽杂,却是治疗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复杂病证的名方,可以在临床扩大其使用范围,尤其是对某些痼疾顽症,用之或收良效。
3.1 肠癌未行手术案患者祝某,男,76岁。2019年8月1日初诊:患者2019年1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便血,2019年5月5日行肠镜检查:直乙交界见一隆起病灶,环肠腔半周,约3.0 cm长,下缘距肛门17 cm,表面糜烂坏死渗血。内镜诊断:结肠占位伴出血,结直肠多息肉。病理示“升结肠”管状腺瘤,“直乙交界”管状腺癌,高分化。因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PCI术后)”等病史,基础疾病较多,手术风险极大,故未行手术治疗。就诊时,大便色黑,腹部疼痛,食欲尚可。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辨证为正虚毒结。仿乌梅丸化裁治之。处方:制乌梅30 g,黄柏10 g,炮附片5 g,川黄连3 g,桂枝5 g,炒党参10 g,当归10 g,三棱10 g,莪术10 g,陈皮6 g,木香5 g,白芍10 g,炙甘草3 g,石见穿15 g,半枝莲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2019年8月16日二诊:病史同前,患者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服药后自觉舒适,腹痛减轻,大便色褐。舌苔薄白,脉细,继用前方加减以消癥祛邪。原方去白芍,加炮山甲10 g,僵蚕10 g。14剂,每日1剂。2019年8月30日三诊:药后腹已不痛,大便通畅但质偏烂,食欲尚可,面色红润。舌苔薄白,脉细。再拟乌梅丸加减调治。处方:制乌梅30 g,川黄连3 g,黄柏10 g,黄芩10 g,炮附片5 g,桂枝5 g,干姜3 g,党参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煨木香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僵蚕10 g,败酱草10 g。14剂,每日1剂。2019年9月27日复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食欲较好,腹部未痛。苔薄白,质偏红,脉细弦,仍遵乌梅法加减调治。2019年8月30日方去僵蚕,14剂,每日1剂。2019年11月8日复诊:患者诉食欲较好,腹不痛,精力改善,苔薄白腻,脉细弱,仍拟乌梅丸加减。处方:炙乌梅30 g,炮附片5 g,桂枝5 g,干姜5 g,川连5 g,炒黄柏10 g,炒党参10 g,当归10 g,木香10 g,槟榔10 g,三棱10 g,莪术10 g,石见穿15 g,粳米10 g。28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此后患者定期复诊服药,主方药不变,随症加减,自2019年8月—2021年3月已单纯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一年半,病情一直平稳,大便通畅,体质量增加,生活质量改善。
按:本医案患者因反复便血行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癌,后又因基础疾病较多,未行手术及放化疗,寻求中医治疗。刘师认为该患者乃脾肾阳虚、湿热蕴结、寒热错杂、癌毒内侵,应以寒热并用,祛邪扶正为治,故以乌梅丸法施治以补泻兼施,祛邪解毒。方中乌梅为君药,酸敛消癥,用量独重;黄连、黄柏苦寒清热;附片、桂枝温阳祛寒;党参、当归补气养血;佐以陈皮、木香理气健脾;白芍、甘草柔肝止痛;三棱、莪术破气行血消积;半枝莲、石打穿活血化瘀,解毒散结。患者服药后腹痛缓解,故去白芍,加炮山甲、僵蚕消癥破积。三诊时,患者腹已不痛,但大便不成形,加用干姜,合附片、桂枝共振脾阳;败酱草清热化瘀,排脓解毒。患者坚持服药后,症状改善,近一年半病情得以控制,生活质量改善,实现带瘤生存。
3.2 肠癌多发反复手术案患者吴某,女,50岁。2020年6月15日初诊。患者首次于2012年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直肠腺癌,侵及浅肌层,上下切缘(-),LN(0/21)。2014年9月12日患者因结肠癌再发行部分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肠腺癌I级,侵及深肌层,上下切缘及切圈(-)。2020年患者体检发现横结肠占位性病变,考虑结肠癌可能性大,遂于2020年4月27日第3次行横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腺癌,侵犯黏膜下层,LN(0/13),癌栓(-),神经侵犯(-),切缘(-),分期:T1N0Mx。术后因体质不支未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患者2018年曾行子宫内膜癌手术。就诊时,患者乏力,恶寒怕冷,腹部胀痛,大便不畅、成形,有黏液,肠鸣,肛门时有痒痛。舌苔薄白,脉细弦。辨证为正虚毒恋。仿乌梅丸化裁。处方:制乌梅30 g,川黄连3 g,炒黄柏10 g,炮附片5 g,桂枝5 g,干姜3 g,炒党参10 g,当归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僵蚕10 g,败酱草15 g,枳壳10 g,槟榔6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2020年6月30日二诊:病史同前,现患者精神一般,食纳一般,腹痛稍缓解,恶寒怕冷好转,大便不成形,有少量黏液,肛门痒痛,苔薄白,脉细弦,再拟乌梅丸加减调治。处方:制乌梅30 g,黄芩10 g,炒黄柏6 g,桂枝5 g,炮姜3 g,川黄连3 g,白芍10 g,怀山药15 g,煨木香10 g,莪术10 g,焦山楂15 g,焦六神曲15 g,炙甘草3 g,炒党参10 g,炒白术10 g。28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2020年7月31日三诊:病史同前,患者药后排便通畅,大便成形,腹痛缓解,体质量增加,病情平稳,仍予原法进治,2020年6月30日方加三棱10 g。28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2020年9月3日四诊:患者先后行3次手术,服药后大便成形,肠鸣改善,腹已不痛,肛门痒痛已除,腰膝酸软。舌苔薄白,脉细,再拟乌梅丸化裁,2020年6月30日方去莪术、炒白术,加石榴皮15 g,败酱草15 g,当归10 g。28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此后患者定期复诊服药,以乌梅丸为主方,随症加减,服中药至今诸症改善,病情稳定。
按:本案中患者肠癌多发,先后已行数次手术,因病程较长,肠癌多次术后再发,正气已经虚衰,而癌毒未尽。刘师应用乌梅丸化裁以治。方中寒温并用,苦辛酸合法,消补兼施,辨证加减。遵乌梅丸原方,重用乌梅,加大敛阴止痛之力,且乌梅有蚀恶疮胬肉的功效;附片、桂枝、干姜温脾胃以散寒;黄连、黄柏泻热解毒;党参、当归补气养血;枳壳、槟榔行气导滞;僵蚕、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患者癌毒难清,反复发作,故在乌梅丸基础上加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癥。二诊患者腹部胀痛及怕冷均有所改善,但食纳欠佳,故去附片、干姜,改用炮姜以温补脾肾,焦山楂、焦六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刘师辨证准确,巧用古方,使患者病情向愈,症状改善。
临床中晚期大肠癌常见正虚邪留,寒热不调,故多见腹部胀满疼痛,喜温喜按,大便不成形,便血,乏力,消瘦等症状,病机多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对于这类患者,刘师强调应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为主要目的,不主张盲目攻邪,过度治疗损伤正气。乌梅丸乃厥阴病之主方,具有酸苦合法、寒温并用、寓泻于补的特点。根据《神农本草经》中所载其主药乌梅:“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本草纲目》则谓“其蚀恶疮胬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由此可见,乌梅有祛腐生肌之效,对恶性溃疡及肠道息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刘师根据乌梅丸的组方特点,结合肠癌的临床证候,化裁施治,古方巧用,颇具特色,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