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传承地方文化资源路径探析

2023-01-05 22:53陈晓宇张克荣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育人资源文化

陈晓宇,张克荣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文化是民族的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文化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文化的深层内涵,把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加入文化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接力者。地方文化资源是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容易接触到的,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凸显高校办学特色和高校办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加强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更好地彰显地方高校的文化功能,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

一、高校助力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文化育人的落实举措

五千多年积淀下的中华文化,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悠长的岁月铸就了文化的深厚底蕴,兼容并包的民族特质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优秀的中华文化,才能让民族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的根基是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的根本动力是传承和创新。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当以文化育人为指导,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新一代。

文化育人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根本目的,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和途径。高校以文化育人为指导,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实现育人实效的提升。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构建校园文化类宣传平台,形成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打造文化校园。除此之外,高校应积极助力地方政府完成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为文化传承提供高校力量,为文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高校智慧。文化育人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而非机械式地灌输,高校文化育人应在高校师生对文化的调查研究中激活创新,在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传承。

(二)高校发挥职能的必然要求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肩负着为国育才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积极发挥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文化传承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地方高校发展依赖于地方政策的倾斜和地方经济的支持,理应服务于地方发展。地方文化资源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源泉和根基,也是地方高校开展科研与教学的活教材。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当地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核心价值,将科研、教学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将高校党建与当地红色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专业特长,助力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

(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支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地世世代代孕育出的瑰宝,是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表现,应当被保护、传承和发展。但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传承困难,陷入窘境,一旦湮没将造成文化资源的永久性缺失。以中山市为例,中山有约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中山市各镇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非遗文化因复杂、枯燥、变现能力弱等特点难以吸引年轻人,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亟待在社会上被普及和传播。

高校密集地聚集着专业型、研究型的高层次人才,应当成为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基地。高校教师睿智博学、注重求实创新,可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智囊团,建言献策,用科研促创新;高校大学生风华正茂、新鲜有活力,可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积极传播,用实践促传承。中山市以其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地标型城市和文化引领型城市,应积极寻求高校的支持和帮助。

(四)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应有之义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要求高校做好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高校培育的大学生也应当热爱民族文化,主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秉持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应当加入文化传承创新的队伍中,结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积极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贡献力量。

所在区域是地方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最佳“片区”,也是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便利场所。高校学生针对地方文化资源,可选择性地进行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等。中山市有以孙中山故居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文化;以杨殷故居、珠江纵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石岐龙舟、小榄菊花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代表的中山市高等院校,应积极推动校内相关课题的研究,引导在校大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志愿服务中山市文化事业,挖掘中山市的文化资源,促进中山市文化产业的创新型转变。

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文化建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3]。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下一个百年,启航新征程,将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传承创新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机遇

文化传承创新是时代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实现了交汇互通。一带一路,已经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化也需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相互借鉴融合,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着的历史条件。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借助文化交流融合的东风可以走向更宽广的平台。

文化传承创新已搭上信息技术的高速列车。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让过去的小众文化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微信、微博、小红书等丰富的社交软件,都能为文化传递声音;文化类场馆的VR技术让人们远程拥有实地体验,丰富了人们的感受和认知;5G技术让网络直播更加流畅,文化交流活动跨越了地域的阻隔。地方文化充满地域特色,有很多有意思的小众文化通过网络展示将获得更多受众。

文化传承创新拥有广袤的市场。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文化类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追求品质和精神世界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国潮”、“新手作”、“文创”等名词涌现为消费搜索关键词,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向传统文化回归。图书类销量的上升也意味着国民对文化的重视。地方文化产业可以紧密结合大众需求,进行产业化创新,带动消费增长。

(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挑战

文化传承的困境未打破。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冲击,人们对金钱的重视程度左右着人生选择。地方政府以经济为主要目标,忽视文化建设,传统文化逐渐没落的态势未得到及时的挽救。传统手艺存在地域局限性,传承人大都年迈,对新媒体技术不擅长,不懂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进行网络推广。传统手工艺变现能力差,学习耗时长,难以吸引到年轻的传承者。年轻人都有固定工作,即使对传统手艺感兴趣,也只能抽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难以系统掌握。

文化创新的思路要反复斟酌。地方文化是一方水土千百年孕育出来的,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文化因其独具特色、影响广泛而源远流长,新时代要传承其中的优秀文化精华,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文化具有稳定性,而创新是变化的,保存好传统文化与文化的创新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一味地创新将使传统文化丢失本心,而固守传统不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将失去生命力。地方文化传承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进行规划和布局。

三、高校助力地方文化资源实现传承创新的路径

(一)党建深入融合

高校党的建设攸关办学方向和育人实效,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基石。高校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应注重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丰富党员活动,激发党组织活力。针对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党建可为之处颇丰。一是三会一课加入文化传承创新元素,通过学习关于文化的第一议题,提升党员同志的思想认识;通过观看文化类影像资料,加深直观感受,激发党员的内心活力。二是与文化产业实行党建共建,加强党组织间的沟通交流,搭建党建合作平台,共享优势资源。三是党员活动参观红色景点,带领党员实地感受红色革命历史,以现场党课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植人心。四是打造文化类党建品牌活动,以党员为群众办实事为思路,紧密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和时代需求,开展文化作品展示活动。

高校党建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合切点多、维度广,其中红色资源是重点。高校应对所在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党史学习教育的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进,鼓励各学院以支部活动的方式开展红色之旅。另一方面,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党员为群众办实事的切入点,引导党员主动探访非遗传承人,参观非遗博物馆,学习传统手工艺,并在党支部内与群众中进行分享展示。

(二)科研支持推动

高校聚集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优秀的研究能力。他们走在时代的前沿,最先了解和清楚社会的需要,也最懂如果通过研究将想法付诸实际,擅长将创意融入时代。文化的传承创新就需要擅长思考研究、热爱民族文化、愿意主动搭建文化传承创新平台的科研工作者。

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要借助高校的研究力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深层价值,深入研究文化宣传的最佳路径,紧密结合政策导向和社会需要进行文化推广。地方文化资源借助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力量,可以搭建网络宣传平台,文旅打卡和VR展示将会把文化资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地方文化资源借助文学专业的力量,将转化为文学作品、地方故事跃然纸上,地方人文将诗情画意;地方文化借助艺术设计专业的力量,原本质朴的文化将被修饰得更加饱满,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社会的舞台;地方文化借助外国语言,本土文化将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知名度……高校针对地方文化资源发表的相关论文和课题研究,将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方向。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职能,高校应积极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政府文化推广工作提供研究支持。

(三)实践活动宣传

高校育人过程中为学生输出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实践经历和综合能力。高校以团委为核心的团学组织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还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培育大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创新,要以学生活动为依托,以文化宣传为主要形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以实践育人为根本,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文化体验,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认识,吸引学生志愿投入文化推广。

高校的学生活动应加强学生实践,在推进文化繁荣上搭建起与社会团体间的桥梁。一是高校与当地文化类场馆建立合作,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经历,同时将文化的种子通过志愿者带到校园;二是高校开展文化展示活动,学生通过拍摄视频、制作海报、撰写文章、微信推文、网页制作等方式为当地文化的宣传提供载体;三是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讲座,聘请专家、学者在校内进行当地文化科普,丰富学生认识;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在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或兴趣班,将基础手艺现场教授,丰富学生体验;四是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建设,寻找社群中的文化类资源,帮助当地文化项目创新传播模式,以贴合在校大学生审美趋向的方式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普及。

(四)创新创业激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趋势。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选课,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产业现状和未来趋势,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局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动力。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率走低,就业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难题,促就业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所趋。高校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文化类产业蓬勃发展,文创类产品掀起时代新浪潮,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文化资源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在课堂中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学生对当地文化资源的认识和思考,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介绍文创产业的明星案例如“故宫文创”,为学生提供文化类产品创业的思路。创业需要文化增加内涵,文化需要创业焕发生机。针对毕业生,学习应鼓励学生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借鉴创业成功案例的经验,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创业。

四、结语

文化是悠久历史资源的融合,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当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让高校学生工作与文化育人相结合,培养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贡献的当代青年。中国特色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是目标,文化传承创新至关重要。但当前文化传承创新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高校根据当地文化资源现状,建立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充分开拓创新,通过党建、科研、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等途径,服务当地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育人资源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