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美佳,汤云航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语言是文化资源,也是经济资源,资源的属性决定语言能够形成产业,产生价值,从而获得语言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地理、历史等诸多机缘,滦平方言高度接近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超强势语言资源”属性,开发利用好这一独有语言资源,在绿色发展的动能转换中,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滦平产业业态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变语言资源为百姓语言福利,促进滦平乡村振兴,尤为切合滦平实际和彰显滦平特色。
滦平位于北京东北、承德市西南部,北纬40°,中国北方民族竞争与融合的历史文化带。南面与北京交界,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金山岭长城蜿蜒盘旋在雄关之上;域内,河网密布,滦河、伊逊河、兴洲河、潮河流布其中;北边,近邻承德避暑山庄,远眺塞罕坝木兰围场。县城南距北京市二环165 公里,北距承德避暑山庄65 公里,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冲和连接京承的黄金走廊,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
地域文化是地域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精神内核,是资源转化为品牌产品并行稳致远的底气和灵魂。滦平文化资源富集,历史上许多文化大事件、大活动在滦平土地上发生,文化演进传承的历时累积叠加,几乎使滦平的每一块土地都蕴含着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因子,或远或近、或清晰或虚幻地在现今共时呈现出来。这里有以“东方女神”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有以“滦河祖母”为代表的滦河文化,有遍布域内的山戎文化,有以金山岭为代表的长城文化,有以兴洲为代表的寻祖文化,有清代口外圈地形成的二十四座皇庄、以金沟屯为代表的皇庄文化,有五条御道、四个驿站、以青石梁、鞍匠屯为代表的御道驿站文化,有以两间房为代表的行宫古村落文化,有开启铁血抗日,以青石梁、古北口为代表的抗战文化。滦平是传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竞争交融的结合带,是现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吉祥地,多民族、多类型、多时代的文化累积、传承、融和、荟萃,是体验中国北方多彩文化的露天剧场。
滦平旅游资源丰厚,基本上覆盖全县域,尤为集中体现在县域南部。自然资源有奇异丹霞地貌的碧霞山森林公园,有京北天然白桦林浴场和天外飞来石海的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有秀美的潮河生态示范区;人文资源有迷失在历史尘埃今日复现的山戎文化遗存和山戎文化博物馆,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金山岭长城,有滦河文化、皇庄文化色彩浓郁的金沟屯热河花海小镇,有保存尚好、清朝皇帝廷臣吟咏近百首诗词的经典御道青石梁,有极具开发价值的两间房清行宫村落,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背景地青石梁、古北口。每一处都有讲述不完的故事,诉说不尽的情怀,是观光、休闲、康养、研学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富集的文化资源,滋养了滦平独有的地域文化,孕育形成了滦平的语言资源。丰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滦平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协同发展的动能,增强了吸引力,拓展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空间;同时,独特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扩大和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伸展了旅游方式的外延,使滦平旅游由景区景点延伸到城乡村户普通人家的日常语言生活,由观光休闲发展到体验研学,游客引得来,留得住,能有效破解滦平京承走廊的过路效应,增加旅游目的地收益。
古时北方少数民族聚集地。680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滦平就有史前人类文明。商周时期的山戎、东胡以及秦汉以后的匈奴、乌桓、鲜卑、厍莫奚、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在滦平土地上依次登场,胡语番声,演绎着色彩缤纷的民族文化。滦平尤其是山戎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山戎文化资源丰厚,是山戎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明时瓯脱地。明代洪武、永乐初年,滦平为兴洲卫、宜兴守御千户所。其后,为蒙汉分治,撤卫迁所,内移兵民,其地交给蒙古诺音卫,一直到清初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变为瓯脱地、蒙古游牧地。其时,为确保边塞安全,每到秋冬之际,派遣丁壮,深入口外边地烧荒。明代陈第《塞外烧荒行》云“年年至后罢防贼,出塞烧荒滦水北。”[1]李开先《塞上曲》描写到:“烧荒火发半天红,腥雨愁云更北风。千里奔腾惊塞马,一声决烈落飞鸿。”[2]边贡《烧荒》专门吟咏烧荒之状:“风怒号,振城瓦。塞草白,朔云赭。汉兵出火,扫荡胡野。祝融驱,炎帝下。腾赤龙,走朱马。火山裂,星雨洒。黄沙一望千里通,魍魉昼啼巢穴空。胡奴临水不敢遇,将军归来闭关坐。”[3]其景象惨烈荒凉由此可见。及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清朝廷还下令:“民人不得往口外开垦牧地,王公属人,有私来内地者,一律发还。”[4]这意味着蒙人不得越界放牧,民人不得越界垦荒。明代诗人唐顺之《渡潮河》诗描写当时景象是“几处穹庐移就草,数家瓯脱曲依泉。”清纳兰性德《出塞》诗吟叹“古今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此时滦平域内,正如《承德府志·序》所云“明永乐时弃与三卫,文物不及者二百余年。”
清代塞外京腔地。清初,滦平是喀喇沁游牧地。及至康熙九年(1670)口外圈地占产立庄,满洲八旗进入滦平,重聚人口,赓续文明。雍正二年 (1724) 设八旗驻防,有八旗满洲、蒙古的领催、骁骑等共四百名,分驻喀喇河屯、桦偷沟二处。乾隆七年,设置喀喇河屯理事通判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取“滦河无患,人民皆得平安”之意,将蒙汉双语合璧的“喀喇河屯厅”改名汉语“滦平县”,沿用至今。
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咸丰五位皇帝在长达200 余年的时间里,北巡木兰秋狝、避暑山庄,“首莅兹邑”。五条御道、四个驿站、八座行宫、24 个皇庄、133个王庄及众多旗地遍布滦平。皇帝在这里巡游、驻跸、理政,满汉兵民驻防垦荒,赶“皇集”、出皇差,滦平成为清代“陪都”承德核心区。康熙二十五年《出古北口》诗云“莫道严关险,要荒总一家。戍楼无鼓角,战垒是桑麻。野静知民乐,时清见物华。林中归径晚,旌旆满烟霞。”“语流”随着“人流”迁徙移植,正所谓“‘胡儿’学得汉儿语,又向汉儿传正音[5]”,滦平成为塞外京腔地。
现今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滦平清代追学北京官话,民国时期跟随“国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推广普及普通话。特别是1953 年,在1955 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以及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前夕,北京语言专家来滦平县巴克什营、金沟屯、火斗山采集语音,或为进一步确定普通话标准音准备音档材料和研究依据,更是给滦平学习、推广、普及普通话带来重要影响和极大鼓舞。而后,学习、推广、普及、开发、利用普通话语言资源,始终是滦平响应国家号召、落实语言政策法规、推动文化教育事业、促进绿色发展的基本方略。2019 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确定滦平为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滦平被誉为“普通话之乡”。
滦平语言资源的理性定位,是高度接近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地方话,是可循环利用的绿色语言文化资源,是国内超强势语言资源。
在滦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明至清初出现了二百余年的历史断层,恰似历史长卷中的留白,又似格式化后的硬盘,清空了语言底层,留出了存储空间;清前中期占产立庄、木兰秋狝、避暑山庄、八旗驻防、行宫驿站、汉民移居,满汉兵民由“雁行”而土著,移植了北京话,成为塞外京腔地;道光年间开始的承德“陪都”地位衰落,减少了与京城的往来,拉开了与京城的语言心理距离,话语中的京腔京味消退;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滦平话意外地与确定“北京语音”(北京音系)为标准音的普通话高度接近,加上持续推广普及普通话,成就了今天的滦平话,使之成为自然状态下高度接近普通话的地方话。
从语言本身和语用角度看,滦平话的形成和发展态势,从康熙中晚期开始,是北京内城话化,自觉不自觉地向当时的北京官话靠拢;新中国“推普”以来,是自觉地越来越普通话化,不断地向普通话靠近。独特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滦平,在语言层面使滦平话呈现出迥异于汉语其他方言、在所有汉语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别最小、高度接近普通话的语音面貌,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滦平话自然天成,鲜活自然,校园语言和社会语言高度一致,是学习普通话的天然话吧,是祖先留给滦平的最好也是最后的文化遗产,也是滦平可以贡献给中国和世界的最大、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更是滦平独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无需投入、无限循环使用的绿色语言文化资源。
根据语言资源价值,陈章太把语言资源分为五类:超强势语言资源,强势语言资源,弱势语言资源,超弱势语言资源和消亡但仍有一定价值的语言资源。他认为普通话是“语言活力超强的超强势语言资源。汉语普通话由于形成的历史悠久,记录了极其丰富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在使用人口众多,应用地域广阔,使用领域广泛,规范程度很高,语言功能完善,语言活力超强,应用效益显著,语言声望很高,语言影响广泛,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发挥重大作用。近百年来,它先被定为国语,后被确定为国家通用语言,其地位、作用、贡献和利用效益,都是最为重要、最为显著、最为巨大的,所以可以认为汉语普通话是我国的超强势语言资源。随着国家的更加强盛,社会的更加发达,经济文化科技等的更加发展,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汉语普通话的资源价值与作用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6]全县域方言高度接近普通话,是在汉语所有地域方言中滦平独有的语言资源优势,是前人留给当今滦平人的语言福利,借势于普通话是国家“超强势语言资源”的优势,借力于国家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借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家发展战略,滦平几乎可以零投入开发利用这一资源,而且前景广阔,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无本万利。
滦平话不是普通话,也不等于普通话,而是一种地域方言。作为地域方言,它与普通话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并不全是负面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语言资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发利用价值。例如,滦平话阴平调值偏低以及声母、韵母上的差异,表明滦平话是东北官话向北京官话过渡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术价值。滦平县域至今还保留使用着不少蒙满语地名,如蒙语“虎什哈”,意为黑色的核桃,此地因盛产核桃而得名;蒙语“哈叭沁”,意为狭谷崖口,原称哈卜齐尔,后简化为哈叭沁;满语“巴克什营”,“ 巴克什”本是满语中汉语“博士”的音译,含有学问人、能书写者之意,清初古北口外有“巴克什”在此地负责办理登记等事宜,后留居成名;满语“八什汗”,意为领袖、首领,官名转化为地名。[7]这些具有实证蒙满汉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学价值。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满语借词,如萨其玛(野果加糖制成的点心),饸饹(用开水和莜面或荞面,再用饸饹床压成面条状,蒸熟或煮熟的一种食品)、散状儿(食品)、哈喇(油脂类或油炸食品日久变质有异味)、乌突(水不凉不热)、狼虎(不挑食、狼吞虎咽)、额吝(衣物或被子上的渍痕),喇忽(不用心、疏忽、忽视)、撒么(随便一看)、哏的(斥责、数落)、胳肢(搔人腋下使发痒)、央给(请求、乞求、求情)、掰持(解释、争论)、侧(摘)歪(倾斜、倒、靠或表示遭到批评)、嘞特(不干净、不整洁)、各色(特殊、个性强)、埋汰(不干净)、敞开儿(任意、随便)、末拉儿(末尾)等等,生动形象,是渐行渐远的满韵清风,具有观赏和商品开发价值。
开发利用滦平语言资源,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滦平的语言产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普通话+旅游的融通共荣的新型混合业态。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相比,滦平语言产业属于晚育晚发,有相当部分的语言业态是空白;普通话+旅游的新型混合业态,也由于业界隔阻,单打独斗,远远没有形成融通共荣合力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只要利用好南邻京津、北依承德的地缘优势,借力借势国家语言发展政策、战略,系统化顶层规划,突出语言服务柔性设计,注重文旅融合、共生共荣的复合式发展,成功不必在我的稳步推进,滦平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能消减滦平京承走廊的过路效应,大有作为。
语言产业是在语言资源观和语言经济观引领下出现的新兴业态,语言产业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语言资源观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现象,而且是重要的资源,是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语言经济观是对语言与经济关系的价值认知,是通过语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理念,认为语言与经济活动有着与生俱来的永远相伴的密切关系,语言是因劳动并且为劳动而产生的最重要的经济工具,不仅可以通过推广普及通用语言降低交易成本而获得更高收益,而且可以通过提高人的语言能力即人力资本和发展语言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为此,滦平应全域全员加强语言资源观、语言经济观的宣传教育和从业能力提升。让家家户户的滦平人都充分认识到,滦平话是滦平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每一位滦平人都是普通话的宣传者、教育者、经营者;每家每户都能成为普通话这一商品的实体体验店和虚拟网上的语言电商;每一条旅游线路都是普通话的体验、学习之路;每一处旅游、商贸景点都是普通话的体验、学习场所。当千千万万语言产业市场主体出现、线上线下语言体验店遍地开花的时候,滦平将会成为全球闻名的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体验区,其人口聚集效益、语言消费需求、市场蕴藏价值,将不可限量。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以语言为加工、处理对象,生产出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产品的产业形态。从语言产业产品的最终形态出发,可以将语言产业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和销售以实物形态出现的语言实物产品的产业(如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设备、语音输入法和文字输入法等);二是生产和销售以非实物形态出现的语言服务产品的产业(如语言培训业、语言康复业和语言测试业等)。现在一般认为语言产业包括九大业态:语言培训业;语言出版业;语言翻译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业;语言艺术业;语言康复业;语言会展业;语言创意业;语言能力测评业。[8]考虑滦平语言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在“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9]政策背景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应该以培育和发展语言服务业为主兼及其它,尤以语言培训业、语言能力测评业为起步主推业态。与此同时,滦平应大力推进普通话培训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适应由观光、休闲、康养向智性旅游的发展态势,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价值,打破业界隔阻,破除行业和部门利益藩篱,重组各方资源,增强吸引力,积极发展普通话研学旅游、普通话体验民宿、康养与语言教育、普通话与观光农业等复合型新兴业态。
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系统化工程,绝不是提出几个空洞的宣传推介口号就能包打天下,万事大吉。现在是顾客中心时代,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完整的语言消费目的链为出发点,以打造新奇实用高效语言产品为开端,引发顾客购买欲望,其次能顺畅短时转化为功能利益和情感利益的获得,最后实现个人成就的游学价值。[10]这是一个螺旋递进的规划建设阶梯,也是一个开放良性发展的循环圈。与此相对应,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大力加强内涵和外延建设,以细分语言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确定语言产品质量指向、以语言产品的学术定位和研发保证消费者利益获得,以创意营销和售后服务品质实现游学个人价值实现和感动心灵建立归属感。语言消费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元利益获取的智性消费,单一的听觉投送,即只是把熟悉的语言学习场所转移到陌生环境的搬迁,吸引力不强,远远不够;单一的视觉观光、休闲以及单一的特色美食味觉体验也不行,必须能化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全觉全新体验和感受为一旅,使顾客体验感受视觉滦平、听觉滦平、味觉滦平,并由被动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活动体验浸濡其中。实现:眼看滦平,万里长城,金山独秀,千里滦河,绿水碧波;耳听滦平,京语京韵,纯味纯腔,校园内外,同语同音;嘴吃滦平,满汉美食,品味赏形,路食野餐,返璞归真;身动滦平,走村串户,放飞身心,手脑并用,去伪显真;游以塑身,文以养心,语以增智,从而实现顾客语言消费和语言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优化。
以体验和传播普通话为核心,内向和外向同时发力,线下线上结合运行。内向是响应国家“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政策,面向国内,以提升推广普及普通话水平和质量为中心,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岗位,如播音员、主持人、教师、学生、窗口行业等,大力开发研学、游学等语言产品,强化专业化特色培训,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提升普及普通话的质量和水平;外向是回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国外人群,开设“外国留学生中国普通话体验训练营”,吸引大量在华留学生,以“看中国秀美长城,听中国标准语音”为主题,吸引国外中国语言文化考察体验旅行团组。与此相对应,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作用,既要有线下语言产业的实体经济体落地,更要有语言产业虚拟经济体语言电商在网运行,形成互促互进的立体语言产业格局。
结合全域旅游,建设集旅游与语言体验研学为一体的中国普通话体验区,在“体验”二字上做足做好文章。从语言产品开发角度看,要从语言消费者的感觉、情感、思考、行动、联想等为视点,通过看、听、学、用、参与等行动,充分刺激和调动感官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义开发订制语言体验类产品,实施体验营销。为此,一是要建设生动高效普通话课堂和训练营,研发普通话研学课程包和语言体验活动项目,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开展菜单式订制式语言服务,短时内迅速增长普通话知识和使用普通话能力;二是打造“巴克什营——金沟屯——火斗山普通话之旅”经典线路,形成线——点——片的有机结合,创作规范解说词;三是开展“寻找山戎”“家长里短进农家”“青石梁,唱国歌,回望抗日烽火”“走御道,住皇庄,说半部清史”“不到长城非好汉”“游览白草洼,沐浴白桦林”等系列语言采风活动,感受自然历史,体验“活”的语言。
语言资源具有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综合属性,决定了它开发主体的复合性而非单一性。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健康有序模式应该是政府、学者、百姓和商家四位一体,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政府负责语言资源整合、语言服务和语言消费认知提升、语言产业总体规划和相关经济政策的制订;学者负责语言资源的研发、包装,打造出语言产品,为语言产业提供学理和智慧支撑;百姓是语言资源的社会基础,是语言产品的提供者和参与者;商家负责语言资源开发资本投入、市场营销。语言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也由此创新,四位均沾,各得其所:商家有利、百姓有惠、学者有誉、政府有益。这里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语言产品提供者和参与者百姓利益分配时的“缺位”,以免影响百姓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语言产业规划中“语言扶贫”项目的植入,如“普通话之旅”的线路设计、普通话体验民宿等方式来进行,实现百姓“语言脱贫”,乡村振兴。
“旅游地形象是人们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10]在语言资源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影响,值得特别关注。无论是对当地内部的理念形象定位还是对外地外部的营销形象打造,都必须有强力厚重的学术支撑和形象灵动的规范表达。滦平话高度接近普通话是人们的语感共识,但缺乏深入而有说服力的学术研究支撑。现在搜索“中国知网”等学术研究数据库,从学理上研究滦平话的学术文章很少,缺少或没有学术上的支撑和认可,在学术上没有话语权或影响,再加上网上一些非专业人士的极端溢美说辞或曲解,难免有炒作造势之嫌,极易引起人们的反感,这样很可能会破坏滦平独有的语言资源,从而使滦平开发利用“超强势”普通话资源后继乏力或沦为泡影。因此,政府要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滦平普通话文化研究”工作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政府通过课题招标方式购买专项语言文化研究服务,摸清滦平方言的底数,尤其是要加强滦平地域文化与语言文化的综合研究,滦平话与北京话、普通话高度接近缘由的研究,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凝练对内的定位口号,争取最大限度凝聚当地政府、开发商、百姓等内部利益相关方的共识,进而重组资源,开发产品;对外则创作规范统一的形象标识、解说词,创意对外营销口号,激发欲望,获得认同。使滦平的“山戎文化展示地”“清皇庄、御道、行宫、驿站聚集地”“塞外京腔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背景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金山岭长城、京北天然白桦林浴场的白草洼等相映成辉,以便在全国和全世界唱出唱响“滦平话高度接近普通话”“中国好声音——滦平话”“跟滦平人学普通话”,打造滦平地域文化的标志品牌。
开发利用语言资源,必须有宏观和微观的先进理论来引领。在理论高地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方式,把滦平建设成为语言产业的研究和会展高地,通过引进语言产业研究机构在滦平工作站点,召开各种会议、论坛,举办语言展览大会,为滦平语言产业培育和发展引路造势。其次,建立凝聚政界、商界、学界和百姓等多方力量的培育发展平台,大力引进语言产业经济体,积极推进语言产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加快与国外语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语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助推语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此外,适时开辟和建设滦平语言产业园区,推动滦平语言产业融合与跨越式发展。
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事业,语言产业也需要培育和生长,因此,要培育与发展并行并进。以培育寻找发展之机,促进发展,滦平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相关方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避免立竿见影急功近利地盲目冲动蛮力开发,要充分研究论证、系统规划设计、精心做好前期知识积累准备;要以发展促进培育,积蓄后发之力,滦平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滦平特色和优势高度切合,前景广阔,不应该总是坐而论道缓议慢行,任凭滦平话高度接近普通话这一独特资源长期沉睡,坐看语言资源红利流失,错过发展时机。
总之,开发利用滦平语言资源,培育发展滦平语言产业,最大程度获得滦平话的语言红利,变语言资源为百姓语言福利,促进滦平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成为滦平人的共识,并尽快提上议程和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