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勤
(盐城市中医院,江苏盐城 224001)
组 成:法半夏10 g,枳实6 g,木香6 g,郁金10 g,陈皮6 g,竹茹6 g,白术20 g,茯苓20 g,瓦楞子15 g(先煎),生姜10 g,甘草5 g。
功 效:理气健脾化痰,清胆和胃降逆。
主 治:反流性胃炎(肝郁气滞、脾虚痰凝证)。
用 法:每日1剂,煎煮2次,得药液600 mL,早晚餐后30 min各服300 mL。
方 解:方中法半夏、枳实为君药,法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枳实微寒味苦,破气消积滞,二药协同化痰消痞、降逆导滞;木香、郁金、竹茹、陈皮、白术、茯苓为臣药,陈皮、木香行气和胃,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利水,竹茹、郁金清热利胆化痰,合用助君药行气健脾、化痰利胆;瓦楞子、生姜为佐药,瓦楞子制酸化痰、软坚散瘀,生姜温中止呕解毒,助半夏降逆止呕,解半夏毒性;甘草为使药,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同用,使脾气健、胃气降、胆郁疏、痰浊化,共奏理气健脾、和胃降逆、利胆化痰之功。
加 减:烧心口苦甚者,加柴胡、黄芩;脘腹胀满、食后尤甚者,加厚朴、焦三仙;脘胁疼痛、嘈杂吞酸者加延胡索、海螵蛸;嗳气频频、两胁作胀者,加枳壳、柴胡、香附;大便不爽、黏滞者,加山楂、槟榔、炒薏苡仁;伴胃黏膜糜烂、有陈旧性出血点或斑者,加仙鹤草、紫草;伴胃部溃疡者,加白及粉、三七粉冲服。
王某某,女,43岁。初诊日期:2019年3月11日。
主诉:胃脘胀痛,伴口干苦1年余。患者1年前因家庭矛盾致情志不畅,随即出现胃脘疼痛,伴胀满、嗳气,晨起口苦口干,干呕。胃镜报告:反流性胃炎伴胃窦部糜烂。B超报告:胆囊壁模糊,透声可。幽门螺杆菌(Hp)阴性。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不愈。刻下: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嗳气吞酸,口干苦,晨起恶心欲吐,纳谷不香,时腹胀,大便溏,舌质淡胖有齿印、苔黄腻,脉细弦滑。西医诊断:反流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胃脘痛。病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痰湿中阻,胃气不降。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清胆和胃降逆。予木金温胆汤加味。处方:
法半夏10 g,枳实6 g,竹茹6 g,炒柴胡6 g,黄芩10 g,郁金10 g,木香6 g,陈皮10 g,瓦楞子15 g(先煎),仙鹤草15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生姜10 g,甘草5 g。1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餐后各服1次。
2019年3月28日二诊:服药后胃脘疼痛减轻,嗳气少,不泛酸,两胁胀痛不显,仍晨起口苦,夜寐较差,饮食增加,大便烂,舌质淡胖、苔微黄腻,脉细弦。原方去炒柴胡、瓦楞子,加黄连6 g、吴茱萸3 g,续服30剂。
2019年4月27日三诊:胃脘胀痛不明显,时有嗳气,无胁肋胀痛,口干不苦,夜能入睡,梦少,纳谷正常,大便软成形,舌淡胖、苔薄白微腻,脉细弦。二诊方去竹茹、黄连、生姜、吴茱萸,加太子参20 g、炒薏苡仁30 g、怀山药30 g,续服30剂。
2019年5月30日四诊:胃脘胀痛已除,偶食后嗳气,饮食正常,无口干苦,夜寐较安,二便正常,舌质胖、苔薄白,脉细。胃镜复查:浅表性胃炎;B超示胆囊正常。改用香砂养胃丸和参苓白术颗粒口服2个月。
药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反流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为胃脘痛。患者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嗳气吞酸,口干苦,恶心欲吐,时腹胀,大便溏,舌胖苔黄腻,脉细弦滑,故辨证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脾虚生痰,痰热中阻之虚实夹杂证,而以实证为主。木金温胆汤化裁自《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用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降逆,加黄芩、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清胆降火,炒白术、茯苓、木香健脾和胃利湿,瓦楞子、仙鹤草制酸化痰、散瘀止痛。二诊时患者两胁痛除,仍口苦,不泛酸,夜寐较差,为胆火上扰,去柴胡、瓦楞子,加黄连、吴茱萸,重用黄连,清肝胆实火。三诊时胃脘疼痛不显,仍嗳气、口干,舌胖苔白腻,为脾虚不运,去竹茹、黄连等苦寒药,加太子参、炒薏苡仁、怀山药加强健脾补气助运之功。四诊患者胃痛等症状消失,偶食后嗳气,舌质胖、苔薄腻,脉细,为肝胃调和、脾虚湿滞,改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颗粒,理气和胃、健脾化湿,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