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育
随着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不断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突出对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同时也要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着手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现阶段,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对小学生认知习惯的把握不够准确,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独特的德育价值,导致德育的实施效果相对有限。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有效总结小学语文德育经验,制定适合学生学情的德育渗透策略,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已经进入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培养学生心灵健康与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正在各个学科中得到落实。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语文文本中无论是作者的人品或是文章主题均有着高尚的德育元素,均是教育专家与教育工作者多年精心精选出来的,对学生的品行具有重要的指向功能。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德育的融入,紧密关联德育与语文教育,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德育元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受传统教学观的深刻影响,个别教师只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偏低,而德育的融入使课堂教学有了根本的转变。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开展德育,能推动语文教学的革新。一方面拓展了语文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不再死板与沉闷。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在教师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想会更加丰富与灵动,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独特魅力,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理念将学生确立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主导与主体是有机整体,是互动与成长的过程。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新授课方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立学习主体性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互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此外,教师还应增强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引领自己成长的明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德育的实施策略,确保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更有价值的德育学习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充满学习热情,才能充分重视教师开展的德育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观念上的转变。增强小学语文德育的趣味性,教师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两个角度着手,尽可能地选择充满趣味的德育素材,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运用绘本类的读物以及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在创新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则应格外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或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在凸显趣味性教学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与德育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遵循递进性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认知能力内丰富心灵,提升综合素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打造魅力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习与教育都有规律,是渐进的。教师要做好长期规划,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德育成长状况制订长期规划,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出具体调整。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德育活动,教师还需要调整具体的德育流程,从语文教学内容着手,逐渐深入至德育层面,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德育活动,由浅至深地开展德育,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强调要以立德树人思想作为基础教学导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强调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传承意识,了解语文知识的实际内涵。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德育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德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将教学目标与德育紧密融合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做好统筹规划。一方面将德育目标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分解德育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做出适当的调整,并且渗透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此外,教学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教育目标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并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给出的反馈,进一步推动德育创新和优化。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要有效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体现自身教书育人的实际职责。因此,在结合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角度思考,采用不同的方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素材,为有效开展德育活动,教师应充分重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深刻的启发,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紧密融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德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德育理念,从语文的基础知识着手,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从德育的角度出发,有效总结教学内容,并挖掘适合学生的德育内涵。如《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让学生体会亲情,受到感恩教育;《四季之美》《美丽的小兴安岭》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示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些教学资源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认知需求。在深入剖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全方位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价值。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理论体系、文化知识、情感教育等多角度、多方面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知识掌握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训练学生发音、表达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深刻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完成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例如,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品读文章结尾的段落内容,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语言中,感受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和细腻品格,实现德育目标。
2.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识字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识字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字音、结构,总结音、形、义的规律,并结合学生的个人素质情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基本的意象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因此,教师可以制订长期教学和教育计划,将德育融入“字义”“词义”的日常教学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塑造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以“美”“丑”“好”“坏”四字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与书写,之后通过现实生活中事例让学生明白“美与丑”“好与坏”的行为,使学生理解“美与丑”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好与坏”的心理与行为对本人与他人的不同影响。同时还可以结合“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等日常行为准则,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教师要联系教学与现实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增强自身修养。
现阶段的学科教学中,有个别教师还存在明显的教育认知缺陷。如在教育过程中,对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强或课堂上表现优异的同学,会给予更多鼓励和肯定;而对学习与考试成绩不够优异的学生,教师没有给予更多认可和鼓励。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没有贯彻公平原则,教学实施模式与当前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所违背。鉴于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视角施教。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德育时,要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对班级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并且以一种更有耐心、更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够优秀的学生。
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工作主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并且根据德育的相关要求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通过实践检验观点,获得对德育的深刻认识。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现实生活经历,合理创新课外实践活动形式。例如,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主动成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春节假期了解传统的文化风俗,根据实践要求了解人们在春节方面做出的各种准备,并参与到贴春联等活动中。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保障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成长。
道德教育只靠教师、学校是不够的。父母陪伴学生的时间最长,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学校与家长联合进行德育才是最好的方法。在学校开展德育时,学校要与家长联系沟通,家长要配合学校完成相关工作,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
综上所述,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小学语文学科改革的新方向,同时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思路,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德育体验。教师应从设置教学目标的角度着手,推动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相互融合,从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中汲取营养,陶冶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崇高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