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初中德育与心育的融合共生研究

2023-01-05 15:11曾爱华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心育共生层面

曾爱华

近些年来,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问题,引起了教育各界的注意,学校也对此做出了相应的探究与实践,但没有整体把握两者的教育过程。出现的问题有几个层面,一是形式化问题,二是育人主体的问题,三是非差异化教学的问题,四是育人体系构建的问题。由此可见,学校德育与心育要协同进步,两者间的共生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现阶段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内容,还要综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由于中考带来的学业压力,可能心理会出现一些问题。此外,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初中时期要重视德育与心育的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概念界定

(一)心育

心育分为两个层面,即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基于学生身心健康特点,采用合理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教学方式。为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促使学生基于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养。

(二)德育

德育具体是对学生思想层面、品质层面、道德法律层面的教育,德育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此外,德育还能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方向。现阶段初中教育中的德育包含多个层面,如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这些都是以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基础的思维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德育与心育间的差异

现行教育下的心育一般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维护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而德育一般是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对学生品质问题的矫正。从德育和心育的概念能直接得出,即便这两个层面面向的都是学生的精神思想和思维境界,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依存理论的差异、体系和方式的差异、思维品质与外在行为的评价差异等。对这些差异性的综合认知,可以使教师准确认知两者间存在的连接,不管是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迎接的都是一致性的群体,虽然两者采取和运用的教学方式与依存理论不同,但最终归属的方向,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健康教育。此外,心育和德育的落实都贯彻了缓慢上升的要求,重视由表及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两者间的融合,以此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层面的成长。

二、初中教育融合心育与德育的积极价值

广义上的德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从道德领域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整体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科学方式,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合两者,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初中教育中融合德育与心育的现状

(一)思想层面的差异

初中德育与心育在引领思想领域存在一定差异。德育主要从政治理念评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哲学思想。教师在进行德育时,需要了解德育的具体含义,并以含义作为标准,规范或约束自身的行为与言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而心育更加偏向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层面的尊重。从两者的教学思想来看,两者的价值导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教学中把它们融合起来,教师就能有效把握它们之间的均衡性。

(二)工作层面的对立

德育强调学生人生观念、价值理念、世界意识的培养,所以德育内容通常会蕴含部分社会要素,但心育更加强调个体特征,偏向学生内在学习潜力的激发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恰是两者内容的不同,使得两者的渗透性工作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导致在教学中不容易将内容融合起来,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三)要求层面的差异

德育和心育在要求层面也具有一定差异,德育一般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教育责任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但心育更加侧重个体对个体的心灵交流,通常会用保密性的方式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通过问题的改善,建构教师与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两者在要求层面的差异,使得教师采用的方式和理念具有一定差异,最终导致两者间的融合受到阻碍。

四、初中德育与心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新型的融合理念,加强课堂整体效率

初中德育与心育间的融合,首先可以应用崭新的教育理念,依照新课程改革的条件,采用适应初中生身心特征的教育理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进程中,教师要注重思考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设计对应的教育情境,构建自由、和谐的师生活动。比如在融合德育与心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指引学生确立对应的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组合性的探讨活动,使学生以自身感兴趣的方式,如角色扮演、演讲竞赛等参与其中,加强课堂的有效性。总的来说,德育与心育间的融合,需要创新性的教育理念缓冲两者间的差异,发挥两者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生的心理和学习都处于发展过程,教师在融合德育和心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初中生心理和学习层面的变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依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层次进行教育融合,并通过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需要,开展高品质的德心共情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确立学生的发展目标,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过程,突破发展学生能力的核心,进而通过确立不同层级的主题,提高各个阶段的课堂有效性。

(二)完善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人生观

要想有效融合初中德育与心育,教师就要完善教育内容。教师首先要深层挖掘教材内容,清晰认知心理教育内容,并在融合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独立的人生态度。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价值,指引学生用正确、积极的态度迎接人生困境,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还要以教材主题为基础,寻找符合主题的素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德育和心育会伴随外在环境的发展不断产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拓宽内容主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例如“实践活动”下的社会成长或“网络环境”下的成长,都属于价值理念上的传递,学生可以依靠教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自己存在于社会、世界的价值,培养积极的精神理念。

(三)建立融合空间,开展与落实初中德育与心育

初中德育与心育的互相整合要注重平台的构建。起初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视角和心理状态,建立专项心理询问室。面对初中生的学业压力,教师也可以依靠电话、微信沟通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处理不良心理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开展各项健康、和谐的活动,如“节日活动”,在系列活动中开展德育。

教师还可以基于书本的教材内容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公益性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劳动实践,加强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深化学生的辨析能力。例如,学习“梦想”时,教师可以结合正确导向的视频讲演,激励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标准检视自身,同以往的理念灌输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加有效。初中生性格活泼,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预先为学生构建符合要求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

(四)重视心育与德育的共生,合理构建育人模式

1.心育德育共生关系的构成

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具有双重特征,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但心育让个体的自我资源获取存在他人的帮助特性,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可以相互依存。现实世界中,每个个体都追求“资源”对自我发展的帮助,但资源相对匮乏,所以人和人之间会出现矛盾。德育则更为偏向“共生”,即“我”并非社会的核心,而是社会的参与者。人与人之间是和谐共生的,矛盾引发争斗,依存促成协调。争斗和协调的存在,促成共生关系的形成。心育和德育间的共生,就是要把两者的优势最大化,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生,依托社会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素养。

2.心育德育发展阶段的重视

心育和德育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所以每一时期的心育德育共生都是不同的,即拥有一定的发展性。人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特定的困难,在困难未得到处理之前,心理层面还会存在一定的危机。困难得到了处理,危机才会化解,或者转变为机遇,就能顺利地可持续发展。有的学生会出现行为错误,这是因为发展过程中困难没能及时解决,长久积累,导致个体丧失应对能力所导致的结果。由此可见,两者间的共生发展十分重要。为促进两者的共生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积极建构心育与德育共生的育人形式,依托育人视角,明确育人各个时期本质存在关联,并非各自独立,所以应该把这项工作投放在系统化的体系中处理,以强化实际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遵循新课程要求,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心育与德育间的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践行各项融合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为基础,以素养教育为导向,建立新型融合理念,完善课堂内容,构建融合空间,提高课堂整体效率,加强学生的学习理念,并有效落实初中德育与心育的融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育共生层面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兵器 多元共生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