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晏祥辉
在教育宣传工作中,名人名言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养料,还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在引用名人名言时,除了确保所引用的内容准确无误外,直接引用的内容还要加上引号。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引用别人的话语时,引号前后标点符号的使用比较混乱。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引号前后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试作分析。
兰宾汉先生认为:“表示引用的引文末尾的点号如何使用,主要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引文是否完整,二是引文前后是否有停顿(即引文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据此,笔者将引用分为完全引用和部分引用,两种情况引号前后标点符号的用法有所区别,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引号的完全引用表示我们引用的是一句完整的话,可以分为四种情况:“某某说”在前、“某某说”在中、“某某说”在后、省略“某某说”。笔者这里指的“某某说”可以指具体的某个人,也可以泛指“古人”“近人”“圣人”等,还可以指我们引用的书籍名、文件名等。
一般来说,如果“某某说”的位置在前面,后面紧跟冒号,引用的内容属于完全引用,句末的标点符号应置于引号内。如:
(1)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3)《共产党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很多教师在引用时,往往把句末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外面,这是误用。如:
(4)为什么《课程标准》如此强调“实践”?古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5)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例(4)句末的句号应放到引号之内,例(5)引号前的逗号应改为冒号,或者将句末的句号置于引号外面。
“‘某某说’在中”指的是前后都是“某某说”所说的话,“某某说”作为插入语置于所说话语中间。此时,“某某说”后用的是逗号,而不是冒号,前后引号内的话无论句末是哪种标点符号,都应置于引号内。如:
(6)“只要我不出差,每天都要去学校做研究。”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数学学院院长、理学部主任曹进德说:“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一天不做研究,浑身就不舒服。”
(7)“肯定不会吃。”爸爸把果果抱在怀里问:“我的果果为什么这样问爸爸啊?”
(8)“很感谢云南大学的培养。”他说:“没有在云南大学11年的钻研,就没有日后的我。”
(9)“先生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原著,认字不能马马虎虎。”张文勋回忆说:“他在上课时还给我们讲笑话,说有一个学生把“荀子”读成“笋子”(繁体写作“筍”),太丢人了。……”
例(6)至例(9)引号内的标点符号使用比较规范,但是都把“某某说”后面的逗号误用为了冒号,例(9)还出现了双引号套双引号的不规范现象,“荀子”“笋子”“筍”中的双引号应改为单引号。
“某某说”置于句子末尾,“说”字的后面用句号,所说话语末尾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内。如:
(10)“很早以前见过的。”爸爸回答。
(11)“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12)“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
完全引用还有一种情况,省略了“某某说”,直接引用一句完整的话,引用的这句话可置于句首、句中或句末。引用的这句话是一句完整的话,句末的标点符号应置于引号内。如:
(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4)“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1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6)“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
部分教师在论文写作时,易把句末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外,这是误用,如例(17)至例(20)。
(1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1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9)“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部分引用指引用的话只是句子的一部分,有两种情况:一是引语只是句子的一部分;二是说话人在句子前面,说的话不止一句。
引用的内容只是句子的一部分,句末标点符号应置于引号外,不然句子就不完整,如例(21)至例(24)。
(21)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2)中国人早就知道矛盾的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23)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4)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是一些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
将句末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内的情况比较普遍,属于误用,如:
(25)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6)在翻拍学习小学生晦涩高深的研究报告后,有的网友不淡定了,除了羡慕其享有研究员父母的资源禀赋,还纷纷质疑“连专业医学生都难以接触的项目,竟然成为小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别人太差,还是神童太强。”
说话人在句子前面,说话人后面紧跟冒号或逗号,但说话人讲的话不止一句。这时,每句话都要用引号引起来,中间用逗号隔开,最后用句号收尾。
(2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延续着这一表述:“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28)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29)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笔者发现错得比较多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引用的几句话中间要么用顿号,要么没有标点符号,这是受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的影响。笔者认为,该用法指的是并列较短的词语之间可以不用顿号,而引用的句子较长,相对独立,建议用逗号隔开,不然读起来比较费劲。二是误把句末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之内,如例(29)和例(30)。
(30)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31)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在引用时要注意看引语的位置,如果引语前后有“某某说”、冒号等标志,可以初步判定属于完全引用,引语句末的标点符号要放到引号内;如果引语前有逗号,或者引语不止一句,可以初步判定为部分引用,引语句末的标点符号要放到引号外。当然,这种判定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