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芳
偶然看到一个图片报道,老父亲病危昏迷不醒,女儿在病房陪护三个月。这天,女儿哭着说,爸爸,你闭眼吧,我还要上班养孩子,说完老人含泪离世。此情此景,真是女儿不孝?能用一句久病床前无孝子就一带而过?恐怕更多是生活的不易,是太多的身不由己,是太多的无奈与辛酸——如今的中年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上有年迈的父母要奉养,下有成长中的孩子要抚养,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这难免让人发出如红豆在《多年以后》一曲中的感慨:“有时候会感到莫名的难过,想到这一生到底是图什么。”
2022年3月4日,一名从洛阳到郑州打零工的男子,一边吃饭一边和记者聊天。他穿着一身破旧的迷彩外套,头发略显凌乱,刚从工地上下来。他手上端的是当天的午餐——5块钱一碗的面条,没有肉,甚至连青菜都没有。为省钱,他没有租房,没有工作就连工地也不能睡,只能在桥洞底下将就着。买床被子,往身上一裹,就对付一个晚上。饿了怎么办?身上带着白糖,兑上加油站免费的热水以补充血糖,减少饥饿感。提到孩子,他第一次展现出扭捏和不自然的神色:唉,小孩们我不想跟他说那么多,他们太小,咱知道自己出来吃苦受冻了就行了——这正是当下大部分中年人的真实写照,不敢病,不敢死。因为,中国人就活两个字——“牵挂”,如果了无牵挂,那就真是该走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语)。
曾国藩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活着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生活有诸多不易,但总归要踽踽前行。梁晓声在《人世间》中也写道:“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所谓人生,原本便是一个怎么办接着一个怎么办的无休止的过程。”“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
杜宣梅,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民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小时候得了一场病,导致她手掌脚掌都烂掉,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对她特别照顾,让她心中萌发当老师的憧憬。2008年,大学毕业的她真的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克服重重困难,教学成绩优异,活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三毛说,人活着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扮演者蒂姆·罗宾斯说:“这部电影传达的是长久赛,而不是即时的满足。很多人感觉被困在了自己的生活中,因为一个糟糕的工作,或者相处不愉快的伴侣,或者其他随便一个什么原因。从隐喻层面上看,电影向这些人诉说了一个理念,就是对于所有人来说,总有一处理想之地在等着你,终有一刻,你会到达那里。”
十分赞成一位小学老师的表达:“无数的等待,组成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半夜醒来等天明,一动不动地卧成僵尸状,什么都在想,又似乎什么都没想,不知不觉中,天也就亮了。偶尔失失眠,也挺好的。到了学校等孩子,美好的课堂,哪一堂不是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和智慧支撑下方能抵达?教育生涯等成长,每一个熊孩子,都需要我们有静等花开的情怀和气度。活不出风生水起,就先活出耐性吧。”
向2013年在执行内卫任务中殉职的163名警官致敬的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歌词让人震撼:“你知道吗?多想活着,欣赏红彤彤的日出。活着,只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所有人。……在你牺牲的那一瞬间,站起来向大家宣告:我会回来,即使倒下。在那致命的一分钟,忘掉所有不快,宽恕所有人,宽恕就是救赎,我知道。化成冬室里沉睡的樱桃仙子,为了在春天开花,在春天里绽放,获得新生!”
周国平说:“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已经拥有的东西。”既然拥有幸福如此艰难,那我们就用这九个字来增加点幸福感吧:“归属感、被需要和有生活。”归属感,身体和灵魂,有可以信赖且舒适之所,并得以妥帖安放;被需要,生命之圆半径之内的他们,想你在、要你在、赖你在;有生活,在学校,也在家里,有朗朗书声,更有锅碗瓢盆交响曲,过好自己的日子,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声。
生命总有各自的坎坷与无奈,我们有必要以恰当的方式潜移默化让孩子们慢慢知道:所谓生活,生,不容易;活,更不容易。但是,除了生死,其他不过是擦伤,活着才是硬道理,你耐了性子活着,不妥协,直到老,比什么都好——正如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所言:“无名有品,无位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