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引起牛繁殖障碍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控

2023-01-05 11:40韩庆彦张登基胡彦龙
甘肃畜牧兽医 2022年8期
关键词:特征性病理变化犊牛

张 辉,韩庆彦*,张登基,胡彦龙

(1.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46;2.甘肃省平凉市动物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1 牛布鲁氏菌病

1.1 病原及流行特点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无芽孢和鞭毛,在条件不利时能形成荚膜,不产生外毒素,但有毒性较强的内毒素,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湿热较敏感,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该病在家畜牛、羊、猪中最常发生,成年孕牛的易感性高,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皮肤、结膜以及交配感染。

1.2 主要临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妊娠母牛最明显的临诊症状是流产,常发生于怀孕7个月左右,可见生殖道发炎以及流产后胎衣滞留,伴有恶臭分泌液排出;公牛临诊可见阴茎潮红肿胀,睾丸和附睾发生炎症,还可能伴有关节炎和滑膜囊炎。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有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而呈苍黄色;胎儿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浆膜腔有红色液体,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肥厚;公牛生殖器官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有坏死灶。

1.3 诊断及防制措施

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主要有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还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及胎儿胎衣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作出判断。该病以预防为主,主要采取检疫、免疫、淘汰感染病畜等综合防制措施。应定期对牛群检疫检测,一经发现带菌者立即扑杀淘汰,并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引进种畜和增栏补栏时要做好隔离观察,加强检疫检测,严防引进带病动物。

2 牛沙门氏菌病

2.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孢,也没有荚膜,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该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具有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都对其有消杀作用。沙门氏菌属中有多种类型的细菌会致使人和动物在各种年龄段感染患病,幼年者比成年者更易感,2~6周龄犊牛易感,无季节性。怀孕母畜感染后多数发生流产。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者和带菌者,病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牛只,还可通过带菌精液以及病畜交配感染。

2.2 主要临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妊娠母牛多数发生流产,可从流产胎儿中检出病原菌;成年牛起初表现为高热昏迷、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和体力衰竭,不久后可见下痢带血、粪便恶臭,多数在一周内死亡,有时可见关节肿大;犊牛在2周龄以后发病,体温升高,排出混有黏液和血丝的黄色恶臭粪便,病状出现后在一周内死亡。成年牛和犊牛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成年牛常见急性出血性肠炎,犊牛的急性病例常见在心壁、腺胃以及黏膜广泛出血;成年牛和犊牛均可见肝脂肪变性或有灶性坏死,脾脏充血肿大。

2.3 诊断及防制措施

根据病牛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做该菌的分离鉴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试验可用于诊断该病。应加强对犊牛及母牛的饲养管理,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饲料要营养均衡并定时定量饲喂;加强卫生防疫措施,及时将圈舍的粪便及污物清除干净,并定期对圈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使外部条件不利于滋生细菌进而消除发病诱因;对于容易发病的地区,要定期给牛群免疫接种。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3.1 病原及流行特点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又称牛(α)疱疹病毒1型(BHV-1),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和腰、荐神经节内,只有一种血清型。病毒本身对乙醚和酸敏感,在pH 7.0的溶液中很稳定,在22 ℃可保存5 d,4 ℃可保存30 d左右,-70 ℃可保存数年。该病多发生于秋季和寒冷的冬季,主要感染牛,肉牛的感染率高于奶牛,其中又以犊牛最为易感,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或生殖道传播。

3.2 主要临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呼吸道型表现为发烧、沉郁、拒食,鼻黏膜高度充血,因炎性渗出物阻塞使呼吸困难,并伴有结膜炎;生殖道型可见尿频、有痛感,阴道有黏性分泌物,阴门出现白色病灶或脓包;脑膜炎型主要见于犊牛,发病后表现出共济失调、兴奋惊厥、口吐白沫、四肢划动等神经症状;流产型主要导致妊娠母牛生殖道感染,引发流产。特征性病理变化有呼吸道黏膜发炎、溃疡,并有脓性渗出物,上皮组织细胞中有核内包涵体,真胃黏膜发生溃疡,犊牛解剖后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变化,流产胎儿肝脾有坏死。

3.3 诊断及防制措施

可根据病史以及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可采集病畜鼻腔洗涤物、流产胎儿胸腔液做病毒的分离鉴定,再用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来检测鉴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也可诊断该病。该病能够导致持续性感染,在经常发病的地区或者本病潜在的地方,要有计划地给牛群进行免疫接种,及时保护易感动物,同时强化检疫监管,对调运牛只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引入传染源和带入病毒。

4 牛病毒性腹泻

4.1 病原及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毒又称黏膜病病毒(M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具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根据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变化可分为致细胞病理变化型和非致细胞病理变化型,病毒能够感染牛、羊、猪、鹿以及袋鼠,传染源主要是患病者和带毒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血液、骨髓、精液、怀孕母牛的胎盘以及眼、鼻、呼吸道的分泌物中,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4.2 主要临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主要临诊症状是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怀孕母牛感染该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的犊牛,患病犊牛可能表现为轻度共济失调或者盲目。病牛除体温升高、精神萎靡之外,主要表现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鼻镜和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糜烂。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食道黏膜糜烂,肠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发生中心坏死,成熟的淋巴细胞消失,组织学检查可见鳞状上皮细胞空泡变性。

4.3 诊断及防制措施

在日常诊断中可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以及特征性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要依靠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病毒分离鉴定时应采集患病动物的血液、骨髓、流产母牛的胎盘以及眼、鼻分泌物。平时要加强引进活牛的检疫,防止引入带毒牛,也可采取免疫接种、检疫检测和淘汰持续感染牛的综合防制措施。

5 牛胎毛滴虫病

5.1 病原及流行特点

牛胎毛滴虫病(Tritrichomonas fetus)是毛滴虫科、毛滴虫属的牛胎毛滴虫寄生于牛的生殖器官而引起的。胎毛滴虫的形状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常呈瓜子形、纺锤形、梨形、圆形等,虫体的细胞核近似圆形,位于虫体前半部,簇毛基体位于细胞核的前方,有一条纵走的轴柱,始于虫体前端,末端突出于虫体后端。牛胎毛滴虫在20 ℃室温中的病例材料内可存活3~8 d,在粪尿中可存活18 d,在0 ℃可存活2~18 d,对高温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很弱。该病常发生于配种季节,主要通过交配感染,也可通过病畜生殖器官分泌物污染的垫料和护理用具以及家蝇搬运而散播。

5.2 主要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主要临床特征是引起母牛早期流产、不孕和生殖系统炎症,牛胎毛滴虫主要寄生在母牛的阴道和子宫内,寄生在公牛的包皮腔、阴茎黏膜和输精管内,母牛怀孕后在胎儿的胃、体腔内、胎盘和胎液中均有大量虫体。母牛感染后主要表现为阴道发红肿胀,有带絮状物的灰白色分泌物流出,同时阴道黏膜有小疹样的毛滴虫性结节,怀孕母牛孕后不久出现胎儿流产和死亡现象。感染的公牛主要表现为包皮肿胀,分泌大量脓性物,阴茎黏膜有红色小结节。侵入母牛生殖器的毛滴虫主要会引起子宫炎症,影响发情周期并造成繁殖障碍,侵入公牛生殖器的虫体主要引起阴茎炎,进而侵入输精管、前列腺和睾丸,影响性机能。

5.3 诊断及防制措施

在日常诊断中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可采集病畜阴道排出物、包皮分泌物、胎液以及胎儿的胸腔液做病原检查。开展人工授精是较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但要确保公牛精液无毛滴虫感染,同时严防母牛与来历不明的公牛自然交配,对于引进的新牛,要做好隔离观察和毛滴虫检查工作。要加强病牛群的监管,不得输出调运病牛,做好饲养管理,加强日常消毒。

6 牛新孢子虫病

6.1 病原及流行特点

新孢子虫病(Neosporosis)是由球虫目新孢子虫属的犬新孢子虫寄生于牛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牛是新孢子虫的中间宿主,对牛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妊娠母牛流产、产死胎,还会造成神经系统疾病。新孢子虫生活史主要包括组织包囊、卵囊和速殖子三个阶段,终末宿主犬吞食含有组织包囊的动物组织后,在体内肠上皮细胞进行发育,并随粪便排出卵囊,牛作为中间宿主吞食含有卵囊的饲草,卵囊会随血液流动侵入有核细胞寄生,在细胞内慢慢繁殖分裂形成速殖子,速殖子经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弱胎。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均会造成牛感染新孢子虫,组织包囊4 ℃可存活2周左右,-20 ℃很容易失去感染力。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末至秋初易发,且多发于5~6个月的妊娠期母牛。

6.2 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年牛感染新孢子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产下死胎或流产,经常发生在妊娠中后期;犊牛感染后生长缓慢,体质较差,还伴有神经系统疾病,表现出肢体持续性麻痹、四肢僵直、肌肉无力、运动失调、吞咽困难,甚至心力衰竭。病理变化与新孢子虫寄生的部位有关,组织包囊寄生于脊髓和大脑中,可见小脑发育不全、脊髓区发生非化脓性炎症;速殖子寄生在神经、血管内皮、室管膜等其他细胞中,主要表现出肌炎、肝炎和持续性肺炎病变,也可引起严重的神经肌肉损伤,全身肌肉如喉肌、食道肌以及骨骼肌都会出现炎症反应。

6.3 诊断及防制措施

牛新孢子虫病仅仅通过临诊症状及病原学难以诊断,该病与弓形虫病临床症状相似,确诊要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法、组织包囊检查以及超微结构检查。目前还没有针对牛新孢子虫病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早期感染的病畜可用甲氧苄啶和乙胺嘧啶对症治疗,用药1月左右麻痹症状可消失。最有效的防制手段是淘汰病牛和血清抗体阳性牛只,杜绝牛与终末宿主犬类动物混养或接触。

7 结语

在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趋势下,牛繁殖障碍传染病不仅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着牛产业的发展,养殖场(户)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日常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提高牛群的抵抗力,进而控制和杜绝传染病的传播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特征性病理变化犊牛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宫腔镜下特征性差异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生猪定点屠宰检疫中各器官病变鉴别实践思考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
新药:舒心降酯片